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风物】土家族民族风俗(附常用土汉语对照发音)

2017-08-25 武陵老君 花垣视窗

(一)居住

土家族人多惯于依山傍水的地方聚族而居,以姓氏作寨名。“改土归流”后,杂居局面的扩大,多以地名为寨名。同村人内聚力很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土司制度时,村寨的首领有的是“梯玛”,亦叫土老司,主管祭祀、婚姻、诉讼、治病事宜。废除土司制度后,“梯玛”只主持宗教仪式。在土司时,“土官衙暑,绮柱雕梁,砖瓦鳞砌,百姓则木叉搭架,编竹为墙,茅草盖顶”。“改土归流”后,百姓逐步住进木瓦房。习惯一家住一栋房子。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富有人家则是“七柱十一棋”或四合天井。有的户屋后有拖步,俗称“锦鸡拖尾”;有的还接有偏房,又叫“马屁股”;有的还在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修有转角楼,俗称“走马转角楼”,多子女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又叫绣花楼。转角楼一般是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住,下做仓库、碓磨房或厕所猪烂。转角楼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有妙廊翘起,十分壮观。土家族住房较常见的是四排三间,正屋中间为堂屋,以供祭祀、喜庆、迎宾、婚丧等用,左右两边为住房,其中一间用板壁隔成两小间,后为卧室,前做火房。火房内设有三尺见方的火坑,四周立二三寸厚的长条石块,坑中放一个铁制的三脚架,供做饭时架鼎罐、锅子之用,离地四、五尺高处,从楼上吊下一个木架于火坑上,叫火炕,作熏腊肉和烘烤其它物用。住房左小右大,父母住左,儿媳住右,另一个儿子结婚时,父母让出住房,移住堂屋神龛后的“抱兜房”。三大间不够用的,在正屋的一头配建“磨角房”。屋前有晒坪,四周筑土墙或编竹篱,围成庭院,进入口处修龙门,也叫八字朝门,正屋和龙门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向道,再测吉日而建立。

土家建筑 彭燕摄

(二)服饰

土司时,土家族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只是男裙较短,衣少花边,女裙较长,衣多花边。“改土归流”后,保靖第一任知县王钦命明令“服饰宜分男女”,从而男女服饰才有区别。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几布”。土家族男服有老年青年之分。老年人穿满襟衣,无领,向右开襟,捆布腰带,带上常插棒棒烟袋;青壮年穿对胸衣,正中缀5-7个布扣,俗称“蜈蚣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年青年,用青、兰布缝制,上接白布裤腰,裤管大而短。老人穿象鼻鞋,青年穿瓦式鞋、立式鞋,不穿袜子,只缠一付青、兰布裹脚。老年人冬天喜欢穿白布袜子。解放后,部分老年人穿满襟外,其余男子逐步改成中山装、夹克、西装。

土家族女服比较讲究,且有老、中、青之分。老年妇女一般头包青布帕,穿青兰色矮领、袖大、滚花边、向右开襟的满襟衣和白裤腰的青、兰色裤。中年妇女冬天多穿向右开襟、矮衣领、袖短、衣襟和袖口都缀上宽青边的满襟衣,夏天穿白汗衣套青夹衣,俗称“喜鹊套梅”。裤子多是青、兰布,上白布裤腰,裤脚多用对称色加边;脚穿青布立式鞋,出嫁妇女头挽“粑粑髻”,插银簪子,戴耳环,头包青丝帕,手上戴戒子和手圈。青年妇女,特别是闺女则更加讲究,头上留长辫,用红、兰、青色绒线扎头绳,喜穿青、兰、绿、红色外托肩上衣,内穿白色汗衣,裤子膝部和脚口绣五色花,脚穿绣花鞋,头戴金花、银花,耳挂耳环,颈带项圈,手带银手圈和一两颗金银戒子,胸前挂银质牙签,扣有银链、银铃、银珠等,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逗人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喜庆、集会之日穿民族服装外,平时皆穿汉族服装。

