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电音场景独宠“性少数群体”

电子游牧先锋 丛林电音 2023-01-25





“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


—— 白先勇,《孽子》


在如今的Club场景中,几乎都会强调平等自由,拒绝歧视以及鼓励多元化的性别呈现,这些看似空泛的左派概念,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从 Disco 起源于黑人酷儿群体,到公然挑衅政府权威构建了英国的锐舞文化,性少数群体一直是锐舞场景和舞曲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时尚杂志I-D拍摄的纽约俱乐部场景


尽管现阶段的锐舞场景,已经从世外桃源乌托邦转变为了一种大众消费的音乐场景商品,但“酷儿们”所构建的多元平等概念从来就是锐舞文化中不变的精神核心。


白先勇先生曾在其著作《孽子》中写道——“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如果说《孽子》的故事提供给酷儿们一个文化上的归宿,那么一场又一场的锐舞派对,就是那群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午夜庇护所。

白先勇是当代文学大家中为数不多的同性恋者

这场午夜庇护运动,从70年代就开始了





“Disco 关于欲望、爱与失去、性和种族不公等”


1970年代,美国在发生越南战争、马丁·路德金遇刺和水门事件后产生了幻灭与绝望的社会情绪,失业率、犯罪率飙升,嬉皮士运动也在这遍地狼藉中逐渐式微。

《美国往事》中70年代的曼哈顿大桥


在普遍压抑的社会气氛下,使得原本就生活在暗处的有色酷儿以及其他性少数群体变得更加团结,他们聚集在一起并将这个独特空间称之为「House (家族)」。在这里,他们很安全,可以用日常世界中不被允许的方式与人接连,做自己或是成为别人,Nobody cares。


Ball变装舞会、Voguing斗舞等等一系列独有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得到了自由发展,音乐当然也是这个这个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方便漫无目的的自由跳舞,他们在混合了Soul、Funk和拉丁音乐后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Disco

变装舞会


追溯美国最早的Disco舞会,要从纽约著名DJ David Mancuso在他曼哈顿下东区公寓里举办的一系列私人派对说起。在经历过臭名昭著的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后,纽约的LGBT群体比以往活跃了起来,Mancuso的阁楼公寓作为黑人同性恋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社交据点,迎来了更多的客人,这其中包含了不同的性别、性表达、种族和阶层。

石墙暴动

常被认为是美国同性恋首次反抗政府迫害的标志性事件


1970年的情人节,Mancuso在他的阁楼举办了名为“Love Saves the Day”的聚会,随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Mancuso所幸拿出了唱片现场播放音乐给大家助兴,而这个瞬间便成为了Disco派对文化缘起的经典时刻。

爱拯救世界:1970-1979 年美国舞蹈音乐文化史


到了70年代中后期,Disco音乐越来越成为性少群体和有色人种发声的重要工具。1975年,黑人女性Bunny Jiones发行歌曲《I Was Born This Way》,公开唱出“Yes, I'm gay”,这是第一次如此直白地将同性话题带到了大众视线,并且取得了销量上的成功。这首歌发行至今,已经成为同性社区的重要国歌(Gay Anthem),在LGBT圈影响深远。

I Was Born This Way单曲黑胶


Disco的影响力出圈了,在主流舞厅和广播电台中都能听到,越来越多的白人、异性恋和中产阶级群体也开始喜欢上了Disco音乐。这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专门为 Disco 而造的舞厅,例如纽约最著名的Studio 54 (1977)和Paradise Garage (1976)。时势造英雄,许多Disco的传奇巨星也开始大放异彩,Donna Summer, Chic, The Bee Gees, KC 以及 The Sunshine Band。

后来就连摇滚明星也去Disco了


但 Disco 的火热,并没有让酷儿、有色人种以及拉美族裔的地位上升,反而是“洗白”的趋势愈演愈烈,就像是曾经爵士乐、摇滚乐的洗白过程一样,前者的历史位置在这场运动中不断被冲淡,直至完全白人化。




这是一个所有的社会弃儿都可以暂时躲避日间暴力的维度。夜晚里,不同的抗争融为一体,又尽欢而散。

—— 郗少男


在此前的丛林文章中,我们数次提到了1979年的Disco毁灭之夜(Demolition Night),但毁灭之后呢?Disco真的消失了么?根据音乐媒体“AllMusic”的说法,在纽约“Garage”某种程度上接替了Disco音乐。之后Garage去了英国,产生了具有更深远影响的衍生流派“UK Garage”。

他们烧掉的是Disco音乐么?他们烧掉的是黑人音乐


80年代,芝加哥地区的DJ Frankie Knuckles和Ron Hardy,在融合了Disco、Funk和欧洲流行电子音乐的基础上,为酷儿和有色人种俱乐部开创了一种的新的音乐风格“Chicago House”。这一举措改变了新的舞曲场景。


如果说Garage深受了福音音乐的即兴影响,那么芝加哥House则有着更深情的节奏布鲁斯声音,并且更强更快。那时,DJ 和制作人们开始用 罗兰TB-303贝司合成器让 芝加哥House 变得更深沉黑暗,这种充满迷幻感的音色彻底激发了电子舞曲的新灵感,Acid House和Techno都是在TB-303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TB-303改变了电子舞曲


