其他

秦始皇统一后究竟干了些啥被误认为暴政?

2017-08-09 读史开眼界

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历史·人文·生活·哲思

 文:晨星 来源:晨言星语(chenxingspace)


人用水笔话财经,我用毛笔讲历史。


“天下苦秦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

这句话因为是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说的,加之秦二世而亡,所以很多人认为秦亡于暴政,老百姓日子过得很痛苦。何况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的确征用了大量的民力,因此暴政导致灭亡似乎“没毛病”。

 

事实并非如此,“天下苦秦久矣”可以有两层解释。一、从秦国强大开始,列国争雄过程中,秦长期处于强势,兵锋所指,列国震恐。不然秦朝才14年,二世在位仅仅3年,凭什么说“久矣”?二、陈胜等人揭竿而起主要针对的是秦二世的乱政,这才是“苦”的根源。

 

秦统一之初,人民是欢迎的。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谁不渴望太太平平过日子?不管哪一国,只要有能力结束刀兵,老百姓都是欢迎的。统一之后,秦始皇究竟干了些啥?到底是不是暴政?请看完再评判。


建立新制度



夏商周以来,王对于诸侯的统治都是相对松散的,不然也不会“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了。中央集权对于统治的好处在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能有效地把控全国的权力系统。三公九卿—郡—县—乡—亭—里,层级分明、职事分明。

九卿中画圈的职位直接汇报给皇帝


这样的制度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创新(请注意,两千年前),所以被后世各代所沿袭,至于到了清末,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拿如今的民主政治去评两千年前秦始皇专制岂非贻笑大方?

 

秦作为第一个统一的朝代,定立了国号是秦、“国庆”是十月、6为幸运数字、黑色为代表国家的颜色,创造了一些专有名词:皇帝自称朕、皇帝命叫制、皇帝令叫诏、皇帝印叫玺,书写工具都叫笔……之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制。


公路和水利建设



第一步:把六国年久失修的城池夷为平地。那些废弃的城池矗立在交通要道简直太碍事,所以先要把障碍物去除。

 

第二步:重新修筑河堤、疏通堵塞的运河。赵魏齐三国经常上演河堤之战,由于赵魏的地势高,齐国的地势低,齐国为了防止黄河泛滥的时候淹了自家的土地就修筑了高高的河堤,河水遇到大堤又倒灌回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也纷纷修高河堤,三国之间冲突不断,秦统一之后同是“秦人”当然要重新筹划,哪里的百姓也不能吃亏了。战国后期六国衰弱,运河就更没能力去维护了,秦朝当务之急就是要疏通这些水系,恢复当地的水运和农耕。

 

第三步:全面整合天下道路

  • 咸阳直通九原(今内蒙古包头)的直道。这条线遇山开山,遇谷填平,几乎呈直线。后来百余年后西汉反击匈奴的时候,靠的就是这样一条直道,才能快速震慑匈奴。

 

  • 咸阳通往旧六国的驰道从咸阳到旧六国及吴越都城,一旦各国故地有什么风吹草动,军队可快速到达。另外一条驰道也具有军事目的,就是从咸阳通到桂林的“杨越新道”。之前的那几条驰道在秦末混战中都毁灭了,而杨越新道在赵佗封闭的命令下,远离了中原战火,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明末诗人邝露提到:驰道两边载有松树,后来历代都会增补,景色蔚为壮观。

直道与驰道


  • 修复六国旧的官道,使之符合统一的车轨宽度。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听起来是车的事,其实要修整天下所有的道路,也是极大的工程。

 

  • 打通原先各国不连通的郡县道路。战国时期,六国为了保护自己,人为设置了一些障碍,统一之后为了各地交通顺畅把它们全部打通。

 

这样两千年前的全国路网就形成了,“高速公路”通达全国境内,简直太壮观!有木有!