小孩最讲究帽子。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蛤蟆帽”,冬季戴“狗头尾、和尚帽、鱼尾帽”。帽沿绣花鸟虫鱼和“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样,正面钉“文八仙、十八罗汉”等银器,帽顶及帽后用银链吊银牌、银铃。手上戴银手圈,上吊“瓜锤、印斗”,颈上挂“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活月牌”或“百家锁”。小孩的衣服一般在“抱兜”上绣各种花草,鞋子有“粑粑鞋、猫头鞋”。三、四岁后,男女小孩服饰才慢慢区别。男孩蓄“撮箕头、一块瓦”,女孩蓄“盖盖头”,打小辫。

(三)饮食

湘西土家族食粮以稻谷、包谷为主,杂以小米、麦类、豆类、红薯和洋芋等,常年吃大米、包谷混煮的“两搞饭”,只是在节日、喜庆、祭祀、来客吃尽大米,每年五荒六月,都以荞麦度荒。土家人的副食有粑粑、团馓、炒米等。粑粑有糯米粑、包谷粑、麦粑、荞粑、粉粑。尤以糯米粑最为喜爱,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打糯米糍粑,少的几十斤,多的百多斤,粑粑阴干以后,泡到大水缸里,经常换水,一直吃到第二年三、四月间。包谷粑是土家人的常食,夏秋季节嫩包谷出来后,磨成浆,用包谷叶、桐树叶包好,用锅蒸熟后方可食用。老包谷则用石灰水浸泡,然后磨成浆蒸熟,吃起来亦香甜可口。土家人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胡萝卜、葱蒜、四季豆、豇豆、南瓜、冬瓜、苦瓜、丝瓜、茄子、黄瓜、韭菜等,洗净砌好,用铁锅在火坑里的铁三脚架上妙熟,放上油盐及佐料,出锅就可食用,味道鲜美。

土家人最爱吃的菜是辣椒、酸菜、腊肉。辣椒一年四季餐餐不离,夏秋两季多食鲜辣椒,吃法以拌菜为主,菜菜不离,也有单独的“炒辣、烧辣、酸辣、醋辣”等等,冬春两季多食干辣,除作佐料外,还有把辣椒磨成粉,用油炸而制成“油炸辣”,也有把整颗辣子放在油锅里煎的叫“油煎辣”。无论是哪种制作方法都是下饭的好菜。酸菜是常吃的大宗菜,几乎各种蔬菜都可制作成酸菜,如萝卜酸、大蔸菜酸、伏葱酸、四季豆酸、豇豆酸、茄子酸、酸辣子等。肉鱼之类加点糯米或小米粉加上食盐放入坛中,十天半月制成了酸肉、酸鱼,用油煎炒,吃起来十分可口。酸菜制作简单,原料又多,吃了开味助消化,因此,深受土家人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酸菜。酸菜成了土家人的常菜,餐餐都离不开它。腊肉是土家人最喜爱的菜食。

进入腊月,土家人家家户户杀年猪,一般一户一头,也有一户杀几头的,猪杀死修净后,砍成3-5斤重的块,拌上食盐、花椒、五香粉,在缸内腌10天左右,取出挂在火炕上熏干,然后埋在谷堆里储存,每逢过节或款待贵宾,洗净炒煮,色鲜味香,十分好吃。土家人喜欢饮酒,特别是节日、喜庆,大家欢聚一团,饮酒声、笑声汇集一起,场面十分热闹,越饮心情越舒畅。酒分米酒、包谷酒、高梁酒,还有甜酒,土家人在炎热的夏天用凉水拌甜酒饮用,吃下肚后,心里凉爽。

(四)婚姻

 土家族男女青年,通过生产劳动和对歌、吹木叶、跳摆手舞等活动相识相爱,征得土老司同意即可成亲。“改土归流”以后,遵行县令的规定,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求婚、订婚、拜年、结婚、回门等繁琐礼俗。

