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专访 | 沉淀与回归——杨延康的影像光芒
【图片来自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杨延康:1954年生于中国贵州安顺,现居广东深圳。自由摄影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作品在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参加摄影展,并在全国多个地方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出版作品。获得首届沙飞摄影奖,两度获得德国“亨利·南恩”摄影大奖,韩国东江首届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摄影师”大奖,三次获得“中国最有影响力摄影人物”,2014年,荣获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年度摄影师奖”。
从2014年起,摄影师杨延康连续两次参加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其作品《心象》在多彩贵州·第七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受到了观展嘉宾的一致好评;2015年,杨延康与海内外知名摄影师在多彩贵州·第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共话影像的发展与未来。
2016 年 9月16——18号,杨延康回到家乡,在花朵文创空间开办“杨延康工作坊•贵阳站”。借此机会,原原又一次与摄影家杨延康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下面,与大家分享对话内容,一起来瞧瞧吧。
答
A:我觉得一个摄影人,摄影是什么?你为什么要爱好摄影?摄影对你有什么意义?这个就是初心。我是一名纪实摄影师,1984年来到深圳,在《现代摄影》摄影杂志社工作,师从于李媚老乡。老乡用一勺温暖的水浇活了我这棵苗,使我初识摄影,让我在工作之余去了陕西,认识了陕西的纪实摄影大家侯登科、胡武功、石宝琇、潘科等老师,我一生中挚爱的大哥们。他们教会我做人,教会我摄影,所以在摄影这条路上我一直没有走过弯路,一直以摄影为我多年追求的目标。
强巴佛像,2011年拍摄于西藏。
既然我们认识了摄影、认识了自己,那就一心一意的在这个初心的道路上安安静静的用灵魂来拍照,不要去追遂功利,因为功利会让你丧失自已;不要总想去参加什么比赛,摄影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来,回到热爱和生命的本体来,回到记录和观看中来,这种记录和观看不平庸。什么是最打动人的东西?什么是最感人的东西?在这种打动和感染中,你去记录那一张感动你的作品,再去感动别人。我觉得这就是初心,不能忘了这个最本质的东西。
摄影,应该是精神上的海拔高度。
抱鸽子的女尼,2006年拍摄于四川。
A:我觉得纪实摄影它是关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变化,是关乎人性和爱的光芒,是有价值观的一种摄影思想,所以二十多年以来我就用纪实摄影(1984年开始)拍摄,二十二年一直在拍中国的关于天主教,藏传佛教,现在是伊斯兰教的纪实摄影专题。中国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我觉得有信仰的人,他懂得感恩,知道敬畏,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信仰生活在当下是怎样的?我在用纪实摄影的影像来表达。十年一个专题,又一个十年去完成一个专题,阳光里的神性让我自然地找到三十年拍摄的通道,庆幸自己的同时感恩诸神对我摄影生命的眷顾。
刷僧房的四位小僧人,2006年拍摄于云南。
Q:贵州作为您的家乡,您有意象的拍摄主题吗?会怎么向世人展现您眼中的贵州?
A:说到贵州是我的家乡,非常惭愧的是我1984年离开贵州的时候几乎不会拍照,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是到了《现代摄影》杂志以后,1985年才开始学习摄影的。我在杂志社一边做发行工作一边学习摄影。1992年我离开了杂志社独立地成为一个自由摄影师,但是1985年到1992年这7年之间,在《现代摄影》杂志这种心灵的磨砺,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观看,包括来我们摄影杂志社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给了我更多的一份启迪的同时,让我知道作为一名独立摄影师,我应该去找寻什么?我做了自由摄影师,时间是独立的、经济是独立的,思想也是独立的,这几个独立之后,我从事我热爱的纪实摄影也是独立的。我用坚韧的意念去行走,低头谦卑地践行,每年有八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摄影路上,用信念和感悟来拍摄。所以说到贵州这里,心中是十分愧疚的,我一直没有回来拍贵州,但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我把他乡当故乡,在拍摄三大宗教信仰中寻找一种灵魂的归宿。贵州原生态民俗的人文性,是有价值和应该纪录的,少数民族的当下生活?他们的历史文化,现在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需要用影像去表现记录,非常饱满,非常优秀,非常真实的影像记录和留存与传播。
