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从文的《边城》在哪里?

2016-08-04 麻俊整理 花垣视窗


有人说,边城是重庆的洪安镇;有人说,边城是湖南的凤凰城;有人说边城是贵州省松桃苗王城。才深深意识到, “边城”已经成为争抢的“香饽饽”。最近看了重庆一位博友的一篇文章,不知道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思考。


  最初听说《边城》时,特别是看了电影《边城》后,认为边城“茶峒”就是“茶洞”(一个是山字旁的峒,一个是三点水的洞,“茶峒”表示《边城》所描绘的“茶峒”,“茶洞”表示花垣县茶洞镇〈现改名为边城镇〉的茶洞)。后来听人说,边城是川(渝)湘黔交界地区洪安、茶洞一带的统称,不特指某个具体的“城”或“镇”。后来又听人说,边城是湖南的凤凰城。再后来,看了在松桃苗王城拍摄的电视剧《边城汉子》,才深深意识到, “边城”已经成为争抢的“香饽饽”。

  沈从文《边城》明明说的是茶峒一带的故事,怎么现在搞得到处都是边城了呢?《边城》中的“茶峒”到底在哪里呢?

  一、“茶峒”到底在哪里?世人要问?

  “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爱。//一首曲,//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情。//一个是豪放豁达,//一个是温柔美丽,//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而这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碧溪水柔韧澄清,//茶峒山淳朴而坚定。//依山傍水的缘啊,//却是生生世世的一场宿命。//虎耳草采一把,//传情曲唱一夜。//你,却在梦里将泪流尽。//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一生的亲情啊,//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不曾回来的歌声啊,//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将命运囚禁。//是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是这一首翠雨相怜的曲……”

  这是网上的一篇《边城》读后感,很美的一首诗。这诗深深地打动了笔者,相信也打动了很多读过《边城》再读这诗的人。

  那么,《边城》是部怎样的文学作品呢?《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川湘交界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另据资料显示,《边城》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边城》还被纳入了高中课文,节选了两章。

  试想,会有多少人读过《边城》、醉于《边城》?《边城》会产生《桃花源记》、《香格里拉》同样的效应吗?后一问题的准确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希望是肯定的回答。

  但是,与《边城》“茶峒”同音的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已更名为“边城镇”,不久的将来,花垣县“茶洞镇”将从地图上消失。若干年后,《边城》中那个民风淳朴、远离城市喧嚣的边城小镇“茶峒”在哪里呢?人们会象寻找桃花源、寻找香格里拉一样寻找边城“茶峒”吗?

  二、“茶峒”到底在哪里?笔者在想

  在读《边城》之前,一直认为“茶洞”就是“茶峒”。但读过《边城》以后,笔者有了新的认识。

  (一)“茶峒”不是“茶洞”,也不是“洪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句话应该是读过《边城》的人对《边城》这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语言之一了。这句话有四个信息:第一,“由四川过湖南去”说明“茶峒”在四川与湖南交界之处。第二,“将近湘西边境”的“将近”说明“茶峒”不是湘西的地盘,而是四川的辖区。第三,“小山城”说明“茶峒”地势并不平坦。第四,“有一小溪”和其后的表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说明“茶峒”处于大河与小溪交汇之处。如果我们把文中的这些叙述与洪安和茶洞来进行对比的话,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更像是“洪安”,而不是“茶洞”,洪安更符合小说所描述的特征。

  《边城》中的“茶峒”,就是现实中的“洪安”——这是笔者读《边城》时对“茶峒”所在位置的第一个判断。

  但接着往后看,笔者的观点动摇了。“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从川东过茶峒”这句话,笔者理解的意思是“从川东到茶峒去”。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从茶峒“过川东”。如果“茶峒”是“洪安”,则“茶峒”就应该属于川东的属地,那么“从川东过茶峒”或者“从茶峒过川东”又作何解释呢?小说中还写到“但属于湖南境界的,则茶峒为最后一个水码头。”难道“茶峒”就是“茶洞”?这与小说一开始的描述不是矛盾了吗?  (二)“茶峒”不是石堤,更不可能在凤凰或松桃

  (茶峒)“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石堤一带都把酉水河称作北河,而川湘交界之地的方言中,“北”和“白”的读音是一样的,“白河”是“北河”吗?如果是,“白河”也不可能直达秀山啊!难道沈老先生把梅江河当成酉水了?有可能,因为梅江河是酉水的支流。这样的话,“茶峒”就有可能是石堤了。酉水是大河,梅江河是小溪,与前面的描绘基本相符,且石堤是山城、是水码头,通过梅江河可到达秀山。