求婚: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媒人须带一把雨伞,曰“团圆伞”。进门后将雨伞倒立在大门外,空手进屋,若女方家把伞倒过来,则表示不拒绝这门亲事。媒人第二次上门,把伞倒立在堂屋内,若女方家将伞拿进火塘,示意亲事有了进展。媒人第三次上门,带一块肉和一把伞,把伞倒立在火塘屋,若女方家把伞拿进内房,并杀鸡招待,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订婚:男女双方生庚“八字”相合,即可订婚,俗称“放爆竹”。订婚之日,由媒人带男儿和挑夫,挑上酒肉、衣服、首饰、糯米粑粑(俗称耳朵粑粑)、鞭爆等物,到女方家后,先放鞭炮,祭祖先,女婿给亲爷亲娘磕头,然后去女方伯伯、叔叔家送礼,放鞭炮,磕头相认。当天,女方家宴请亲友,给亲族每家两个粑粑。这门亲事就得到社会认可。

拜年:定婚后,每年大年初一,男方要到女方家拜年,礼物有红纸包脚的猪腿一只,用红禄制成花案的粑粑、团馓若干,还要给女方伯伯叔叔送腊肉一块、面条一包。女方父、母、叔、伯要给男方馈赠钱物,女儿要给男儿送两双自己做的布鞋。若当年男方想要结婚,男方拜年必须送带尾巴的猪腿一只。若女方当年不同意结婚,就把猪尾巴割断用红纸包好,放在女方“打发”的布鞋里,以示不同意当年结婚。

过礼

结婚:首先要送日子,男方在婚前一年或半年与女方家协商婚期。嫁娶日子定下以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这就是正式决定婚期。婚期定下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新娘衣服、首饰等。女方要准备“嫁妆”,一般都备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用具和四、五床或七、八床被子,经济条件好的要陪嫁“高一套、矮一套”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盖。女方的亲友也要送礼品。新娘的衣服多少由女方决定,女方缝几条裤子,男方要做几件衣服,女方准备几床棉被,男方要送几床白布里子,女方还要准备花鞋子、花带子、花帕子。结婚的当天晚上鞋子由新娘新郎拜送男方的长辈,长辈收到新鞋以后,要给新娘“打发”钱物。带子、帕子送给晚上闹新房的同辈或晚辈亲友。

哭嫁

婚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女儿要哭嫁,全寨相好的姐妹都来陪哭,哭嫁的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亲友、哭祖宗、哭开脸、哭穿衣、哭上轿等等。婚嫁前三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礼,俗称“过礼”。礼物有酒、肉、衣服、手 35 43547 35 15288 0 0 3514 0 0:00:12 0:00:04 0:00:08 3513、被盖里子等。婚前一天,是女方的“戴花酒”,亲朋好友前来为新娘戴花贺喜,为新娘“开脸、上头、修理眉毛、梳头”,把头发挽成“粑粑髻”。当天下午由“头嘎(即媒人,标志是拿一把雨伞)、二嘎(管“哭脸粑粑、三茶六礼”的人)、摸米”(新郎的代表,一般由比新郎略小的弟弟担任)领头,接亲队伍跟行,一路上吹吹打打到女家迎亲。迎亲队伍到时,女方用大桌子拦门,举行拦门礼,男方的“执事”、女方的“内管”互相问答,对唱,男方执事赢了方搬开桌子,输了执事先生要从桌子下爬进去,迎亲队伍才能跟着进屋,将花轿停在院子里。当天晚上“摸米”要到新娘的亲族各家敬神磕头。深夜,陪哭女伴手涂锅烟,寻找“摸米”及迎亲的男青年,往他们脸上抹黑。传说谁被摸黑多,爱他的姑娘也多。