也正是Acid House的出现,让“RAVE” 这一概念不仅仅只局限于美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从Acid House中衍生出的亚文化在欧洲地区更受欢迎。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伦敦和地中海岛屿Ibiza,锐舞氛围空前强烈,规模有时候可以达到上千人。所以当美国的DJ有机会到欧洲巡演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电音粉竟大多数是白人和异性恋,这在当时的美国本土是无法想象的。

80年代的Ibiza派对场景


就像前面我们所抛出来的疑问,Disco毁灭之夜到底毁灭了什么?显然Disco的消失并没有让性少数派对停止,反而是在80年代涅槃重生,化为House舞曲继续为着特定人群服务。


很快,锐舞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美国最初的影响,当年旧金山嬉皮士在60年代发起的Summer of Love(爱之夏),第二次出现在了80年代英国的锐舞场景。尽管这时候的运动口号也倡导着爱和自由的理念,但原本根植于黑人酷儿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夜生活方式,已经在英国成为了一种主要由异性恋、白人、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组成的活动。于是,酷儿们告别了主流锐舞场景,又重新回到了隐秘的家族空间。

舞曲主导着第二个爱之夏




“所有这些活动都将与时尚、艺术和行动主义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不同种族、性别、阶级、性取向和身份之间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


80年代末期,还在纽约大学求学的女性导演Jennie Livingston,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纽约华盛顿广场公园撞见了两位年轻人。当时这两位年轻人奇怪的舞蹈动作和加密通话式的俚语吸引到了Jennie的注意,在年轻人的引导下,Jennie第一次参加了同性恋社区的Ballroom舞会。之后,她与日后同性群体中的传奇人物Willi Ninja一同深入学习了“Ballroom文化”和“Voguing舞蹈”。

Voguing舞蹈


到了1990年,Jennie Livingston筹备了数年之久的电影《巴黎在燃烧》终于上映了。因为这部电影客观公正地记录了80年代纽约Ball文化,第一次把少数族裔、同性恋和跨性别之间的困境详实地做了一次影视呈现,所以在上映同年便收获了许多重要大奖,成为了80年代纽约地下同性亚文化的标志性纪录片。时至今日,LGBT+Q群体仍然把这部电影封为地下同性亚文化的标志性纪录片。

《巴黎在燃烧》


到底什么是Ballroom文化?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项关于舞曲音乐、时尚表演以及个人重塑的综合性文化行为,其核心是变装舞会。变装舞会结合了选美比赛、时装秀和舞蹈比赛,根植于被边缘化的跨性别群体,是酷儿们对在日常生活所遭受的拒绝和羞辱的一种回应。

Ballroom文化在中国千禧一代的酷儿群体中的面貌


Ballroom文化改变了许多事。1990年,舞曲天后永远的Madonna(麦当娜)用一首 Vogue 将电子舞曲带到了全世界,这首单曲在巅峰时期曾年销600万张,全球30多个国家的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而这一切的最大功臣,必须要属于在主流叙事中失语的Ballroom文化群体,无论是舞蹈的形式还是在自我表达上的呈现,Madonna都相当充分地借鉴了这个群体独有的东西。 

Madonna的形象灵感来源于酷儿群体


从更深远的影响来看,Ballroom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它不断孕育滋养了新音乐和新的舞蹈风格。如今我们在 R&B 和流行音乐MV中看到的大多数舞蹈动作,可能或多或少都来自于变装舞会舞者。

翻开历史会发现,当代舞曲文化确实仰仗于有色人种的酷儿发展而来,但当下主流的电子音乐场景中LGBT+Q群体却逐渐失语 ,类似的情况可能像是之前我们讨论的“百大DJ中为何鲜有黑人身影”。从文化传承和尊重的角度讲,这个“洗白”的过程的确是一个悲哀的现象。

上海 Medusa派对海报


不过也不用担心,今天跳舞俱乐部的大环境以不可和过去相比,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愿意接纳拥抱酷儿群体。比如在上海的Medusa系列派对,北京招待的东宫⻄宫,这些在神州大地中涌现的酷儿夜生活之夜都极大丰富了我们文化上的多样性。


尽情做爱,自由锐舞吧,哪怕它稍纵即逝,哪怕它遥不可及。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以下资料:

[1] Mixmag:https://mixmag.net/feature/queer-the-dancefloor-how-electronic-music-evolved-by-re-embracing-its-radical-roots


[2] Resident Advisor:https://ra.co/features/1927


[3] 酷儿马克思主义:https://mp.weixin.qq.com/s/FDXWR6AqlDKEJsYcHYHong


[4] 酷儿夜生活作为美学解放 — 上海和北京 Queer Nightlife as Aesthetic Emancipation: Shanghai & Beijing:

https://shypeople.cn/Queer-Nightlife-as-Aesthetic-Emancipation-Shanghai-Beijing-CN


如有错漏,请通知从林电音编辑部,我们将怀着感激之情认真对待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作者。


猜你喜欢

百大DJ榜单,为何鲜有黑人身影?


曾轶可凭什么成为《黑怕女孩》的导师?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