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喜讯!光明区在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实现零的突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勇当新时代科技创新尖兵
1月6日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表彰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部署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本年度七类奖项共受理628项,是深圳市设立科技奖以来申请量最多的一次,经过评定,对110个项目和11名个人予以奖励,合计121项,其中:市长奖2名、市长特别奖1名、自然科学奖11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55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脱颖而出,推动了深圳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光明区实现零的突破
来自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
曾小伟副教授获得青年科技奖
曾小伟副教授在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留影。
曾小伟自2012年在深圳从事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等领域研究。他在国际顶尖期刊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此外,他还获得“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
曾小伟此次获奖逐步彰显了
高等院校落地光明后的良好示范效应
进一步提升了光明区
科技创新集中度和显示度
近年来
光明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创新成为光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光明蜕变成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优质项目、高端人才竞相前来,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动。科技创新带来新动能,不仅促进光明经济繁荣发展,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塑造光明跨越发展的新优势。未来,光明区紧扣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心任务,以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壮大。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
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十三五”期间共有22个装置平台落户光明科学城。第一家高校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第一家省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5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脑模拟与脑解析等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等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研究。中国科学院即将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将会有更多大科学装置在光明科学城布局。
聚焦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强化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全链条、全方位完善政策体系,使创新链和政策链紧密结合,建立“7大专项、22个类别”的《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出台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及《光明区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光明区科技创新产业园认定与管理办法》《光明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若干措施系列政策》《深圳市光明区众创空间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光明区科技创新扶持操作规程》《光明区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一个没有科技创新专项扶持政策的区域变为全市科技创新领域政策最全、力度最大的城区之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合计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目标(4%),由2015年3.13%提高至2020年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三番,提前超额完成目标(46.52件),由2015年的36.5件提升至2019年的101.76件,华星光电“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产业化项目”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柳鑫实业参与的“印制电路板微细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增加,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90个,包括国家级5个、省级47个、市级38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翻了6倍,由2015年239家增至2020年1486家。
光明区“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环境从严重落后到逐渐优化。科研支撑条件有效改善,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等“两院三中心”项目落地建设,环保和光伏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通过验收,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资格认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新产业园等全链条创新载体初步形成,建成16家区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招商智慧城、华强创意公园等现代化高品质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用房回收工作扎实进行,释放产业空间面积12.5万平方米。实施创新人才“鸿鹄计划”,积极引入各类高层次人才共268名。
内容来源 |宝安日报 深圳特区报
编辑 |李可
校审 |赖飞扬 陈圆圆 洪俊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