所以我也在想,什么时候回到贵州,能安静拍拍我们贵州家乡?能拍摄让我感动的寨子和乡民的日常生活?那个村寨的那个人?从2015年我又开始拍摄中国西部的伊斯兰教,这个专题要拍10年,要历经八年后我才能灵回贵州。我在想;时间和生命能不能承载我来拍贵州?贵州已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如果我来拍摄贵州又怎样去找到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也期待能把贵州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摄影纪录下来传扬出去,同时我也愿意为家乡的摄影出一份力量,但我更加祝福贵州摄影家们能够走向世界去展示我们贵州的民族摄影文化。
A: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端正我们摄影的态度,摄影现在变得非常消费和江湖,消费和江湖的同时你对摄影是怎么看的,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怎么把握摄影?我觉得应该平平静静的去拍你身边感动你的东西,拍中国社会化进程中发展和变化的东西,拍打动你的苦难,拍人性的;拍关于爱的摄影专题,我觉得这是纪实摄影师应该去做的事情。现在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了,手机在拍摄、数码在拍摄,胶片也在拍摄,但是这种简单中你要怎么去把握?做一个把摄影当生命的人?你自己一定是有独立的思考。你把摄影当成玩,那就很表面,摄影不仅是“玩”字,是触动灵魂的钥匙,它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是形而上的、是有精神的,你的精神在哪里?你的思想在哪里?你的观点在哪里?你的价值观又在哪里?你把握这几个要素以后,你的摄影就有了思考,就和别人不一样。摄影其实看似很简单,但真的拍好一张照片、一张优秀的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摄影是要有思考的。我期待,当下这个国际背景的语境下,我们每一个摄影师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玩汽车模型的四位小僧人,2008年拍摄于四川。
至于提高跟创新,一定要在我们学习、继承以及发扬的上面去探索,不断的研读国外摄影大师们以及中国优秀的摄影家们所拍的摄影图像上去思考,在这个基础上面再去讲创新和发展。现在微信、互联网都非常方便,我们可以每天看到大量的优秀图片,这些优秀的图片中,我们怎样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去摘取属于你的那颗星星?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你在这泛滥中去怎样去找到你最喜欢的那张照片,那张感染打动你的照片?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去表现的。当然,我们要通过大量的观看、阅读这些照片和文字,你内心才会有一种底蕴,这是丰厚的文化底蕴,然后使它变成一种视觉符号,转换到视觉影像中你才能拍到好东西,才能有摄影的支点和可塑性,你和别人不一样了,这才会有一张优秀的好照片!
记住!唯有思考才能是自己,唯有悲悯之心,静守等待才有属于你的那张好照片。
A:“杨延康工作坊贵阳站”是继厦门三影堂工作坊的又一站,是我回到贵州家乡和热爱纪实摄影的同仁们一起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在工作坊期间,我们会分享杨延康和中国乃至世界优秀摄影家的纪实摄影作品,他们所作所为,他们拍摄的照片表达在哪里?你的表达又在哪里?通过观看,讲解以及我摄影道路上的实践和经验,再回过头来看自己拍的照片,我相信会得到提高。这种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外国的、看到中国的,看到杨延康的摄影作品,然后我们去实践,实践中我也在拍,学员也在拍,学员拍摄的作品和杨延康拍摄的作品一起拿来交流,同时看看近几年来你在拍摄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拍?你拍摄的这个专题结题了没有?还有什么问题?下一步准备怎样去再深入?还差什么?缺什么?打开心屝来交流,交流中找到你想做的和想去改变的就非常好。“授业解惑”,这也是工作坊导师们的初心,这个工作坊十分有意义,我愿为之付出。目前中国有吴家林摄影工作坊,有阮义忠摄影工作坊等等,十几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一起来与导师认识摄影,分享摄影,通过工作坊来梳理自己、可以看到纪实摄影目前更多的坚守和发展,可以理解到纪实摄影目前所处的现状,通过导师的讲解,学员的理解,大家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摄影时光,十分妙趣。
打开心灵,走进摄影工作坊,寻找自己,寻找导师们一生对影像艺术探求的实践和真理。
背读经书的小僧人,2007年拍摄于四川。
关于杨延康工作坊的相关情况
原原也请教了负责工作坊的谷佳骏老师
Q:培训班主要以什么形式展开?
都有哪些方面的培训以及招募对象的选择?
A:这个培训班主要以实际交流展开,所有学员和导师有三天的交流学习时间,这是贵州第一次做这样高度的交流课程。培训以纪实摄影爱好者为主,有导师的原作鉴赏和作品欣赏,纪录片的观影活动以及现场拍摄,老师点评学员作品。这一次的培训,杨延康老师为家乡摄影师提供一年的作品指导,有机会将推荐贵州摄影人和外界做交流。
带鹰翅膀的小僧人,2009年拍摄于四川。
杨延康回到贵州工作照
杨延康摄影作品
《心象》
多彩贵州·第七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装扮尸陀林主的小僧人,2006年拍摄于四川。
背木板的妇女们,2005年拍摄于四川。
读经的僧人与猫,2012年拍摄于西藏。
点击阅读
访谈:杨延康 谷佳骏
编辑:谢敏君 袁瑞璟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