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莲蓬港,民族团结的鲜活例证

2017-08-20 花垣视窗

01

几年前,正当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火如荼之际,我在永顺一中教工宿舍前桂花坪,听高克勇这位望八老人深情地谈起自己的故乡莲蓬港。他说,作为一个改土归流后迅速崛起的村庄,莲蓬港正好是老司城文化传承的延续和补充,是汉民族帮助湘西少数民族发展农耕文化的例证,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勇向前,实现复兴梦想的不可复制的景观。高老希望我有时间到那里去看一看,回来写一写这个曾经繁花似锦的廊场。

从高克勇先生提供的图文并茂的资料看:距离湘西永顺县城23公里的莲蓬港高氏,确系永顺改土归流后,从江西来的汉族移民老大哥;莲蓬港确是汉民族为湘西土家族、苗族兄弟,传播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址和典型场所。这里不仅有土司遗存的莲蓬古港和“新基”古墓,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四合大院和上百年的民清风格的老屋民宅,有移民开垦成片的良田沃土,有河坝、筒车、水碾、油坊、墟场、学堂等遗址,还有凝集土家、苗、汉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江西会馆”遗址,以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通婚联姻的嫁妆。

自五代始,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口多次较大规模流动到湘西,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江西,也有来自浙江、广东等地和湖南东部地区的。五代后梁开平四年,江西吉安彭氏先祖率领部属及百艺工匠千余人进入五溪深处的溪州,设计征服了当地的首领,顺理成章地成为永顺、保靖等地土司,并世代承袭,子孙永享。十八世纪初,清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西南、中南地区推行大规模的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史称“改土归流”。清雍正七年,永顺最后一代土司彭肇槐审时度势,自请改土,带领其家眷、族众,离开历代土司生息八百余年的溪州,回他祖籍江西去了。由于清王朝确认“至此所司夷民,即我内地之编民,土司所辖之头目,即我内地之黎首,民胞物与,一视同仁,所当加意抚绥安辑,使人民得所,共登衽而副联怀也。”因而采取江西汉族移民湖南湘西的措施,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02

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初年,江西的曾、徐、陈、高四姓汉族移民,先后入湘,再沿沅水、酉水、猛洞河而达永顺县城。在作了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江西移民溯猛洞河而上,行至勺哈之后,仍一路西行。过了巍峨的马鞍山,众人来至在一大片由猛洞河水冲击而成的平坝之中。曾氏、徐氏先来,占了头段的西来溪(自江西而来)定居。陈氏一家人,选定相对狭窄的第二段定居,并自命为浪平(河浪冲击而形成的平坝)。高氏三兄弟后到,选定后段,即土家里比对面的莲蓬港定居。江西来的客家人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并积极地向当地和周边的原住民毕兹卡等兄弟民族传播农耕文化,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进步佳话。

莲蓬港四面环山,处猛洞河中游地段。东头青龙山,西首紫荆山,南面青狮岗,北依白虎山。苍龙一般的猛洞河,从首车流到天台山西麓,被拥堵之后折身,顺着天台山支脉紫荆山西麓而下。约十里,又被迎面而来的白虎山截住,逼迫折回紫荆山东麓。又十余里,再被青狮岗横亘一戳,只好绕道狮子口,沿天台山东麓流去。故莲蓬港为槽盆地。四周山高林密,郁郁葱葱,河岸两边,良田千亩。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时任永顺宣慰司的昭武将军彭世麒,为修建北京城的金銮殿,先后献大楠木六百七十根,船队途经紫荆山下的蛤蟆洞,被一条渡船大小的娃娃鱼精拦住去路。船主大声吆喝:“我们是奉皇上的命令,押送修金銮殿的楠木,畜生胆敢阻拦,真的不要命了?”娃娃鱼精摇着尾巴,乖乖地让了水路。土司奇之。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他在青龙山修了行宫,堵住猛洞河一个河汊,筑成大港,港里养鱼,港上建亭台楼阁。后来,一位随抗倭英雄彭翼南凯旋的将士,经过洞庭湖,带回莲蓬和菱角,种植在港里。每逢夏日,艳阳高照,莲蓬绽放,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味道。故名之“莲蓬港”。