丢筷出门

第二天上轿时,新娘穿大红露水衣、露水鞋,胸前配一铜镜,由送亲娘引出房门,哭别祖宗、父母等亲人后,拜过天地、祖先,再踩四方斗,把筷子前后各丢一把,然后由胞兄或胞弟用背亲布背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用脚在轿杆上蹬三下,而后进轿关门。上轿后迎亲队伍点燃两把“喜把”(火把)鸣炮起程,这时女家一群妇女手攀轿杆推拉三次,以示惜别,花轿出门时用扫帚往屋内扫三下,象征不能把娘家财神带走。花轿要出门时女方便抢走一个“喜把”,意即“衣禄”各留一半。送亲客手拿雨伞,随同花轿前往,富有人家送亲客要乘坐“蓬轿”前往。接亲队伍一路上打着镏子,吹起唢呐,不停地鸣放“三眼铳”和鞭炮。

新娘来到前,男家请夫妇双全、家庭和睦、儿女多、声望好的妇女开铺。花轿到时,由土老司咬雄鸡冠,将鸡血淋轿一周,点榆腊树叶,噼噼啪啪作响,以示“退煞”,新娘下轿,从“七星灯”(筛子上放豆腐七块,点七根蜡烛和七根香)上跨过。与新郎在堂屋拜天地,拜祖宗,然后夫妻双双进入洞房,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走来坐下后,新郎用双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顺手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随即进房,向新郎祝福。

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亲友见面,然后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新郎新娘还要吃交杯酒、团圆饭,洗和气脸。入夜开始闹新房。第二天早上行“拜蛋茶”,新郎和新娘端着茶盘,每个碗里放两个鸡蛋,给长辈敬茶,长辈要送茶钱。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带上猪腿等物,到女方家拜谢父母,俗称“三朝回门”,但无论多远都要当天去当天回。土家族有结婚一月不守空房的习俗。土家青年也有简单完婚的,一是腊月三十夜结婚,不行礼仪,不需送礼请客。二是男方父母亡故,在办丧事时结婚,叫做“孝里圆亲”也不行礼仪。

妇女再嫁叫“二道亲”或“过婚嫂”。男方用青色蓬轿一座,半夜由后门上轿接进屋,就算成亲。寡妇再嫁,婆家要索取很多钱财。若丧夫不满三年,要出“棺材钱、供堂酒、包袱钱、赎身钱”等,除结婚时娘家置备的嫁妆外,婆家一切财产不能带走。

土家喜开姑表亲,俗话说“舅舅女,伸手取”。还有“坐床”习俗,即兄亡弟收嫂,弟亡兄坐弟媳。也有“早婚”(男小女大)习俗,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娶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地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婚姻程序有了改变,多举行新式婚礼。

(五)家庭

土家族的家庭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多数是夫妻儿女两代同堂的小家庭,在家庭中丈夫是家长,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家庭成员都参加劳动,成年男子主要从事田间劳动,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抚育小孩。儿子成婚后,与父母分居,父母分给儿子一份土地、房屋和财产。女儿出嫁时要陪嫁妆,父母的财产全由儿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兄弟分家请族中最有名望的几个老人参加,先留下父母的“养老田”,余下的财产由兄弟平分。分家后,父母一般跟幼子住。父母丧失劳动力,由儿子共同瞻养。父母逝世后,其“养老田”由幼子继承。年幼子女成长后的嫁娶,由兄嫂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男女平等,法律规定子女都有继承权,都有瞻养父母的义务。

(六)丧葬

远古保靖土家族有三种葬法:一是火葬。1973年,湘西州文物考古队普查时,就在龙溪乡要坝村四方城发现元代的“骨灰葬”;二是悬棺葬。保靖县境内龙溪、梅花、迁陵、毛沟等乡镇沿酉水河及支流流域有悬棺葬30余处;三是土葬。从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均实行土葬。古俗土家族人去世,土老司参加丧事活动,土老司先唱《柳床词》,述死者一生拖儿带女的辛苦。亡人入棺前,土老司穿着死者生前的衣服,身背破背笼,装扮离别儿女的模样,死者的亲人痛哭不愿死者离去,土老司则挣脱夺门而走。土老司对亡人实行最高葬礼时,则在屋顶上对着神龛开一天窗,从天窗顶上的天坪塔挂数丈长的白布直至下垂的神龛。死者头戴凤冠,身穿罗裙,脸蒙黄纸,盘坐在神龛上,另一土老司主祭后,把白布裹着的尸体慢慢绞至高台上,谓“亡人升天”,接着做9天9夜的牛角道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葬礼夹有汉人习惯。

