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吃出来的瘦宝宝!饿出来的胖孩子?

2017-10-09 育儿团



  大人吃吃吃,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来了;小孩子吃吃吃,脾虚了、食积了、不吸收运化了,孩子又瘦又小又爱生病。现在,很多孩子的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今天文章的题目比较特别,饿出来的壮孩子,吃出来的瘦宝宝!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曾世荣《活幼心书》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老人对其娇宠备至,最怕心肝宝贝营养不良、吃苦受冻,却不明白衣食无忧、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娇气、爱闹病、吃不胖?


  不少小孩家长常讲:“我这个孩子,三天两头拉肚子,不知是啥原因?”“这个孩子经常伤风咳嗽,衣服穿得不少了,您看咋办?”,“这个月孩子咳嗽都没停过,好一下又反复了”,诸如此类的唠叨不停。


  的确,在我们的日常门诊工作中,因腹泻、咳嗽而就诊的患儿几乎达到儿科门诊的95%左右。而这些患儿多数都是在2周岁左右。有些患儿甚至是每月发病一次,很多父母被折腾得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小儿爱生病,与孩子年龄有关,3岁前小儿容易传染一些流行病,但更主要的是因饮食不妥和衣着不当而起病。其实,原因正是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了。


  如果做父母的能重视一下小儿的科学喂养,预防这些疾病还是不难的。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


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

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


  他立场鲜明的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能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已经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生病70%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这是为什么呢?祖国医学所讲的人体五脏中,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


  小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便可能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胃肠疾患。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故小儿不能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后反而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


  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如果让老鼠、狗、果蝇等动物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状态,它们的存活时间要比正常进食的同类多出40%。


  祖国医学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循序渐进,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的孩子体制差,抵抗力较弱,大风降温时必须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眠睡之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除了三分饥与寒,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养护小儿的真诀。如南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


  相反有些家长则做得比较好,孩子的饮食调配合理,荤素搭配,一般不去过分溺爱,而且穿的比较少,室外活动较多,反而孩子生病较少。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牢记以上“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长按关注我们吧




文章来源:健康去哪了(ID:jiangkangqunale),关注“健康去哪了”,可快速查询小儿身高、体重。

编辑:彭颖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