数百年后的今天,站在港边的堤坝上,看着一群群鹅和鸭在港里戏水,近在咫尺的稻田里栽种着绿莹莹的油菜和五颜六色的蔬菜,面对重重叠叠的民居房屋和猛洞河边的排排杨柳。尽管莲蓬港上的楼台早已毁于“民国”的战乱时期,莲蓬港里的莲、菱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3年困难时期被过度采挖,以致绝种。我还是心潮起伏,感慨万端,零距离触摸到了古人先贤的智慧和才干。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莲蓬港的先民们事农桑、修水利的巨大成就。

莲蓬港是灵溪镇的一个行政村,有13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寨,565户2308人。2014年,湘西州公路局进驻该村精准扶贫,修通环村公路和部分组道、机耕道,开发“三红”(红心、红皮、红肉)蜜柚344亩,同时办起了万羽养鸡场和百头养牛场。在浓烈的现代气息中,我们还是寻觅到古人农耕文明的踪迹。

03

顺着猛洞河及其三条支流小溪望去,河流两岸及山麓,是开垦成片的良田,种植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水稻。山巅森林里,是一排排松树、柏树、杉树、楠竹等林木;山腰的青砂地种油桐树,黄泥地植油茶树。院园、菜圃种植蔬菜、水果、茶叶等。其间有从江西引进的柑橘、枇杷和茶叶。这种科学布局,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大造农田时代曾遭到破坏,如今台上、场上等处各存柑橘园遗址一块,及三代下种苗柚子三棵、枇杷一棵、茶叶数株。我和高大鹏来到柑橘园,一对夫妇搭着人字梯,正在采摘金黄的柑橘。夫妇二人热情地请我们品尝柑橘,遗憾的是高克勇先生没有亲自到来,不然,面对这硕果累累的柑橘,他会一一指出,哪是从江西移植过来的柑橘的后代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猛洞河四个河滩处,高氏先祖们独具匠心地在这里砌坝,在河岸修建水碾、油坊、筒车共五处。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马鞍山电站拦河大坝后,这些水利设施全毁,但遗址尚存。勤劳务实的移民们还在三条小河,按需要修筑多个拦河坝,筑长渠,架高枧,引水灌溉附近的田地,不少沿用至今。水量丰沛的那湖沟小河曾修长渠,过桶子,引水进到三丘田,可惜遗迹被新修的通村公路占毁了。皮他科小河在洞坎处修建两条长渠,左一条除灌溉田地外,在桐溪沟处还修了龙骨水碾坊;右一条长渠过桐溪沟,穿过场上,引灌莲坪田坝,今历历在目,尚存部分遗址。高氏先民历来重视农业,有“锄头落地养全家”之说。他们以高家台四合院为中心,建造了4个集积水、抗旱、防火、养鱼为一体的堰塘水池。在后山腰、泉水边尚存高田埂蓄水田四处。除了大河筑坝、造筒车,小溪拦坝、修渠、架枧灌溉外,高氏还利用戽斗舀山塘河坝之水灌溉田地。今存从低处向高处戽水的农具篾编戽斗数件。由于配套设施齐全,确保了水旱无忧。清乾隆庚子年、嘉庆十八年和后来的多次永顺大旱,莲蓬港都无饿殍遍野及出外逃荒者,成为人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04