送终:死者临终时,由儿孙抱于胸前,叫做“接气”。死后将帐子推开,以便死者去阴间不走错路,并在死者口里放“含口银”,烧化钱纸,然后由儿女烧一壶水,放桃枝叶至水开,给死者洗脚、手、胸、背、太阳穴等“五心”,再穿寿衣(5至7件)、寿鞋,戴寿帽,腰捆一束白纱,以年龄计算,一岁一根。女者死亡,穿红衣可解脱生儿育女的“罪孽”。父母在世的死者,戴白色寿帽,以示给老人戴孝。梳洗装殓毕,用六尺长的白布(叫提尸布,六尺是取六一逢生之意),将死者放在白布上,由四人提取白布四角轻轻地把死者尸体放在堂屋木板上(木板俗称柳床),脸盖黄纸,随后把死者死前睡的垫铺草在十字路口烧掉。

入殓:棺木放置堂屋正中两根长凳上,死者头朝神龛,用皮纸盖住神龛,以避死者尸体污触祖先神位。棺木摆好后,再把从七户人家收来的灶塘灰(忌用“四眼”人家灰)放入棺底摊平,再铺皮纸,一岁一张,每十张扣一张,铺上垫祷,放红布三角枕头,里面装灯草(传说灯草空心,后人不出聋子),烧3斤6两钱纸,3斤烧一起,6两烧一起,烧成灰后,分别包装入枕头,3斤是死者路费,6两是“无常”差费,枕头外面画一只雄鸡,叫“鸡鸣枕”。再由道士在棺边“扫魂”,将“死者阴魂扫进去,生者阳魂扫出来”,死者才能入棺。入棺后在死者手中放一条毛巾,脸上盖一小块毛巾,耳朵塞一根灯草,以示后人聪慧。最后盖上红色寿布,切忌亲人眼泪滴入棺内。

超悼:丧葬期间,孝家门上贴“当大事”三字,扎上丧门,给死者扎灵屋。超悼日期从亡人去逝之日算起,在家停放三天、五天、七天即(三朝、五朝、七朝),若八字相克也有在家停丧十天半月的。停丧时间长短是根据死者家庭经济和亡人年龄而定,家庭经济条件好,死者又是老人,停丧时间长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死者是青年人停丧时间短一些,若非正常死亡的人,叫“伥死”,不行超悼,朝死早埋,晚死晚埋,属于老年,则另当别论。未成年的小孩死亡,叫“化生子”,用一木匣,葬于溪边,有的埋在十字路上,上压一块石板,叫他再不回生,投胎害人。超悼期间,死者子女、媳、婿、内侄都要披麻戴孝。头戴五尺长的白布帕(即孝帕),身穿麻织的白色孝衣,身系一根草绳,脚穿草鞋。经济条件好的对来帮助办丧事的晚辈,都送一根四尺长的孝帕,也有的叫“百人孝”。超悼期间请三、五、七、八个道士念经,举行“打绕棺、散花解结、十王进贡”,死者是妇女,还举行破“血湖池”。大葬那天,要举行一昼夜的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羊祭奠。亲友来吃“烧香酒”,寨上青壮年来吃“抬丧酒”。正亲戚前来祭奠,一般送猪头一只,钱纸三斤六两,挽联一副,叫“烧猪头香”,也有上猪羊鸡祭的,即猪羊鸡各一只。前来祭奠的人,都要在死者柩前烧香作揖,跪拜三下。此时,死者长子一旁陪跪,孝子还礼;祭奠若是女人,就进帷帐在棺材边拜哭死者,由死者亲属女性陪哭,这叫“哭丧”。当天晚上“散花解结”完后,唱“孝歌”。