全国人口大普查



这是建立新帝国之后人口与土地的重新登记和调整,涉及土地怎么分配,以后交多少税。关于秦的税赋,最早的史料见于西汉董仲舒的言论“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此后就像现在的病毒传播一样,大家都怀着各种目的传播这样的“事实”来证明秦的“暴政”。到底有没有二十倍于古,到底什么时候有了那么高的税赋并没有切实的证据。二世时候的乱政毕竟不能代表他老子秦始皇时期的状态。

 

后来发现《太平寰宇记》、《晋书》中分别有提及秦时巴郡和黔中郡的税赋都是“人出钱四十”,(每人每年四十个秦半两)由此证明至少在秦统一后的初期,确实是薄赋税的。


统一文字、货币



大家可能记得《芈月传》里面芈月去买药的场景,各国的文字不一样,药方看不懂,各国的度量衡不同,药铺不敢给抓药。至于货币,虽然电视剧里没说,显然弱国的货币肯定没有强国的货币好使,至少兑换时候的“汇率”就不划算。这些,在秦朝时候全都不是问题了。

战国各国文字


从当时的各国文字图可以发现,文字的差异太大了,有的简直就是抽象画。在统一文字这件事上得给一个人“平反”,赵高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只会弄权的宦官,赵高和李斯、胡毋敬三人一起,以大篆为基础,写出了小篆的文本。分别为李斯《仓颉篇》7章、胡毋敬《博学篇》7章、赵高《爰历篇》6章,这三篇文章一共3300字,记录了当时全部的常用字。确定文字的基准、核定现有的文字及常用字这是极大的一个工程。如今方块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秦朝统一文字的功绩不可磨灭!

战国各国货币


各种形状的货币,齐国燕国也不嫌搁得慌?难道把钱做成刀的样子紧急时刻可以防身?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是秦朝主要的经济改革内容,其余还有全面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秦朝重农并不抑商,更不限制百工的发展。统一度量衡本身就是为了商业公平,而上世纪70年代出图的云梦秦简中也显示了秦法对工商业的推动:师傅教得好,能使学徒提前成为工匠,师傅和学徒都可以获得法定的赏赐。


南化岭南



岭南原是楚国故地,楚国对其的管理相当松散,基本就是能承认楚王是最大的老大就自治去吧!秦对岭南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灭楚之后要继续南下首先遇到的就是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的问题。

灵渠位置


建造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江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灵渠的修建并不容易,因为湘水过山是往上之势,要让水往高处流是一难;过了山往下水流太急又不利于行船又是一难。智慧的水工史禄想出了一个叫“循岩而上,建瓴而下”的办法。具体是利用垒石逆分湘水,激水向上,另一边再利用蜿蜒山势减缓水的流速,使舟船平稳而下。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惊叹!成语“高屋建瓴”本身也是指利用地势,居高临下的意思。

 

同时,秦帝国还征发了五十万人口进入岭南,人是传播文化最好的使者。人口的迁移也使岭南能更和平稳定地化入华夏文明圈。秦末农民起义,南海尉赵佗封闭了通往中原的杨越新道,正因为赵佗的此举,西汉兵不血刃地召回了广袤的南海诸郡,否则西汉是否依然有当年秦的实力打下“百越之地”还难说。这是后话了。


北击匈奴



除了刚才说的直道可以直抵九原,有效震慑匈奴,长城也是秦时重要的防御手段。

击匈奴至北海


这里要给秦始皇洗刷下冤屈,修长城的确耗费大量的民力,《孟姜女哭长城》这个锅秦始皇可不背,人家本来哭倒的是齐的城墙,后来因为黑秦始皇的人太多就变成了哭倒了秦长城!而且战国时期各国都修长城,秦朝只是把旧的长城修一修,连一连,目的还是抗击匈奴的国防工程啊!


以上种种,秦朝的工程真的浩大!于是也给当时的复辟者和后世的攻讦者留了“不惜民力”的攻击机会。这些工程哪个不是惊天地泣鬼神,哪个不是造福万世、泽被万民的?一定有人要说,阿房宫造了没?骊山陵造了没?的确是造了,这一点没必要否认。两千年前,一定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但这并不能掩盖秦朝为之后奠定的万世根基,这并不能否认秦朝是一个进取创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信出版集团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59 30173 59 17871 0 0 4629 0 0:00:06 0:00:03 0:00:03 46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