莲蓬港高氏先民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莲蓬港成为富甲一方的米粮川以后,设墟场,兴贸易就摆上了当地村民的议事日程。于是,高氏族人开会商议,于当地人户集中之地,择址建立市场。场沿青龙山而建,依托一百多户人家。场下是田坪,前面是猛洞河,河对岸是紫荆山。场的沿头,有一条小河,河上建起了一座花桥。场虽比不上市镇的大,但由于过往客商和四方乡客多,茶馆、酒楼、客栈、戏楼、摆手堂便应运而生,逢场过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每月逢初一、十一、二十一赶罢莲蓬港场之后,初五、十五、二十五又赶西来溪场。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在莲蓬港高氏家族中,至今流传一个“时来铁成金”的故事。说的是高运胜之妻曾氏,既无沉鱼落雁之容,也无安邦兴家之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爱拾破烂的商家女。曾氏出嫁后,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睦睦。眼看家人增多,家财渐落。曾氏积极支持丈夫带领儿子们出外经商,自己在家中农耕,勤俭持家,攒积财物。

一日,曾氏来至浪坪石拱桥边,见一破铜盆陷在泥沙中。她扒呀扒,手指扒出了血,才拔出盆来。一群围观的孩子拍手嚷道:“癫子癫,不爱脸,破铜烂铁当宝捡;捡到东,捡到西,捡个活宝笑嘻嘻。”曾氏满不在乎,回家一擦拭,却是个金盆子。

从此,高运胜就风利帆飞,家日隆起。三个儿子,在永顺县城分别开了高荣华、高润华、高桂华三个铺面,名噪一时,富甲一方。这则故事虽然荒诞不经,颇具迷信色彩 45 34132 45 15533 0 0 2046 0 0:00:16 0:00:07 0:00:09 3020,但《香圃墓志铭》确有这样的记载:“……香圃讳运胜,行四,性亦孝义,事父母尽诚尽礼,事诸兄嫂敬而和。幼习商贾,精九章术,以率志,故恒家居。配儒人曾,相敬如宾,子三女一。因食指(人口)繁,家渐落,而未尝有戚容。惟谆谆教子,次第使远服贾,力胥象贤,善居积赢辄寄锦。日用渐裕,又数年,故业多尽复,且倍蓰之,非厚德之报与。今者,诸子设肆郡,资财益殖……”

05


仓廪实,建房子。这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农民家庭的人生追求,莲蓬港的高氏家族也不例外。

清乾隆初年,祖籍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新桥里崇德乡的高廷万带领二弟高元万和三弟高显万,一路经商,迁徙湖南省永顺县勺哈乡莲蓬港。高廷万育二子,长子高敏馀,次子高敏章。高敏章的子孙住桥边和桐坪。高敏馀生四子,三子高国顺住桐溪沟,后来发展到场上;四子高国正住台上右侧;长子高国用和次子高国珍住台上正中,左邻张家台院子。时国用贡入太学,国珍例人吏目,均家财万贯,兄弟俩就联手修建了高家台大院。

高家台大院背依青龙山,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属典型的民清四合大建筑。一字青砖砌墙,将木质建筑群围住,再砌四壁防火墙,隔成三个四合院。正院八字朝门洞开,三寸厚的柏木对子门,门神奕奕,门环铮铮。入朝门是天坪,一溜麻石路跨阶缘进二堂,左右为住户,尽头设三门,中门常闭,平日左门进,右门出。进入正堂,正面是神龛,左右是住房,整个院子,除二堂三个大门,余下的门窗,均中间雕花,上面扎格,玲珑透亮,层层门楣、根根堂柱挂着金匾楹联。若逢喜事,或恭迎贵宾,两层中门洞开,四壁书画条屏放彩,两堂宫灯熠熠生辉,那才叫金碧辉煌呢!

