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奋力实现花垣变“花园”

2017-04-08 花垣视窗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边城》所在地和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全县总面积1109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17个村2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3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7.3%,有“百里苗乡”的美誉,是苗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花垣交通条件便利,209、319国道贯穿全境,包茂高速、张花高速在此交汇,湘西(花垣)机场正在建设中。花垣自然风光秀美,拥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边城镇)、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边城茶峒)、1个国家湿地公园(古苗河)。花垣民族文化厚重,苗族赶秋随“二十四节气”被列为联合国非遗名录,拥有苗族古歌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武术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2010年以来,花垣县陆续开展了整脏治乱、城乡同建同治、建设美丽湘西工作,工作重点不断从治理脏、乱、差到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再提升到绿色生态文明、城乡同建同治、网格服务管理,卫生容貌不断改善,人民素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2016年以来,按照建设美丽湘西工作总体部署,花垣县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业为基、以人为本”五个原则,加快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产业优化”六大工程,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的家园、寄托乡愁的故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奋力谱写美丽花垣篇章,逐步实现了花垣变“花园”目标。

一、改善人居环境,扮靓“美丽宜居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最直观的反映。通过让人民群众看到身边干干净净的变化、享受实实在在的成果,激发投身美丽湘西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高点规划定位。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定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做到“产村相融、产镇相合”,农村像农村的样子,城市有城市的格调。全面启动城乡规划编制,完成城区控规3.8平方公里,覆盖面积1130公顷;完成12个乡镇的控制性规划编制,完成200个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查非纠违”活动,查处违规违章建筑335起,拆除违规违章建筑3100平方米。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办法,先行先试,2016年第一批打造美丽乡镇2个,和谐社区2个,美丽乡村12个村,创建景致庭院112户。二是建管齐头并进。通过各级财政拿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项目资金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建上着力,整合投入资金2亿余元,实施城乡交通设施大建设,美虎、团雅、衡阳路等道路改造进展顺利,县汽车总站投入使用,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实施城乡水利设施大整修,完成一批“五小”水利、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新解决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实施城乡能源设施大改善,推广农村新型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43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85台,完成86个村的电网改造项目。实施市政设施大完善,启动城区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三期工程,对城乡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两溪”开发整治、花果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等市政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2亿元的竹篙滩片区城镇综合体加快推进。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大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完成村小及教学点改造19所;实施“宜居”工程,改造、维修危房5065栋,改厕200余户,房前屋后修整、硬化1510户;实施“美化”工程,绿化美化硬化道路、水渠5100余米,栽植花草树木100余万株;实施“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从管上创新,完善考评奖罚机制、结对共建机制、探索整合投入机制、问题导向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网格化推进。城区“牛皮癣”清理整治实行服务外包,主街道机械化清扫率达55%。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完善垃圾收购网格体系,建成乡级回收站19个,村寨回收点290个,小型焚烧炉105个。三是开展专项治理。始终坚持从群众最关心、反响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全面实施城乡垃圾大清扫、占道经营大清除、交通秩序大整治、户外广告大制止、临时建筑大拆除、房前屋后大清理、建筑工地大规范、河流小溪大治理专项整治,使城乡环境大变样,人居条件大改善。全县共投入环卫设施建设资金3118.3万元,配备微型垃圾收集车、洒水车、人行道清洗车等,逐步实现了道路机械化清扫和垃圾收集清运全天候覆盖。同时,强化源头疏堵,添置垃圾桶600个,改建垃圾围74个,基本确保了城区垃圾收集无死角,保洁无盲点。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在农村,通过合理划定公共保洁区域,明确农户房前屋后保洁责任,落实村道、沟河、坪场等公共区域专人保洁,深入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县广大乡镇中心区域、村头寨尾、山塘溪沟等重点部位和村庄“三边一里”(路边、水边、屋边、砖孔里)得到有效治理,涌现出补抽乡吉久村、石栏镇董马村等一批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村庄。突出抓好城乡交通秩序整治,劝导乱停乱靠行为11300余人次,查处乱停乱放行为1370起。规范城乡洗修车市场,累计整改洗车场点56家,修车场点65家,清除路障102处。通过专项治理,城乡主次干道、河道及公路沿线乱搭建、乱堆放、乱停靠现象明显改观,城市主次干道占道洗(修)车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公厕和农村茅厕得到有效治理。


