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选择适合的二胎间隔,要考虑这些利弊

2017-07-19 育儿团


文/一小时爸爸

(hrdaddy)


  一些希望要二胎宝宝的读者,咨询关于两胎之间间隔多久比较合适的问题,我们就用今天的文章来回答一下。

 

  决定是否再要一个宝宝,是夫妻双方一起做出的慎重决定。一旦决定要二胎,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间隔多久呢?如果第一胎是剖腹产,两胎之间的生产间隔时间建议不要少于18个月,否则可能会增加子宫破裂的风险。


  除此之外,最短间隔时间就更需要看妈妈自己的具体情况了——你的身体和精神是否已经从第一胎生产之后的“低谷”中走出来了?从精力和营养上是否已经为再怀孕做好准备了?

 

  营养没储备好、生活过于劳累没有规律,这些肯定会负面的影响,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要太着急,让自己缓一下,可以用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来投入到再次怀孕的征程中。通常来说,妈妈们可能需要1年半到2年时间来实现这些战备工作。



  同样的,如果两次怀孕的时间间隔过长,超过5年,根据统计数据,同样会有一些问题,比如高血压、产程过长、早产、出生体重低等问题出现的概率会提高一点。这些问题和怀孕间隔之间的关系还没能完全确定,也可能和孕妇年龄增长或者本身患病比例的增高有关。

 

  总体来说,虽然没有严格的禁忌说怀孕间隔多短或者多长就有问题,专家们会一般建议2-5年为相对比较合适的间隔。

 


  需要了解的是,并没有完美的二胎的间隔时间,无论你选择短、中、长的间隔,都会有不同的利弊需要衡量,所以重点是选择适合自己的。


  相对较短的间隔时间好处之一是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较小,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学习、兴趣和活动都相仿,家长在安排的时候也更有效率。

 

  两个年龄差别不大的宝宝的作息时间相对也比较一致,这样家长可以同时安排两个人的生活,同时让他们上床睡觉。



  另外一个好处可能是,第一个宝宝从开始有明确记忆的时候,就已经有弟弟/妹妹了,对他来说,弟弟/妹妹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外来者”,因此家长不太需要纠结在二胎的时候,哥哥/姐姐的心理抵触问题。

 

  但选择较短的间隔时间,就有我们之前所说的家长身体、心理没有恢复期的问题。并且宝宝的0-2岁,可能是家长最辛苦的阶段之一。因此如果间隔较短,意味着在连续的3-4年间,家长都处在压力很大,精神紧张的状态中,需要更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要因此受影响。

 

  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花费也是波动的,存在高峰期,比如0-2岁,或者升学阶段,都是花费较高的阶段,两个孩子花费高峰的叠加,可能会让家庭的经济压力过大,降低生活水平,甚至造成家庭矛盾。

 

  适中的间隔有不少好处比如很多昂贵的儿童用品可以直接留给弟弟/妹妹来使用,能节约不少成本。同时妈妈的精神和体力基本也已经得到了恢复,同时也有几年的时间,可以专心的陪同以及管理老大的成长, 并且在这种陪伴中将自己培养成一个育儿老手。

 

  但相对来说,这个年龄间隔也有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老大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又没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可能会感觉被排挤、忽视从而产生嫉妒的情绪,甚至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家长需要注意和投入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化解这种情绪。



  而相对较大的年龄间隔也会让两个宝宝的作息时间差别较大,比如是否需要午睡、晚上入睡的时间、洗漱的时间等等都会有差别,家长需要更用心和灵活的管理家中的时间表。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这样的间隔意味着可能有5年以上的时间,妈妈的生活重心基本都放在宝宝们身上,或者一直在家做主妇。脱离工作这么长时间之后,再回归开始工作是件比较头疼的事情。

 

  间隔较久,比如超过5年以上的两胎时间,会让每个宝宝的婴幼儿阶段都可以得到家长全部的关注和照顾。而且5-6岁以后的哥哥/姐姐,已经可以更成熟的面对二胎宝宝的出生,没有那么多的嫉妒等负面情绪,甚至可以开始帮助父母一起照料小宝宝。

 

  家长也可以在两胎中间,尤其是宝宝幼儿园这段“家长最幸福的黄金期”,找回自己生活节奏,多一些个人的休息娱乐,妈妈们也有时间在二胎之前先返回社会和工作中。


  不过,长间隔期也意味着你在二胎的时候又一次成为“新手父母”,从婴儿用品的购买,到育儿的经验,可能没办法从第一次中获取太多的积累。同时妈妈们可能也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在怀孕、生产、产后遇到更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并没有完美的时间间隔。如果两个人都想再要一个宝宝,那么可以根据上面的优缺点,来决定到底什么时候启动自己的二胎计划。



  除了上面说到的因素,家长在决定怀孕间隔的时候,同样还需要考虑自己的“特点”,比如妈妈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比如是否需要老人帮忙或者是否需要照料老人;比如你的工作和事业规划;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小众的情况:你是不是之后还想要第三个宝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一群爸爸的科学亲子育儿媒体。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沐辰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