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化“三地”建设,布局十大行动!2024,光明这样做……

深圳光明 2024-03-13



1月18日

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

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顺利召开

光明区委书记蔡颖

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委员会

向大会作报告

大会回顾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

谋划部署2024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光明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一年。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1—11月,地区生产总值1404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919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2亿元,增长13.7%。



承前启后的2024年,是光明接续奋斗、开足马力的一年。光明区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动员全区上下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




聚一流创新载体育品质科创沃土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进入从落地建设逐步向科学赋能迈进的新阶段。


2023年

光明的“科学味”更浓了

  • 集聚院士团队超20支、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

  • 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

  • 自由电子激光开工建设,超算二期主体封顶。

  • 深圳医学科学院去年设立并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运作。

  •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顺利完工,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

  •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9个“大院大所”项目加速落地。



着眼当下谋长远,报告指出要谋划建立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彰显科研经济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的光明科学城指标体系,聚焦科学浓度指数、科研高度指数、成果转化指数、融合发展指数,为加快推进“三地”建设提供目标指引。


2024年

光明区将以更大力度打造

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研经济先行地

创新人才集聚地

提出了实施创新能级提升行动

核心技术引领行动、转化体系培育行动

产业集群加速行动

创新人才激励行动等十大行动



光明将打造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设施集群,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设施高水平开放共享,构建大湾区生命科学创新策源核心。加快成果产业化载体建设,发挥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转化引擎作用,以合成生物大装置为基础平台、以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以标准化专业园区为承接载体,聚焦生物农业、绿色低碳、医药健康等核心赛道,融合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人才等要素,培育一批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从技术发现到生产制造的全闭环生态。



同时,抢抓《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契机,联合河套深圳园区强化科研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空间协同、基础设施协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型储能、智能信息等领域,协作开展技术攻关、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谋划打造双向创新展示中心,推动“一园一城”高效联动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天的光明,随着战略资源高度汇聚,社会各界广泛看好,一批一流的优质企业、创新人才不断涌入,光明成为近悦远来、独具魅力的创新创业热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来产业产值增长超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2000家,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建成产业项目18个、开工25个,全年引进国药GE、西门子、海尔等优质项目超700个,项目落户数全市第二、先进制造业项目数全市第一。



光明日益成为大湾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主战场,产业发展也从点状发力逐步向集群化迈进,以链主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产业集群全面跃升,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五百亿,智能传感器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

如何在以科技创新引领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报告指出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年,光明区将在合成生物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这两个未来产业继续壮大的基础上,瞄准电化学储能、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细胞和基因等产业发展风口,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发力。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做大潜力产业集群,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分别实现2300亿、1300亿、600亿、150亿、35亿元的整体产值目标。



报告还提出,要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字号”“央字头”、著名跨国公司等龙头企业,紧盯行业前100强、细分领域前1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紧盯产业链前5强的链主企业,以及具有强带动力的平台型企业,形成清单,精准招商。




为给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保障,2024年,光明区将释放产业用地不低于55公顷。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半导体、新能源等加快打造新型产业社区,实现“片区建成之日即企业入驻、产业集聚之时”。


重大项目投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为让“压舱石”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光明区将开足马力,全力支持龙头制造业企业设备换新、机器替岗、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力争完成投资250亿元以上;聚焦四个“先锋城市”建设,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光伏发电、超级充电站等领域,适度超前谋划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力争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




增强城市“科学韵”打造人才“梦家园”


要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地,除了要有干事创业的舞台,这座城市还应该具备哪些魅力?


报告中有这样一番描述:让科学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塑造最具“科技范”的城市风貌。策划美食IP、特色露营、咖啡聚落、国货“潮品”、时尚“潮玩”等消费场景,构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消费业态。办好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活力多元的文化氛围。高标准打造科学家谷,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创新街区、人才驿站,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人才“梦家园”。



如今的光明,城区品质加速提升,城市格局全面拉开。2023年,凤凰广场、科技金融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光明中心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布局,光明云谷科研经济先导区已显雏形,明湖智谷片区加快建设。贯通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超350公里,山水连城新格局加快形成。



在前期以超常规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拉开城区发展格局基础上,光明城市建设正加速转向以中心思维提升“城市段位”、涵养城市魅力、增强科学韵味的新阶段



2024年,光明将以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宜居之城,包括将光明中心区打造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一流中央商务区,将光明云谷打造为生命科学领域科研经济示范区,将明湖智谷打造为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先行区,谋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其中,光明中心区将以科学公园为中心构筑与城市共融的生态体系,以科学灯塔、科学方舟为载体承载总部集聚功能,以深圳科技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为牵引,集聚科技服务、酒店会展、文化交流等业态,打造深圳北部都市新中心。



为了强化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松山湖科学城等重要创新节点的交通联系,加速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光明区将推动加快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推动“光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建设,加快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和6号线支线二期建设,争取18号线光明段、29号线北延段、6号线支线南延段纳入全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修编。



向光而行

光明区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深圳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靳峰 陈圆圆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激发新动能 夺取新胜利 塑造新优势 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开幕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力争今年上半年开业


③ 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贯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