二、挖掘民族文化,绘就“寄托乡愁故园”。

把文化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倡树文明新风,立足民族文化,加快保护传承,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花垣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文明乡风留住乡情。引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道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少有所教、老有所养,弘扬传统美德。将“道德讲堂”纳入文明单位考评,抓好文明单位(村镇、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在全县复制推广双龙镇十八洞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激发美丽乡村内生动力,提升乡风文明。二是文化保护留住乡韵。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地方风貌,开展民族文化记忆场所和标志物调查摸底、登记认定、挂牌保护。如,边城镇茶园坪村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雅酉镇扪岱村申报了全国绿色村庄。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阵地,建成苗族古歌、苗医药、湘西苗绣、苗戏等州级传习所4个,州级苗绣织锦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组织苗族蜡染、苗族服饰、苗绣、石雕等参加全州文化产业项目创新创意大赛。苗族竹唢呐、苗绣、蜡染、苗画等项目传承人14人参加了全州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连续举办樱桃情缘苗族情歌大赛、花垣苗族赶秋节暨苗绣展示会等活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得到加强。激活乡村文化生活,保留乡村韵味。三是传承传统留住乡愁。制定了《花垣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挖掘整理一批有价值的传承人才和民族项目,收录各类民间传承人350多人,新增苗族银饰、清水江号子、边城葬俗礼词、茶峒山歌等一批有价值的民族项目14个。开展民族文化“六进”活动,采取工作室、开班、合作社等形式,开设了苗绣、剪纸、苗医药、苗鼓等特色班次,学员达400多人。全面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依托苗族地缘文化、农耕文化、习俗文化等基本文化元素,大力开展培育传承和挖掘开发,开展民族项目进校园活动,收录苗鼓手110人,巴代传承人35人,开设苗绣、苗画、苗鼓等民族文化培训,学员达400余人。今年5月石栏镇董马村成功举办了首届农耕民俗文化节;龙潭镇板塘村成立了湖南板塘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并出版了《石板塘苗歌选编》。充分利用老屋老树老井、古道古桥古渡等,搞好传统古村落以及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完成古树名木普查并挂牌保护544株,边城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边城镇磨老村、双龙镇板栗村等7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双龙镇十八洞村、边城镇隘门村等3个村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增收富民田园”。

加快产业开发带动群众脱贫,加快绿色发展留住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美丽乡村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县域实际,加快转型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县内工矿企业“退二进一”发展生态农业。全县“矿老板”转型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和合作社达100多家,全县形成了烟叶4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1万亩、湘西黄牛2万头、鲟鱼30万尾、乳鸽50万羽等特色生态种养规模。强化美丽乡村产业支撑,规划建设了占地68.5平方公里、覆盖4个乡镇27个村,总投资50.7亿元的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着力建设“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0亿多元,31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入驻园区,带动近2万农民务工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我县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二是创建“森林城市”。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创建行动,县城建成区绿化率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万平方米,生态村庄绿化率35%,水岸林木绿化率70%,通道绿化率80%,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支持率和满意度达80%。完成义务植树56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1%,开展县域境内主要河流、滩涂等湿地和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巡查保护,湿地保护率达70%以上。三是建设“两型”矿区。针对矿区生态薄弱,污染治理任务重的实际,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矿区农村天蓝山青水净的“嬗变”。全县累计完成废石治理580多万方,覆土复垦近2000亩,矿山复绿1000余亩,矿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9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4.2%,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四、农文旅相融合,建设“观光休闲公园”。

着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深度开发休闲观光、山水田园、峡谷风光等体验游,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一是推进农旅一体,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推动农旅结合,把农业园区变成农业公园。如花垣镇紫霞村借助紫霞湖山水风光和地处农业园区腹地等优势,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吸引游客来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努力形 51 30239 51 15534 0 0 2914 0 0:00:10 0:00:05 0:00:05 2914“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乡村格局。二是坚持文旅融合,深挖民族文化元素。依托五新公司、金田公司、县工艺厂、十八洞苗绣合作社、腊乙苗族服饰合作社等企业、民间团体,开发了苗绣、苗族服饰、苗族花带、鞋垫、石雕、木雕等民族系列产品,带动农户就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年创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走出一条符合花垣农村实际的文旅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立足全域旅游,打造休闲观光公园。确立了打造边城茶峒、古苗河、紫霞湖、蚩尤部落群、崇山老卫城五大旅游板块的思路,提出了打造“蚩尤故里•世界边城”的目标。以乡村旅游为引领,认真筛选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编制好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规划。11月3日,县政府与首旅集团华龙旅游实业发展总公司、消费宝(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达6亿元的十八洞及周边景区旅游开发合作协议,致力打造十八洞“蚩尤部落群”5A景区。

【来源:美丽乡村 |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广林君、吴钧,审核:石方;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版权必究;值班编辑:15174381888】


相关阅读:

中国特色小镇边城茶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要立法了!

湘西大山深处的蝇贪被曝光,“雁过拔毛”原来是这样的!

花垣一季度财政收入3.73亿元,比增近三倍

“济南万人游湘西”扶贫公益首发团结束花垣行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