沿着正堂左右防火墙,有耳门进入一院落和三院落。

一院落在中院落的右上方,其间地基较宽,左边是四排转角楼,右边挨正屋是三排偏水房,厨房、作坊、粮仓及碓、磨,都设在这里。厨房后靠后山脚是口大水井,四季清凉,久旱不枯竭。厢房右边是猪牛圈和厕所。再外边就是一口堰塘,水井余水和雨水积得满满一塘,既可灌溉又可消防,从风水学上说,南方丙丁火,以水克之,考虑周全。

三院落在中院落左上边。其地基亦最为宽阔,分为高低两台。低处与正院平,建造马厩营房,在正院防火墙相交处开一条石柱门而出入。高处则为宗祠,作宗族祭祀之用。

据说,修建高家台大院时,对工匠技能的要求极高。比如木匠,先做木马一个,扔到堰塘里,泡它三天三夜后捞上岸拆开,若榫头里没有进水的才被挑选上。因此,数百年来,饱经风霜,其主体部分,完好无损,可谓一绝。

大院围墙外的石板路旁,原有三个并列的大土包,挖平中间那个,约十余亩大小,春耕注水作稻田,秋后放水田干,既可跑马射箭,又可跳摆手舞、荡秋千,一举多得。真应了大院石门柱上的一副对联:“墙有址,垣有基,墙垣址基千年永固;礼为门,义为路,礼义门路万代常新”。

06

乾隆初年夏季的一天,莲蓬港大雨倾盆,河水猛涨。高氏先祖见惊涛骇浪如小山一般滚滚而来,似乎要将岸边的百亩良田统统卷走。次日早上,先祖召集三个儿子商议。先祖说:“此事启迪我们,要在兹地繁衍生息,永不崩溃,还必须做好这几件事。”“哪几件?”兄弟们问。“第一件要固本。民以食为天,务农是根本。第二件莫忘本。要建立宗祠,并联合同来的曾、徐、陈家修江西会馆,还要修谱。第三要三通睦邻。跟当地土家族、苗族通过联姻血脉相通,通过集市经济相通,通过表演文化相通。第四件要强智。要修学堂,教育后代。”

回龙学堂开办后,从溆浦县高薪聘来舒逸仙先生,先后教出高敏逵、高国用两个太学生,还有一文一武两个秀才,一个被列入吏目,一个从九品,数个处士和一批儒商。同时也为邻近的张家院子、白腊园、西来溪、里比等地培育了众多人才。

“万里风生观豹变,三千浪涌任鱼跃。”如今,莲蓬港高氏繁衍已达933人,白领工薪族达41人,大学本科毕业及就读者近30人,其中还有2位研究生。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莲蓬港高氏以农耕为本,积极倡导男耕女织,今存女人纺车、绩麻工具及油灯台、麻篮、麻墩等。高氏先祖来斯,倡男耕女织之农耕文明,导媳妇女儿勤俭持家之家风,是先祖留给后人的传家宝,从油灯台留下油污的厚度及宽度,估计不下数百年的历史。

高氏还与当地各族人民通婚联姻,其中就有苗族的两岔茶溪张家、土家族的里比田家、卡措彭家和首车何家等。今存高氏三世时嫁妆花柜、大桌可以为证。这大桌和花柜乃高氏二世祖高敏馀、三世祖高国用适女鸾英和翠英于首车何府的嫁妆之一。当高氏“文”“运”辈向何府聘娶时,先姑娘就将自己“衣禄”的一部分,返还了娘家。娘家叔侄嫁女于本村张家时,又将这两件家具作为陪嫁。当高氏“运”“永”辈向张府聘娶时,她们学先人的样子,又把它们送回娘家。如今,传来送去的花柜和大桌,完好地保存在高运登的后裔高昌龙、高昌凤家中。这不仅是客家人与当地兄弟民族联姻友好的铁证,更是高氏姑娘敬宗爱族的体现。

文化遗产,越世经年;保护不易,复制更难。莲蓬港,一个面临消亡的传统古村落,一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风情万种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相信,作为老司城土司文化的传承、延续与补充和发展,莲蓬港的前景一片灿烂!

【稿源:文/白果,来源于湘西民族宗教,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麻绍辉、石群方;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版权必究;值班编辑:15174381888】


相关阅读:

湘西花垣县苗族还傩愿文化初探

【珍贵历史瞬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前身

【神秘湘西】国家级土家族梯玛神歌传承人彭继龙

湘西苗绣是苗族服饰的发源地和摇篮,是古苗文文字的记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