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在深“安家”记:看企业和城市如何“双向奔赴”?

深圳光明 2024-01-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Author 先行



前不久举行的2023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共洽谈签约项目超过380个,涉及投资额超万亿元,一家又一家的重量级企业不断在深圳安家。


企业落地并非易事。那么深圳如何让企业在深圳安家更安心,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本期深圳卫视《先行》,一起走进企业在深圳一步步安家的故事。





企业落户深圳

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



10月的深圳,阳光明媚如春日。


这天,美国GE医疗与国药器械合资公司的产品总监薛永刚正忙着沟通大型影像设备进场工作。就在今年3月,他所在的企业才决定落户深圳。



在薛永刚看来,企业最关心的正是营商环境,它所反映的是高效、创新、服务的理念。“我相信企业落地在这里,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此之前,薛永刚已经到深圳调研多次,但心中仍不免担心:


企业在哪里落户?拿地规划的流程是否顺畅?明年能否投产?


万事开头难,这些都是薛永刚必须越过的难题。而与薛永刚“接上头”、一同促成企业落地的,是光明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的黄一宁,他专门负责接洽企业落地。



黄一宁直言,对于这个“挑战”,是既振奋又有些担心,因为光明区一直把高端医疗器械作为全区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们也很担心能不能把企业服务好,能不能尽快推动企业的落地。”黄一宁说。


GE医疗作为全球医疗器械排名前十的美企,此次与国药器械成立的合资公司,最终选择落户深圳光明。对于黄一宁而言,引入重点项目的意义重大。


黄一宁眼中的一场“双向奔赴”,由此开启。





选址、协议超进度

落地耗时仅两月



企业顺利引进,但选址是第一道难题。


产业空间的选址,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其中,地理位置、周边配套、规划审批等因素都需要一一考量。


于是,一场耗时大半个月的选址爬楼拉开大幕。


“在调研过程中,每天一万多步肯定是有的。”黄一宁回忆道,他们走过天安云谷、凤凰城的片区调研,最终选择落地在玉塘片区。



近年来,光明区产业用地的土地整备工作没有间断过,还专门打造了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园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下“东风”终于来了。


“企业后续开工之后,企业对人才房的需求、子女入学的需求,到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我们都可以跟进做好服务 。”深圳市光明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服务部负责人钟正表示。



选定地址后,勘测地形、着手规划、开会讨论,这样的头脑风暴每周都在进行。


该地的改造,不是简单的拆迁工作,而是需要保留临时的水电供应,是一个精细活。


曾任医生的薛永刚,认为拆迁工作就像一场外科手术,既要去除掉对身体已经没有用的病变组织,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正常功能区域。


“这里面涉及地方、企业,还有政府,如果没有区委、区政府的统筹规划,没有投资服务处理中心的协调牵头,会比较困难。但我们从开会讨论到施工,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整个工作。”薛永刚说。



从纸上到现实,短短两个月,企业就完成了落地前的选址、协议等工作,效率之高,让企业的管理者始料未及。


“我没有想到几个月过去,整个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原有的计划在明年一月底办公了。 ”国药通用合资公司副总经理胡畔表示。


全程跟进项目的黄一宁也说,整个项目的进度超出预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便利跨境人才通勤 设备进出

深圳如何解题



来到依旧温暖的11月。


当薛永刚团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刘清明所在的港华能源研究院,正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举办入驻仪式。这是一家由深圳市福田区新引进的能源企业。



同步揭牌的还有“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高效储能联合创新中心”,将聚焦储能、氢能、光伏与节能、能源数智化等领域,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


“我们入驻的地方是一个科技园区,很符合我们的定位。这里环境很优美,设施也很完善,政府对我们支持也很大。我相信入驻这个园区,只是一个起点。”港华能源研究院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刘清明表示。


研究院顺利落地,但挑战还在继续。而摆在刘清明面前,人才的跨境流动是最头疼的问题。



刘清明领衔的智慧光储EMS系统研发团队中,既包含了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深圳科研力量,还有香港中华煤气和香港城市大学等来自香江的科技“智囊”。


要想实现深港人才高效配合,跨境通勤成为影响项目进展的一大现实难题。


这天,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服务部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



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企业介绍河套合作区深港跨境巴士专线,解决园区内企业港籍员工的通勤问题。


据了解,目前园区内有最新开通的河套合作区深港跨境巴士专线,穿梭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至香港科学园,每天三班次往返试运行期间,园区“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采取预约制等方式免费乘坐。



除了享受跨境通行的便利,刘清明所在的企业,顺利申请到了5套人才住房。


“我们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科技企业可能在最初几年,会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这些政策其实是雪中送炭。我希望这种政策能够持续,吸引更多人才来深圳。”刘清明说。




招商引资 落地有声

企业在深圳稳稳“安家”



这天,刘清明和李南奇在讨论目前的进展。紧张的科研实验过后,不同部组的人都喜欢在这里碰撞思维火花。



李南奇是氢能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也是跟随着研究院落地福田引进的人才。他主导研发的国内首个热导式微纳米级传感器产品氢能传感器,预计在明年6月完成量产。


李南奇介绍,产品最终是要销往新能源企业,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研发中心落地深圳后,就能在日常与企业保持比较好的交流基础,也可以经常上门拜访,效率会高很多。



带上氢能传感器计划,李南奇走在深圳,找寻下一个市场。


“‘一次把事情做好’,是我们企业的slogan,希望我们做事的时候有效率。有句话就叫‘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我想我可能已经遇到了。”李南奇表示。



看着规划由图纸变为现实,黄一宁心里谋划着招商引资服务的下一步。


“在后续,我们感觉到未来是希望无限的。其实心里也是蛮感慨的,因为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能在自己手里跟进落实这么大、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一定有我。”黄一宁感叹道。



站在一片空地上,薛永刚描摹着未来火热的生产图景。


“我们这里将会建设起高端医疗设备生产基地,工期大概在两至三年时间。到时候,我们再回到这里,或许就是另一幅景象了。”薛永刚展望。



寒潮来袭,南方的深圳,有了丝丝寒意。但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眼中,这座城市始终充满活力,热气腾腾。



内容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编辑:李可

校审:靳峰 陈圆圆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引高质量金融“活水”,育高品质科创沃土


 新华社关注!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光明这样做


③ 与绿野撞了个满怀!光明郊野径跑山赛太燃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