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藏于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是怎样的因缘际会成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

2017-09-07 花垣视窗

8月31日,新华社首次全文发布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 总书记说,全国的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都走到了”。

这次座谈会是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四次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两次提到湖南省湘西州。他说:“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的“首创之为”也在吸引着外界的关注。2013年以来,湘西扶贫工作“点、线、面”上均取得重要成绩,其中,点上探索精彩纷呈,总书记亲临视察的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8313元,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线上发力聚焦精准,纵深推进以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为主线的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面上发展统筹兼顾,把加快发展作为“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2013年以来,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5万人实现脱贫、275个贫困村退出。

深藏于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中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其扶贫工作又为何让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牵挂?

十八洞村全景 龙艾青 摄

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巧合”中的“必然”

在十八洞村人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家里,似乎是注定的缘分,而促成这份缘分的人是时任村主任施金通,他如今也被当地人视为“福将”和传奇。

2005年,竹子、飞虫两个村合并成十八洞村,原来的两村各有两个自然寨,总书记考察的寨子叫梨子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108人。

两个村合并时,双方对新的村名曾有过激烈争执。当时,施金通担任竹子村村主任,他提出,原来的两个村名都不采用,当地有个十八洞,大伙最后商议新村名干脆就叫“十八洞村”。一位村民回忆说。

外界一直有人误以为十八洞指当地的十八个溶洞。其实,十八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我进过一个岔洞,走了六七个小时。曾经有一支来自广西的探险队在洞内走了七天七夜,还没看全。”

2010年,施金通考上了排碧乡的干部,离开十八洞村。孰料,一年后,时任十八洞村村主任外出务工,村里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人选,施金通又兼任十八洞村村主任。

更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西考察之前,有关部门的同志前往花垣县选择考察点,其中之一是排碧乡。当时,排碧乡党委书记因病不能陪同,临时让施金通陪同考察。

走过7个候选村寨之后,有关部门的同志并不满意,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看到保存完好的民族村落,更要看到真正贫穷的村寨状况。施金通悄悄地对县领导说,可以去十八洞村,但县领导不同意。出人意料的是,施金通“胆大包天”,直接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可以到十八洞村去看看。

一到现场,有关部门的同志一锤定音,选定了十八洞村。“如果不是这一次次巧合,总书记可能就不会来十八洞村了。”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

除了当地村民口中的种种“巧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当时陪同总书记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既是总书记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能也有十八洞村贫困状况对总书记的深深触动。

当时,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全村225户939人中,有贫困户136户542人。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曾经是十八洞村人熟悉的一首苗歌,凸显出当地至深的贫苦。

扶贫30年,湘西为什么还是这么穷?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湘西扶贫这场“接力赛”也是一棒接一棒。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1986年,国家农业部定点扶贫湘西;1994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扶贫攻坚战略;2011年,国家划定包括湘西在内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贫。湖南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将湘西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

改造前后的十八洞村进村公路 十八洞村工作队 供图

湘西花垣县委副书记彭学康说,多年来,十八洞村一直是扶贫对象。2013年前,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民委的扶贫点。“当时,十八洞村连进村公路都没有。要想脱贫,修路是先决条件,后来拉通了进村的毛坯路。要不然,总书记就只能走泥巴路进村了。”

持续扶贫30多年,为何仍有近1100个像十八洞村这样的村寨在贫困线上挣扎?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求是》杂志撰文称,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扶了半辈子,还是没脱贫。”当地曾经有人如此埋怨。对此,湘西州州长龙晓华认为,湘西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山高、路险、灾害高发、贫困面广、程度深,“至今没有高铁,也没有机场”,社会财富积累很少。

自然灾害频发是湘西深陷贫困的重要因素。2013年8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随同中联重科抗旱救灾队伍前往凤凰县腊尔山抗旱。当时,一场也许对湖南其他地区来说并不严重的干旱,却让凤凰县尤其是腊尔山区陷入绝境:凤凰县154处人饮工程中109处断流,造成10万人、3.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部分村寨无水源可用,当地90%以上的稻田绝收,玉米、烤烟、红薯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减收,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发展产业难上加难。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去过十八洞村后说,“那个地方没法搞种植,十亩地一个平地都找不出来,都是巴掌大的地。养殖业也一样,山都是那么陡,根本就没法搞养殖。”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由于地理条件、市场对接和农民素质等因素制约,发展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难度较大。

龙晓华坦言,客观原因之外,扶贫工作的粗放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首先是站位不够高,扶贫摆在什么位置?没有作为第一民生大事来办,不是当做政治上的重要工作来抓,也没有用扶贫工作来统筹社会经济全局。其实,在湘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抓住了扶贫工作,也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彭学康认为,当时国家投入资金也不是特别多,谁跑得勤快、跑得好,谁就能拿到更多的资金。“花垣县以前一年的扶贫资金只有几千万,‘大水漫灌’的时候,真正落到贫困户口袋里的钱是杯水车薪。”

而以前派什么样的干部下去扶贫?彭学康直言:“不回避地讲,就是在单位不干活,碍事的、爱发牢骚的人下乡扶贫。出于这样的想法,派这样的人去扶贫,谁会真正地融入老百姓中间去,认认真真做实事?”

此外,部分老百姓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工作队刚到十八洞村的时候,有人就说,“这是总书记来过的地方,看你们怎么扶”,还有人坐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送钱送物资上门。更早以前,十八洞村还先后尝试过直接现金帮扶、养猪、养鸽子等多种扶贫方式,但有的村民拿到小猪仔后转身就放背篓里去镇上卖掉了。

叶红专对记者说,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调研后,湘西全州干部多次开会学习、讨论、反思,“反复找问题,最后挖根子还是出在扶贫工作不精准上。”

总书记亲自给十八洞村脱贫支招

改造前的杨再康家土院子 龙秀泽 供图

改造后的杨再康家石板院子 欧建安 供图

2013年11月3日,中国的扶贫事业在湘西迎来历史性时刻。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从一条尚未硬化的毛坯路,一路颠簸来到十八洞村,走进了村民石拔专的家。

石拔专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和爱人都不识字,也不懂汉语。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64岁的石拔专看到有客人进来就按照苗族的礼节热情迎接。然而,面对眼前的客人, 石拔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您是大姐。”

从“大姐”家出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口的院坝(前坪)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全程陪同的叶红专回忆说,“总书记不让地方干部汇报,他拉着老百姓的手,自己提问,老百姓自己讲。”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还表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对他们要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

据参与座谈会的人员向记者回忆,看着眼前雄奇俊秀的苍翠青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十八洞村的发展支招,“你们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建议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

改造前后的村民施全胜家房屋 龙艾青 供图

改造前后的村民施全发家房屋 龙艾青 供图

【稿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责任编辑:陈惟杉、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麻绍辉、石群方;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版权必究;值班编辑:15174381888】


相关阅读: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苗寨的脱贫之路

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贫困村定点观测点

十八洞,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取得的成绩和未来都在这里

音乐电视《十八洞今天变了样》今日在十八洞开机

【湘西风物】古寨十八洞你没听过的传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