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孩子成长的3个叛逆期,父母最好的成熟期

2017-07-20 育儿团

文丨鱼爸  

(部分专业资料采编自儿童发展心理著作)

01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孩子从幼年到成年,都会经历3个特别的时期,期间都会表现得很逆反——当然,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个体特质不一样,父母可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本文只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可以说,孩子人生必经的三个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长期。因为当我们陪伴孩子渡过这些叛逆期的时候,父母必须去学习,在这种激烈的成长期,父母跟着孩子成长的步子,变得成熟。


  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尊重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结果了。


“叛逆期”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说法,代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叛逆期的三个阶段


2-4岁       宝宝叛逆期

6-8岁       儿童叛逆期

14-16岁     青春叛逆期


  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叛逆期这个概念,而对宝宝叛逆期的认识是不足的。比如我以前跟朋友们聊天,谈到两岁多的儿子有点叛逆。就有朋友打趣说,这么小就叛逆啊!他们觉得是不可能的,因为一般人认为只有青少年才叛逆,这是一个误区。



02

第一个叛逆期:

可怕的“小怪物”(2-4岁)


  孩子从两岁的时候开始就会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于是总是说“不”,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去!”“去吃饭!”“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时甚至懒得回答,直接甩头就走。   


  而且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个明显的行为就是“打”人,记得那时候宝宝就经常动手打奶奶,因为他觉得奶奶是软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没事。每次我看到了会进行一个干预引导,但是过几天又犯。   


  后来我就觉得无法禁止孩子这样做,那就改变大人。我要我妈也适当反击,拍他几下重的。让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样的。就这样,慢慢地改变了。   在这第一个叛逆期内,孩子非常需要表达自己。  


  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气急败坏。   有时候他们尽自己所能跟你讲一件事,但是父母没有听懂,要么搪塞过去,要么不理睬,这样只会让孩子着急上火,于是吵闹。   


  很多父母觉得这是孩子无理取闹,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完全没有去顾及孩子的想法。  


  因为孩子才刚刚开始说话,词汇量有限,发音又不标准,所以要表达一个概念好难。 有时候我都为孩子捏一把汗。   


  有一次宝宝跟一位阿姨介绍自己的恐龙。他提到了“副栉龙”,这种恐龙不如霸王龙有名气。所以大人一般都不知道。


  他当时说了很多遍,我在隔壁房间是听懂了的。  


  但是不管怎么讲,阿姨还是不明白,他急得像猴子一样蹦了起来。甚至撩起自己的袖子,指着自己手臂上的痣,说“痣”,“是副栉龙”,因为二者同音。 

  

  最后还是我帮忙解释才搞清解围。   


  所以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需要平时多留心观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点。这样能避免很多的冲突了。

 

  帮助孩子渡过这个叛逆期,就要了解这个阶段几个主要的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 2-4岁


  特点:

  它发生于出生后2岁到3岁,孩子在这时发现语言和肢体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骂人的话。比如那个时候他也会说“把你咬碎吃掉”、 “你就是屎巴巴”,还有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娃也会在一起就放狠话:“打死你”、“把你踢死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说一句话。语言的秘密何止于此!很快,儿童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

 

  建议: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因为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最差的方法就是反应强烈,有些甚至还为此打孩子,觉得是孩子不听话。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而且他们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另外就是建议不要总是跟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威胁孩子,这样孩子会将你的行为方式用来对付小伙伴或者对付你。

  占有敏感期  3-4岁


  特点:

  孩子强烈地感觉到了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并且对你的大道理一概不听。

 

  比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要玩他的滑板车,他不准,两个人差点打起来。


  我把他带回家后问他:

  “你觉得那个小弟弟怎么样?

  好玩。

  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吗?

  想

  那他的玩具你喜欢吗?

