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光明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催生一流产业集中涌现的“新泉眼”
光明区一届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
要集中力量打造的“三地”中
其中之一就是科研经济先行地
在光明区,科研经济这个词
随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
已经慢慢由一个陌生的新词
变成了一个高频词汇
背后蕴含的是
随着原始创新动能的牵引
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崛起
科研经济与其他产业不同,是有壁垒的高科技经济,排他性较强,要追溯到应用基础研究,才可能在产业转换中产生高势能,进而变成动能。对光明科学城来说,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光明科学城产业蝶变的战略抉择。
报告中
对于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
给予了这样的描述:
要强化源头创新引领
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开放共享为牵引,以科研成果定期发布、先进技术共创共享为支撑,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校、上下游企业开展集中攻关,促进产业链、科技链紧密联动,培育招引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梯次孵化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吸引集聚关联型创新企业,形成科创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要打造科研成果产业化生态
规划建设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推出定制化扶持政策,推广“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搭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的一流服务平台,供给高品质专业化的一流产业空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果产业化基地。
要提升科创服务业能级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厚植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沃土,撬动各类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资本链有机结合,帮助更多初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飞跃“达尔文海”,生长出深圳未来10年、20年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
事实上
光明科学城科研经济
已经开始激荡起浪花
证明这条路行得通、走得快
合成生物学在光明科学城已初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模式。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在光明区注册落地厚存纳米、中科碳元等20多家优质初创企业,其探索实施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经验举措47条清单。复制推广并迭代优化该模式,光明区正打造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报告也对接下来具体如何打造
科研经济先行地
构建科研经济引领型
“3+2+3”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了部署
锚定科研经济新赛道
出台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地。布局发展脑科学产业,加快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提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深圳湾实验室科研优势,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小试基地等创新成果外溢转化平台,引导资本赋能早期科研项目和中小型科创企业,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培育科创配套服务业
出台支持科技金融业发展政策措施,高标准规划打造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大厦,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性总部和区域性营业机构。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布局建设光明科技信息服务业园区,引进一批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
做强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发挥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高世代面板产业配套等重大项目建设,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打造千亿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贝特瑞、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新产能扩产、新板块发展,打造“总部+研发+灯塔工厂”发展新模式。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培育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中试产线等项目落地,形成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
全域统筹强化空间保障
实施“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攻坚战,逐步释放一批10万平方米级连片产业净地,全年释放连片产业用地不少于90万平方米。实施连片老旧园区综合提升攻坚战。聚焦合成生物、生物医药等6个领域,打造10大特色产业园区。
瞄准一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以“乙方思维”优化涉企服务体系,重构区、街道、社区三级领导班子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形成服务闭环。实施净地供应政策,提前做好管线迁改、道路拉通等工作,推动企业“拿地即开工”。应用区域环评成果,实现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90%以上建设项目豁免环评手续。
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
水大鱼大
随着光明科学城原始创新势能的集聚
科研经济的崛起
光明将成为
一流产业集中涌现的“新泉眼”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赖飞扬 陈圆圆 洪俊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② 南方日报:光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持科学家潜心攀登“从0到1”原始创新高峰!
③ 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研经济先行地 创新人才集聚地!光明区将有这些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