安葬:大葬那天清早炮火连天,锣鼓齐鸣,抬柩出门,此时,举家哀号,护柩送葬,棺材上盖棺罩,上站一只雄鸡,以隔邪气,孝子抱灵牌走在送丧队伍前,一人在前面丢钱纸,即“买路钱”,碰到艰难陡险的道路,孝子下跪接灵柩,场面动人,深得抬丧人的怜惜,同心协力,度过难关。挖坟井时,由孝子先挖三锄,边挖边喊亲人三声,然后由挖井人挖井,挖毕,烧芝麻杆子于坑内,叫“热井”。再由“地理先生”用小米画八卦,撒朱砂、雄磺,以接龙脉,继而咬鸡冠,淋血一周,以隔邪气。这时火炮齐鸣,落棺于“井”。棺上再喷酒,撒朱砂、雄磺。孝子跪下先盖三锄土,然后由抬丧人、帮忙人堆土砌坟。将灵牌、灵屋在坟边烧毁。安葬毕,孝子在回家的路上,为死者喊魂,叫死者回家。

新坟前,连续烧火三夜,叫“送火”。满三朝那天,备酒肉香纸等祭品,所有内亲还要堆一次坟,叫“服三”,也叫“收魂”,捉得魂魄(小蜘蛛或昆虫之类),装进纸简,带回家,放在神龛上供奉,谓之死者上了祖先神位。此后三、六、九天内,死者要“回煞”,亲人要备祭品祭祀。腊月三十夜要上坟给亡人送火送灯。孝子百日内不剃头,戴三年白孝帕,不看戏,不与人口角,以示哀思。葬满三年于“社日”在坟前杀猪宰羊祭亡垒坟。服孝三年期满,整个丧事才算完成。解放以后,土家族人们办丧事的古风旧俗,已逐步改变,如开追悼会,放电影、放录像、唱山歌等代替道士行法,移风易俗办丧事,正在逐步兴起。

(七)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很多,除中华民族的节日都要同欢乐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过年,土家族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即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则腊月二十八。也有人称过早年。其来历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突然接到朝廷圣旨,调土家兵前去抗倭,按路程计算时间,不能等过年就得出发,才能按时赶到目的地。为了让出征官兵过年再走,就决定已集中的官兵提前过年,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祀祖颂功,每年过年都提前一天;二说土家族祖先打朝廷贪官,朝廷派人缉拿凶手,为躲避追捕,又正是年关日期,就决定提前过年,然后各奔东西;三说土家族祖先,家境贫苦,大年三十都给财主做工,为了全家团圆,就提前一天吃年饭。就这样,渐成风俗。

四月八,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有过四月初八,也有过四月十八的。这天杀猪宰羊,打糯米粑粑,请亲朋好友都来过节。四月八的来历,各地说法不太一致,主要有三:一是四月八是牛王节,传说土家先民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被赶到河边,恰逢河水猛涨,十分着急。这时一头大水牛游了过来,于是土家先民就拖着水牛尾巴过河,脱离了险境。以后,土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牛的救命之恩,到这一天,让牛休息一日,并喂以鸡蛋等精料,以示怀念牛王功德;二是四月八和土家族先民迁徙活动有关,传说四月八赶到目的地,也有四月十八赶到的,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于是就出现了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三是四月八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是土家族较大的节日,这天要杀猪、打粑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村寨举行以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活动,土家山寨一片欢腾。节日的传说不一:一说六月六是姑妈节,把出了嫁的姑妈接回来“歇伏”;二说纪念土家族祖先来湘西保靖定居的日子;三说土家族英雄覃后蒙难日,覃后被害,血染征袍,土家族人家家户户都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即晒棉衣、棉被),以示纪念英雄。

