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全国52家重点网媒齐聚十八洞村报道这样脱贫

2016-09-02 综合 花垣视窗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南省网信办、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扶贫办联合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于今日(8月31日)来到革命老区的湘西州。中央和地方52家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组成的60人的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不仅看到了革命老区的崭新面貌,还见证了老区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并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调研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这使得湘西州成为了全国人民热切关注的脱贫攻坚热土。

新拓宽的沥青村道,新修建的水渠让自来水进村入户,改造后的民居更显苗家风情……中午12点半,采访团一行正驱车前往十八洞村。记者才到,全国多家重点网站上的活动报道已陆续弹出,不得不佩服记者们的敬业与网媒的神速。

国内各大网媒微博截图


【十八洞村这样脱贫】8月31日下午,“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团抵达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该村地处武陵山腹地,人均耕地0.83亩,2013年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拔穷根,还得靠产业,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带领老百姓摸索出“飞地经济”模式。他们在邻近的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与县里的专业合作社共建猕猴桃基地,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则带着扶贫和政策支持资金入股。据介绍,基地明年将迎来挂果期。每亩猕猴桃,产量大约5000斤,按5元一斤的保底价,净利润可达2万元,分红到人头,每人每年最多可得1万元。(张晶)


记者们在苗寨中目睹十八洞脱贫新貌:十八洞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猪(牛)圈等“五改”的力度。被习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的苗族妇女石爬专家里,新添了液晶电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中,一座水泥、青砖和瓷砖修建的水冲式厕所即将取代简陋的茅坑,新式的节柴灶正在修砌。


记者们争相与“明星”——“大姐”合影


当听到深山中的小苗寨竟然wifi全覆盖,记者们感叹,十八洞的乡村游真是与时俱进


说到做农家乐,“成富家厨房”掌柜向记者说起当时仅100块钱启动的农家乐生意,今日的红火完全得益于乡村游的日渐兴旺。


采访团针对十八洞全村思想道德建设、猕猴桃产业“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苗绣产业发展现状、乡村游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电商平台建设等开展分组采访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介绍十八洞发展乡村游带来的新气象以及今年初十八洞举行相亲活动的火爆状况。“5、6万人涌入村里,摩托车都没地方放。虽然暴露了十八洞的接待能力尚有欠缺,但这盛况让我们干劲十足!”

“巧媳妇”孔铭英

 东方网记者程琦8月31日报道:“我这里一天可以接待200多人,目前最多的一次接待了180多人。”孔铭英,作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媳妇,自信地向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团成员们介绍着自家的“巧媳妇”农家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就在孔铭英家门口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当时的孔铭英在广州打工,还没有和当时的男朋友、十八洞村村民施全友结婚。

 习总书记的到来,让十八洞村“火”了起来,这也让施全友和孔铭英看到了机会,2014年9月,孔铭英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了男朋友的家乡,和他一起“创业”。

孔铭英拿手菜包谷酸

 一个青椒炒肉丝、一个西红柿鸡蛋、外加两个素菜一个汤,孔铭英和施全友的农家乐就赚到了她的第一桶金--100块钱。“巧媳妇”的招牌菜是苗家腊肉、豆腐、酸汤,农家乐里面还挂着习近平书记与公公施成富及村民们座谈的照片。有了媳妇的巧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的活字招牌,现如今“巧媳妇”农家乐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钱。

 随着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孔铭英一家还买了8万块的小汽车,孔铭英告诉记者,他们家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今年又陆续开了7家。农家乐的收入很客观,一年差不多有四五万的纯收入,而这比在外打工要赚得多。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孔铭英说。

回乡创业的宋杰慧

 与孔铭英这个外地媳妇嫁到十八洞村不同的是,宋杰慧,虽然是花垣县本地人,但是已在广州定居多年,一次偶然探亲,便与苗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为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返乡创业的女青年宋杰慧向记者们展示她们的Apple电脑包。 记者  姜志雄 摄

 2014年,十八洞村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54名农妇重拾针线,组成苗绣发展团队,将苗绣这一全靠家庭作坊式生产的“非遗”项目,打造成为十八洞村的扶贫专业之一。

 看到机会又致力于苗绣发展的宋杰慧,拿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乡创办了湘西金田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发展和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她的公司与合作社展开了合作。

 宋杰慧出设计出大样,请合作社的绣娘来绣,绣的好,宋杰慧直接付现金给绣娘增加收入,绣得不够好的,可以学织布。甚至合作社还请来了专业人士对绣娘进行培训,以满足宋杰慧公司的需求。

绣娘在绣苗绣

 宋杰慧告诉记者,湘西苗绣有自己的特色,而她的目标就是要把他们推广出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供销北上广。

 据了解,依托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制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37家贫困户和16家非贫困户共54名妇女组成苗绣发展团队,与像宋慧杰这样的5家公司签订了苗绣订单,年可收入达5万元。


如今她在十八洞村创办了湘西金田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花垣县已有8个苗绣基地,培训了500多个绣娘。目前已投入了数十万元专门用于对苗绣、苗绣工艺、苗服、苗绣围巾、苗绣挎包,特别是要将苗绣和ipad等电子产品连在一起来开发。“要使苗绣织锦技艺得以传承的同时,也要把苗绣织锦产品推向市场来赚取外汇,这几天,天天都有找我订购ipad包的游客。”宋杰慧说。

 一幅苗绣就是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早在5000年前,苗族人文始祖蚩尤就已用针线勾勒出了苗绣的萌芽。而直到苗人建“三苗国”后,苗绣才伴随着“卉服鸟章”被历史记载下来。在清末时期、民国早年间达到了巅峰时代。苗族人把对自然的理解,把自己生活环境的变迁都通过一针一线织绣在自己的服装上,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便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百年的风雨历史绣在衣裙上,羽化成苗绣,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那些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工艺以及传递美丽的风尚。据记载,苗家刺绣简称苗绣,是一种集纺织、挑边、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在古时恋爱,苗绣是男女双方在赶边边场认识时,女方送给男方的定情物。

 据了解,苗绣色彩鲜艳明快,纹样造型夸张生动。在花垣县,从事苗绣织锦产业的人数达1.6万多人,且基本上为苗族女性,年产苗服、苗绣围巾、苗绣挎包等苗绣织锦产品80多万件。苗绣产业年产值已突破亿元,年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苗绣产品远销日、美、德、法等10多个国家。采访中,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支书记龚海华告诉记者,两年多来,十八洞村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基本形成,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精准扶贫’中最重要的是‘精准’二字。湘西的‘精准’措施做到了建档立卡,做到了因地制宜,做到了创新产业,做到了拥抱互联网+……其中,更重要的是精准‘扶志’,当地群众告别‘等、靠、要’,自力更生携手脱贫的愿望非常强烈,这种精准脱贫不‘栽盆景’、‘造风景’,是一种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花垣视窗综合各大媒体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