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牙买加,客家人和黑人一起搞Remix
牙买加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国家,300万人口还不到深圳两个区人多,但是却对流行音乐、咖啡消费乃至国际体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牙买加,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孤寂小岛
其中,在当下最主流的嘻哈和电音领域,牙买加人更是贡献了历史级别的开拓意义。
就像是电子舞曲(EDM)和Daft Punk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雷鬼(Reggae)领域中,Bob Marley(鲍勃·马利)就是Reggae的具象化表现。他通过音乐,终生致力于宣扬反暴力、反歧视等政治宣言,把Reggae带到了国际舞台,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大共鸣。
Love the life you live
Live the life you love - Bob Marley
伟大的光环耀眼,总是让背后人物显得渺小。在Bob Marley和Reggae传奇故事的另一面,离不开早期牙买加华人的幕后推动。
最早来到牙买加的华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他们大多都是过来赚钱补贴家用的朴实劳工。
1959年,中国劳工在牙买加的集体合影
一开始,英国政府只是把这些华人移民当做填补奴隶贸易留下的空白,各方面待遇特别差,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人。
随着日子久了,中国人骨子里那股艰苦奋斗的劲儿,渐渐帮助不少华人摆脱了贫苦的命运,许多人开始支个摊,开店铺,做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买卖。
中国小卖部开到牙买加
到了后来,华人基本已经垄断了牙买加的零售贸易和赌博业(相当于甘肃人都开兰州拉面店)。高度垄断的触角伸进了行业的方方面面,音乐有关的生意也不例外,卖唱片的、卖乐器的、卖音响的,基本都是华人在干。这是广东仔推动牙买加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
那个年代,牙买加人普遍不是很富裕,收音机这种资本主义商品,是大多数人渴望而又不可及的幻想,想听歌基本上就得蹭别人的。而需求就孕育着生意的可能,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已经捕捉到了,为何我不把自己的播放设备拿出开共享,然后坐收门票?
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牙买加首都金斯敦(Kingston)的贫民窟开始出现了一种叫声音系统(Sound System)的文化体系。这套体系通常由DJ、音频工程师和MC组成。
大概长这样:
或者这样:
这些人将发电机、唱片机和巨型扬声器等一切播放设备,通过DIY的方式装在卡车上,然后开到金斯敦的大街小巷中疯狂办趴。甚至到了后面,这种由专业团队组成的形式被上升到了互相PK的地步,彼此除了较量业务水平,更要看对方播放的音乐够不够劲爆。
眼睛雪亮的吃瓜群众就成了这场PK的最佳评委,而这种PK方式就被称之为Sound Clash。
Sound Clash,专业团队间的较量
简单粗暴的Sound Clash,可比街舞、嘻哈那些互相Battle来的激烈的多,玩街舞掰头输了,顶多就是颜面扫地下次找回场子就好,可是如果音响PK输了甚至会被对方砸烂播放设备。牙买加人民骨子里不服输的血性不由分说。
人们自由歌唱
音响派对从几百人到上千人,被吸引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一套音箱+唱片的玩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就在这时,一半华裔、一半非裔的美国人Tom Wong带着他音响系统“Tom the Great Sebastian”横空出世!
由于Tom Wong本身就是一个五金店商人,他的唱片和设备几乎都是从美国直接进口,所以他组装的音响系统更专业更可靠,以至于这套设备一经面世,就直接拔高了整体音响系统水准,并且影响了后世所有的音响系统。
Tom Wong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总有人会记得他
Tom Wong就这样带着他的“Tom the Great Sebastian”到处巡演,赚得盆满钵满,许多年轻人也纷纷效仿,音响系统这门生意自然也越做越大。这在当时成了金斯敦当地的热门行当,一度是牙买加动荡的经济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确保可以赚钱的事儿。
许多唱片公司看到市场这么火爆,也开始搞一些小动作。比如他们会给这些在“声音系统”中放歌的人提供未发的独家唱片,然后根据听众的反应来决定这首歌要不要投入市场量产,直接避免了赔钱的风险。都让资本家们高完了。
通常,这种唱片被人们叫做:Dubplate。和传统的黑胶唱片不同,Dubplate是由成本低廉铝制材料制作完成,大概播放个三五十次就报废了。正是如此,Dubplate上的曲子就像是音乐人的DEMO一样,且听且珍稀!