七月半,是过古历七月十四日。传说有二:一说土家族先民,由于战争原因,流入云南,终身不归。当农作物成熟以后,后人以酒、肉、新鲜稻米祀亡灵;二说土家族先民逝世后,亡灵飘游云南,为不耽误赶路时期,七月十四傍晚,在家门前烧纸钱,到离家远一点的地方洒稀饭,称之“洒鬼稀饭”,表示祖先要去云南赶开会,后人给他们送一些盘费。

(八)宗教信仰

据湘西保靖县志记载:岁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笙以祀鬼;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三日夜祀祖;九月九日,合寨宰牲,祀重阳。以报土功,十二月二十八日祀祖宗。土家族有着崇拜祖先、敬祭土王、迷信鬼神的习俗,而没有一个固定的宗教信仰。信奉祖先,土家族认为八部大王和向王天子是自己的远古祖先。保靖县碗米坡镇水坝洞村在酉水河北岸就建有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隆头乡利湖村也建有八部大王庙,有的地方还建有“土王庙”供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佬官人等三神,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十五各寨自行定期祭祀土王。相信“梯玛”,又称“土老司”,是土家族不脱产的巫师。土家族人认为,梯玛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他既是神的代表,又是人的代言人,能够为人排忧解难,消灾除邪和保佑人丁兴旺。所以梯玛法事活动相当广泛,凡土家族的祭祀、赶鬼驱邪、还愿、求雨、送亡人等宗教活动都由梯玛主持。梯玛的咒祝之词,就是梯玛神歌,其词感情深沉,优美动听。迷信诸神。凡是认为能为自己消灾造福的“万物”,均属迷信的对象。除了奉敬祖先神、土王神和“梯玛神”之外,还敬奉灶神、土地神、四官神、五谷神、梅山神、白虎神等等。

(九)禁忌

土家族禁忌很多,大都以迷信鬼神有关,其内容大体是:

忌言:节日、喜庆、出门禁说不吉利的话。

忌行:腊月二十九不准做针线活,不准洗衣,不准与人吵架。过年吃饭不准泡汤,否则来年大水会冲垮田坎;三十夜不准吃年粑粑,吃了会长疮,三十不准挑水,不准吃豆渣、吃菜豆腐,否则来年会遭水旱灾。这天不准杀牲畜,说是“麻雀有个三十夜”。正月初一,不泼洗脸水,不扫地。走亲出门禁“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平时出门遇到死人抬丧就说“兆头不好”,不能出门。

日常忌事:内容很多,如礼俗方面,禁止孕妇家里随意动土,钉钉子,搬床铺,怕惊动胎儿坠胎。禁止妇女坐大门坎,说家庭不吉利。不准客人同闺女开玩笑和坐在一条凳子上。七月蛇进屋不能打,只能赶走,说是祖先的化身等等。在生活上,不准在灶锅里煮狗肉,说是侮辱灶神;不准踩灶和坐在灶上以及将衣、裤、袜、草鞋等物放在灶上。不准踩三脚,不准把死鸟带回家,不准把锄头扛在肩上和挑空水桶、空粪桶进屋。不准把撮箕倒伏在堂屋里,这是埋人的迹象。不准在屋里吹口哨、打呜呼及敲锣打鼓。除老人外,禁止把在外面死的人抬进屋,只能在屋外边停柩待葬,说是野鬼见不得家神。不准未婚青年男女吃猪蹄叉叉,说吃了找对象容易叉脱。不准小孩吃鸡爪爪,说是写不好字。农村草医忌吃狗肉和五爪兽肉,否则药就不灵,等等。综上禁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进步,有的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十)土家族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改土归流”以前,保靖土家族人大都不通汉语,用土家语作为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土司政权时期,仅仅一些土司、土官懂得一点汉语,但仍操土家语为主。“改土归流”以后,汉人大量进入土家族地区,土家语不断接受汉语的影响,又加之兴义学,土家族子弟入学读书人增多,汉语汉文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土家语的语音、词汇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加速,人们都以汉语作交流工具,因此,绝大多数土家人不会讲土家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讲土家语。拔茅、马王、隆头、昂洞、普戎、涂乍、仙仁、比耳等乡镇部分村落的土家人,至今还以土家语为语言交流工具。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学家鉴定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它的基本特点是: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原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占优势,句型的基本特点是“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和领格代词宾语在被修词之前,形容词、数量词定语在被修饰词之后,指示代词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土家语共有19个声母、25个韵母、4个声调。词汇按照它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类,土家语的短语,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和汉语相反。土家族人学汉语,土音很重,常是an和ang,i和ū不分,没有ang和ū,如念:背上背背盐(yan),手里牵只羊(yan)。我想吃袋烟(yan),又怕羊吃秧(yan)。对其中的盐,羊,烟,秧读音不准。清《同治县志杂识篇》用汉语纪录土家语200多个词汇,如“天曰墨、地曰里、人说卵”等,对研究土家习俗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推广土家语,湘西自治州吉首大学副教授、土家语专家叶德书著有《土家语常用口语半月通》,200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以该书为蓝本,用汉语意译、国际音标、汉字直译(西南官话)方式标注几句土家语。


