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超前认字”会被视为洪水猛兽?

2017-07-19 育儿团

文 | CC爸妈 (ID:cc-bama)


  还记得去年某个周末带孩子回姥姥家,我妈激动的跟我说,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你不会生了个天才吧?


  我一听也很来劲,我姑娘怎么了?我母亲大人发现了她身上什么未发掘的潜力?我不会是下一个居里夫人的妈吧?


  抱着无限憧憬听完姥姥眉飞色舞的描述,我才知道,是我想多了。


  原来,姥姥给念唐诗《草》,前三遍孩子只是安静地听,念到第四遍的时候,孩子就能跟她一起复述了。


  我还以为是什么惊天神技能了,原来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正常状态。



  自孩子出生之后,我们从未中断过读书,但我们从未刻意的教她机械性的记过任何东西。


  所以很多小朋友都能准确地回答,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叫什么名字的时候,我家孩子每次被问,都一脸呆萌,答非所问。我们有时会解释,有时却不。


  姥姥总是一脸嫌弃,嫌我们连这些最基本的都不教,我们的想法却是,早晚都能学会的东西,何必急于一时。


  都不知道三叔二大爷是什么概念,机械的复述名字有什么意义?


  但是又过了几个月,孩子突然就能理清各种家庭人物关系,比如她姥爷常会考她:


  ◇  你给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  姥爷

  ◇  谁管你小姨叫妈妈?

  ◆  小表弟

  ◇  小表弟给你姥姥叫什么?

  ◆  姥姥

  ◇  你给妈妈的姥爷叫什么?

  ◆  太姥爷

  ◇  你给姥姥的妈妈叫什么?

  ◆  太姥姥

  ◇  你二舅姥爷家的小宇你要叫什么?

  ◆  舅舅


  她都能对答如流。


  0-6岁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应该着重发展唯有这段时期才会有的敏感期能力。


  比如:安全感、自信心、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软实力,才是“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如果真的想在孩子脑袋里塞东西,也应该是这些东西,而不是让孩子集中、刻意、提前去学那些他今后有大把时间去学的东西,比如自己几岁?自己的二大爷叫什么名字?


  当然,也比如认字。


  所以,当今年奶奶激动的说,上幼儿园了教她认字吧?


  打住,千万别!



  美国政府在保护儿童想象力、抵制超前教育上的付出是不遗余力的。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基本权力必须受到保护:


  1、玩的权利;

  2、问“为什么”的权利。


  为什么认字这种超前教育变成了洪水猛兽?


  如果你家有个爱读书的宝宝,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在专心听家长念了很多遍以后。


  宝宝能完整、甚至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整个故事,即便是他一字不识,而这一切,完全不是刻意背诵的。



  能做到这些,恰恰是因为他不认字,所以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优美的语言,集中在听觉和图片上。


  相信你一定也被孩子学话初期漂亮的书面表达感动过。当你听到孩子讲出来的故事,比你的用词还要漂亮、华丽、完整的时候,千万不要惊讶。


  因为这是小小孩独有的语言敏锐和模仿能力,也是奠定更深厚、宽广的语文能力的基础。


  小宝宝的强项,本就是模仿听到的东西直接拷贝出来


  而一旦开始认字,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读字中,再也不会全心全意的专注在"听"和"模仿"那些表达上了。



  什么时候该认字?


  当然,认字并不是不重要,相反,认字能让孩子的阅读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只是不要为了认字而认字。


  学龄前认字最顺其自然的状态就是,问了就答,不问就不教,只看重读绘本的兴趣,而不以认识多少字为傲。



  我们总是太心急,总想着在学前好几年,就提前灌输孩子在学校里才该学的东西。


  事实上,这份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只能体现在刚入学那会,认字多少根本提前不了孩子的起跑线。


  而且,孩子小时候是图象思维 ,他们是先读图,再从图画中去识字,此时的字,对于与宝宝来说也是作为图画存在的。


  所以,即便认识了一堆字,他也不明白把它们放在一起有什么含义,结果也是只会认字,不会阅读。


  给孩子读大量的故事书,让孩子充分浸润在优美的书面语言里,比单纯的认识几百个字,真心划算的多。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认字呢?


  等他真正感兴趣的时候。


  就像这段时间孩子突然对“字”又有了兴趣,当每人被分到一盒牛奶的时候,她会指着上边的字一本正经的念。


  也会在熟记书名的情况下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读书名。


  这种信号就提示:孩子到了一个文字敏感期,通常我就会拿着她的手指把她感兴趣的文字一个个的念出来。


  如果宝宝对认字感兴趣,咱千万别拦着,如果没有兴趣,也千万别逼着。


  只有尊重幼儿自身的智力感官发展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学习合适的东西,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编辑:彭颖兰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