已经报废的Dubplate唱片
一开始,这些音响系统里放的音乐大多都是50年代的美国节奏布鲁斯(R&B)和慢拍摇滚(Rocksteady)。
随着时间渐渐推移,牙买加传统音乐Mento和Calypso也融入了进去,变成了一种的音乐流派斯卡(Ska)。到了60年代,Ska、Rocksteady和R&B开始融汇,并最终进化为如今我们熟知的Reggae。
雷鬼乐发展的时间线
但Reggae还不是牙买加音乐的终点,真正让牙买加音乐影响电子乐和嘻哈的,是Reggae的再一次进化。
得益于音乐市场的发展,70年代的金斯敦地区,涌现出一大堆专业的录音棚。就在这众多录音棚中,有一个叫King Tubby的音频乐工程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
King Tubby,一看就是老技术宅了
King Tubby的工作本来是抽出音乐中的人声部分,制作唱片b面的无人声伴奏。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增减音乐中的轨迹,添加各种效果,把原曲变成全新的独特版本。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流派,也是Reggae的衍生分支——Dub(回响音乐)。
在以前单轨录音的年代里,音乐没有过多的操作空间,直到二战结束,大批军事科技进入了民用领域,出现了多磁道录音技术,让录音师可以自由添加或者删除音乐中人声和乐器音轨,这使Dub成为可能。
早期的“军用科技”
King Tubby的做法是,他把一首歌的人声和乐器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然后分配在混音台的各个轨道上重新进行调制,加入大量的Echo(回声)、混响(Reverb)、延迟(Delay)等效果,然后增强鼓和贝斯的声音,最后重新整合成一首层次丰富的全新音乐。
这样的二次创作会使传统的Reggae变得更加耐听和先锋,而且空间感也更加迷幻,可以说King Tubby成为了混音概念的发明者,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称的“Dub教父”。
Dub重新定义Reggae
如今电子音乐中的混音(Remix)技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许多人之所以喜欢Remix版本的音乐,就是因为那种似曾相识的全新听感。举个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DJ Snake版"Made In China (Special Edition)"就是Remix后的全新版本。
Dub也是这样,它的魅力在于将原作的原汁原味变成不同人对口味的重新诠释,是音乐的一次“洗心革面”。但当时的普罗大众和音乐界人士,普遍对这种技术不感冒,也不大会这种音乐创作的方法,只有一些“疯子”才觉得真香。
科幻文学创派宗师-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的经典名作《神经漫游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绕行地球的太空部落拉斯塔法利亚人一面抽着叶子漂浮,一边听着Dub音乐。
可见至少在当时,Dub音乐代表了一种前卫、先锋的概念。
Dub音乐不仅建立了电子音乐中Remix的概念,在后世的几十年里,Dub作为一种音乐类型的母体,如同一个摇篮般不断孕育了各种不尽相同的分子。
如今,我们总是期待更强壮、更猛烈的贝斯、混响、回声等一切电子效果,是因为Dub的影响已经延伸到了每个音乐流派。
比如在Hip-hop领域,如果没有牙买加人民对Dub音乐边界的探索,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RAP(说唱)。
早期的牙买加声音系统场景,那时候团队中的DJ角色跟今天电音节中的DJ完全不一样,用坏蛋调频创始人-王硕的话讲,声音系统中的DJ更像是今天拳击比赛或者篮球比赛里的主持人,负责讲段子控场。
这些“主持人”后来一部分转化为了Hip-hop中的Rap,另一部分伴着Dub音乐的节拍,创造出了一种以社会评论为主的Dub Poetry(回响诗歌)。
在那个年代,美国梦最深入人心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白手起家成为富兰克林,这些牙买加人也不例外,许多牙买加音乐人也开始去往世界各地,他们的首选目标便是美国。
1967年,DJ Kool Herc 从牙买加移民去了美国,把牙买加最先进的声音系统文化传授给了同样来自拉丁美洲的Grandmaster Flash和Afrika Bambaataa,就是这三位大神一同在60年代奠定了Hip-hop文化的基础,如今他们被尊称为嘻哈三圣。
DJ Kool Herc,
Grandmaster Flash and Afrika Bambaataa
总之,随着移民潮,牙买加人将Dub和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些发达国家。Dub继而影响发展了Techno,Jungle,Drum&Bass,Dubstep,House,Post Punk,Trip hop等一系列音乐的边界。
Dub音乐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音乐本身,Dub在某种维度上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美学。
许多人非裔艺术家认为Dub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中流离失所的经历,所以才通过创建充满空间感的音景、渐远的回声以及音乐的重复来表达,这是一种运用声音对未来的投射。
1982年,黑人艺术家卢克·埃里希(Luke Ehrlich)在他的著作《Reggae Internacional》中这么提到:“在Dub音乐中,牙买加的烙印被隐藏起来。如果说Reggae是新世界的非洲,那么Dub就一定是月球上的非洲。在Dub的伴奏里,我联系到一个黑暗未知的广阔空间,这是属于外太空的音乐,一种千变文化的音乐蒙太奇。”
早在1975年,Parliament的这张爵士专辑就提出了对非洲未来主义的畅想。
从Ska、Reggae再到Dub
牙买加人用传统音乐不断地解构与再创作
正如他们的生活一样
充满了拆除到重建的变革过程
但从始至终未曾改变的
是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以下资料:
[1] 音频圈:https://mp.weixin.qq.com/s/tjE8zLzaphVkyJRWTmkL3w
[2] 具象波: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K411P7yL
[3]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b_music
[4] Louderthanwar:https://louderthanwar.com/looking-back-jamaicas-sound-system-history/
如有错漏,请通知从林电音编辑部,我们将怀着感激之情认真对待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作者。
猜你喜欢
在人人整活的年代,我怀念十年前的初代网红
一封写给所有亚文化爱好者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