常用土家语与汉语对译

 音译       土家语

土家叫做毕兹卡

土话叫做毕兹煞

汉族土话帕毕爹

苗族土话是白卡

一家人是措拉玛

相好叫做打剥查

讲几句是嘎则立

莫忘记是他思嘛

祖宗土话喊树母

爷爷就是喊爬铺

老太叫的是格梯

外婆叫的是卡不

父亲土话叫阿巴

阿捏就是喊妈妈

伯娘她就叫捏此

婆婆叫的是阿妈

姑父土话叫卡客

姨娘土话叫聂捏

姑妈叫的是麻妈

阿打讲的是姐姐

丈夫就是喊裸巴

兄弟喊的是千

叔叔土话叫俺辈

姐妹就是叫仍

妻子叫的罗嘎妮

俺挨就是喊弟弟

嫂嫂叫的查次

过闺汉语叫弟媳

外祖父又叫嘎公

妹妹土话喊的冗 

哥哥就是叫阿可

舅舅土汉都相同

儿子土家叫倮比

比仇译汉语称女

儿媳父母叫的甫

父母称骂是女婿

孙女孙子都叫惹

重子重孙叫嘎热

男人就是倮巴爹

女人她就麻麻爹

大人叫做裸此巴

小孩叫做裸比爹

老女人叫帕妮爹

客人们叫卜撮爹

领导们叫嘎没爹

伙伴们叫阿过爹

阿把土话叫公的

妮嘎土话叫母的

婆帕土话叫老男人

亲戚六家叫左尼

老师土话叫破嘎

农民叫的借日玛

医生土话喊色左

渔夫叫的送捉玛

铁匠师傅叫写左

银匠师傅叫我左

木匠叫的是卡左

篾匠叫的是母左

富人叫做谢玛卡

穷人叫的太玛卡

猎人叫的食揭玛

叫花子就叫渴哈

瞎子土话讲诺子

嘎巴汉语是哑子

啦铁讲的是癞子

未婚女子称为补爹

已婚女称洛嘎尼爹

内亲之人叫补所爹

铜匠叫的是团左

岩匠叫的是阿左

机匠叫的磨丝左

船夫叫的是补左

【稿源:保靖县志,图片摄影:老梅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责任编辑:西西、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麻绍辉、石群方;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版权必究;值班编辑:15174381888】


相关阅读:

【珍贵历史瞬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前身

【神秘湘西】国家级土家族梯玛神歌传承人彭继龙

【湘西风物】保靖县志谈到的土家族源流考证

第一次听湘西土家语言,小编已沉迷于其中 日渐消瘦,无法自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