  喜欢

  那你的滑板车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


  不管怎么样都绕不过去。

  我也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因为心理学认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而当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孩子自己时,交换就开始了,而这要靠孩子的自觉,家长不要过早地进行干涉。可以给予引导,慢慢让孩子进行人际交往。

 

  建议: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不要觉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抢走送给那些小的。在这个问题上,年龄和面子都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03

第二个叛逆期:

敢于反抗的小大人(6-8岁)


  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于是行动也开始独立。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于是这个“小大人儿”就会极力地去挣脱父母的掌控,希望凡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既然孩子成长变化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得跟着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心理特征:

 

  期望父母的认同!


  这个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你给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优点,给予他鼓励和正面暗示,会对孩子非常有帮助。因为孩子通过周边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确定行为方向。

 

  如果得到了认同,他们就会强化那些好的行为,力求自己变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欢贴标签,导致“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纳。

 

  当孩子只是在行为上没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质方面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时,完全通过引导就能改变,千万不要打上标签,将孩子推得远远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我就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个本来很优秀的小伙伴,就因为当时偷偷花了学校退回的课本钱,被父母反复打骂和埋怨,后来他干脆自暴自弃,读完小学就当小混混去了。

 

  因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那些优秀的品格我们还是要教给孩子,比如善良、谦逊、诚实勇敢等。

 

  给孩子感受到尊重


  不要总是跟孩子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最后孩子的选择永远以落空而告终。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一言堂绝对是杀伤性武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比如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不喜欢文学名著,那么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然后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比如喜欢漫画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读一些健康地漫画何尝不可?关键是保持孩子的兴趣,增强他阅读的动机。先打开了书本,然后再加以引导,涉猎更广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让孩子心情压抑,往往通过叛逆来达到目的。

 

  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很多孩子一到了这个阶段就变的“不听话”,而且学习也提不起劲儿。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真正的陪伴。


  很多人的观念认为只要给予小宝贝亲密的爱与陪伴,等孩子上学了就可以放松一下了。


  于是父母开始把重心又转移到事业上去了。所以留守儿童以这个阶段的为主。父母的缺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把精力都用来对抗父母了。


  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把孩子交给手机往往让孩子沉溺网络。

  不如多陪孩子读读有趣的书。


  有一位妈妈陪孩子读书读了一段时间,她感慨很深:


  ”之前总是抱怨孩子要玩手机游戏,平板游戏,其实根源在父母,我们没有陪伴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在觉得应付不了他们的时候就拿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塞手机给他们,读书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之门,当他们看到书里生动的画面时那睁的大大的眼睛,伴随一声声的惊叹。“


  有了这样的体验,亲子间的距离又近了。



04

第三个叛逆期:

青春期的成长痛(14-16岁)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初步成熟,而心理却未成熟,于是经常会遭遇各种挫折感,心情郁闷烦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烦着呢,等着喷发。

 

  而这个时期,因为孩子已经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生活,那样做自己的决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给孩子一些积极地引导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远离家庭,走入社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们通过社会来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孩子们有自己的社交,拥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长辈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当然父母不要想着去干预孩子的社交圈,只能尽量给他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比如给孩子一些忠告,带他出去接触接触不同的人,让他自己去感受。假期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高校学府感受,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游学一番。

 

  给孩子自己的空间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无所知的,于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记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机、QQ或者微信等。

 

  最后往往导致孩子对父母没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时强行干预,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试着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确引导他。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孩子们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不要怕代沟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能因为唐突干涉孩子,侵犯孩子的个人空间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父亲需要积极参与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这种生理特征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


  有时候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


  比如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敏感焦虑等问题,往往导致孩子们过于偏激。

 

  而这时,家长必须充分地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地做好亲子沟通,在说话的语气上、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不要什么事都给孩子安排好,因为你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包办一切,而是要尽量多沟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这阶段,孩子更喜欢跟一个理性的男性沟通,而不是一个唠叨的女性。所以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时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总之,不同的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不一样。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调整教养的方式。

 

  不要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孩子,要先从自己身上,从家庭找原因。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最初的成长阶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要抓紧这做父母的有效期。


  始终记住:越用心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叛逆的问题会越少,而孩子人生的3个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熟期,多点学习,少点焦虑。



文章来源:养育男孩(ID:breedboy)。作者: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

编辑:彭颖兰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