  但后来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这种想法又改变了。百度百科资料显示,酉水又名,是最大的一条,有北、中、南三条,北源出于鹤峰县西北,至城南注入沅水;中源发源于秀山,到里耶与北源汇合(梅江河在石堤与北源汇合——笔者注),北源和中源在里耶后始称为;南源发源于境内,流入后叫,现在又叫,到保靖汇入酉水。原来“白河”与“北河”均是酉水的源流,“白河”不是“北河”,而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水江!“茶峒”又回到了洪安或茶洞。只是,无论是否“春水发时”,“从白河上行的小船”都不可能“直达川属的秀山”,因为白河的上游是黔属的松桃。也许,沈老先生的意思是沿白河支流洪安河可以到达秀山县的一些地方,而不是秀山县城;也许,沈老先生并没弄明白白河与秀山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在乎这种关系,只是想给秀山打一下广告而已。小说还多次提到“中寨”,如果这个“中寨”就是现在秀山县中平乡管辖的中寨的话,“茶峒”就更不可能是石堤了,因为不管是从经济走向上看,还是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寨与石堤都没有多大联系,而洪安、茶洞与中寨却往来很多。当然了,“茶峒”更不可能是凤凰或松桃。

  (三)“茶洞”是“茶峒”,“洪安”也是“茶峒”

  到底“茶峒”是“洪安”还是“茶洞”呢?这是沈老先生留下的一个迷题。他如果把开篇第一段话写成“由湖南过四川去,靠西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四川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他偏写成了“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

  正当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而苦苦纳闷之际,不经意间想起小时的一些事,顿觉豁然开朗。笔者是洪安乡下人,小时候赶场,一般都是说赶茶洞,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到洪安逛了一转,根本就没到茶洞去(茶洞与洪安原来是同一天赶场)。那时候,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洪安这个概念,认为洪安就是茶洞的一部分。直到现在,很多洪安人都还习惯性地把“茶洞”叫作“湖南河”,而茶洞人则以“四川”来称呼“洪安”,仿佛洪安与茶洞就是一个镇,只是因清水江而分作两个部分而已。

  “茶峒”就是“洪安”+“茶洞”?

  是的,沈老先生的认识和笔者小时候极有可能是一样的。要不然,小说对与“茶峒”仅一水这隔的“洪安”为什么只字未提呢?为什么一会写“茶峒”是将近湘西边境的小山城,一会又写“从川东过茶峒”呢?“茶峒”就是“洪安”+“茶洞”!只是在小说中,“茶峒”有时写的是四川的部分,有时写的是湖南的部分而已——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茶峒”到底在哪里?谁人来定

  花垣县“茶洞镇”改名为“边城镇”后,“茶洞”成为民间对边城镇的一个习惯性称呼。洪安镇为证明自己是《边城》的原型地,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把洪安居委会改成了边城居委会。愿望虽好,但效果未必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好,因为我们所改的毕竟只是一个居委会,而《边城》所描述的是边区小镇、小山城。居委会和镇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谁会记不了镇的名字而记住居委会的名字呢?谁会在地图上去找一个居委会而不找镇的名字呢?若干年后,茶洞镇将被人们遗忘,而洪安镇依然是洪安镇,谁也不会把洪安当成“茶峒”。

  因此,要让人们知道洪安是《边城》的原型地,就必须抢抓茶洞镇改名为边城镇后茶洞镇不知所踪、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茶洞镇地名的机遇,把洪安镇更名为“茶峒镇”,把别人丢弃不要的优质地名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把洪安变成真正的“边城”。我们就是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秀山的茶峒镇就是《边城》中的茶峒。让花垣边城镇的人遗憾去吧!

  关于洪安与茶峒地名的来历,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上。得到的答案是:洪安,在苗语里意为“流血的地方”。茶峒的茶,苗语是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茶峒,顾名思义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了。川(渝)湘黔边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为什么茶峒会是汉人居住的地方?据当地人介绍,小镇虽小,但历来都是湖南通往四川(重庆)、贵州的必经之地,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清乾隆年间,这里曾修了城墙和护城河,在东南西北城门还设有垛口和炮塔。据说驻扎的士兵大都是汉人,这也许就是茶峒“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的来历。

  洪安——流血的地方,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也许是很多人不赞同改洪安地名的原因。但是,茶峒——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中汉人居住的地方,同样会让人感觉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同样会让人对其代表的苗语意思发出疑问。因此,把洪安更名为茶峒并不会对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多大的影响。如果实在要保留洪安的地名,可将边城居委会改回原来的洪安居委会,或是将贵塘村改名为洪安居委会或洪安村。

  把洪安镇改名为茶峒镇,这是我们确定边城“茶峒”所在地的第一步。

  那么第二步呢?就是全面复原《边城》中所描述的茶峒的各种场景,包括白塔、渡口、河街、城墙、码头等等,并在城墙门上写上醒目的“茶峒”二字、在适当位置安放由名家题写的“边城”或“中国边城”石碑。复原中应注意各种场景位置的摆布,尽可能与小说的描述相吻合,不宜简单堆砌。特别值得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在洪安、边城、贵塘三者中,洪安的地势条件是最适于复原《边城》场景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应把洪安镇更名为茶峒,而不是把贵塘或岩庄更名为茶峒的原因之一。

  那么第三步呢?以第二步所复原的场景为依托,请名家重拍《边城》电影或电视剧。同时,强势宣传秀山的“茶峒”就是《边城》中的茶峒。

【本期责任编辑:谢芳;整理:麻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