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特区报头版关注!光明聚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深圳光明 2024-03-13







“把握新形势、勇担新使命,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1月18日,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召开,大会报告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总结回顾2023年工作成绩,谋划部署2024年工作。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城是光明最闪亮的名片,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这样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日渐厚实的发展基础和光明人特有的闯劲、拼劲、干劲、韧劲。


当前

光明区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正日益成为大湾区以科技创新

带动产业创新的主战场

大会报告提出

纵深推进区委“1+2+3+4”工作体系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光明科学城建设硕果盈枝

科研生态蔚然成势





➤ 回望2023年,光明科学城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正式实施,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投用,开展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2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7.16%。


光明区创新活力全面释放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 超算二期主体封顶,深圳医学科学院去筹设立并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运作,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等9个“大院大所”项目加速落地。

  • 光明科学城母基金成功发布,总规模75亿元的3支产业基金落地。

  • 全市率先出台海外引才专项奖励政策,集聚院士团队超20支、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


2024年

光明区将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展现新作为



➤ 一方面,加快集聚世界一流创新载体,包括打造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设施集群;布局建设梯次分明的实验室体系;实施“大院大所”赋能行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高校。


➤ 另一方面,着力开展面向产业发展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包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8%以上;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着力提升光明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同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快成果产业化载体建设。高标准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构建覆盖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力度,构筑光明特色“人才金字塔”,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塑造光明特有的“科学IP”。




科研经济“成绩单”亮眼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来产业产值增长超70%,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2023年,光明区科研经济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展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2023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五百亿,智能传感器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企业数量增长100%,总估值超320亿元,准独角兽企业达9家。


全年引进国药GE、海尔等优质项目超700个


释放产业用地超100公顷,供给优质产业空间超400万平方米。


推出“光明店小二”服务品牌,创新“园长制”等服务举措,深化“拿地即开工”等服务模式,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万余条,近半数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4年

光明区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 一方面,全力打造科研经济新高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开拓科研经济新赛道,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上,2024年,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产业集群整体产值均迈上新台阶。在做大潜力产业集群上,2024年,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产值均实现攀升。


此外,光明区将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打造“总部+研发+智能制造”新范式的灯塔工厂。面向全球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提升招商引资效率效益。全域统筹拓展优质产业空间,全年释放产业用地不低于55公顷。




民生幸福成色十足

魅力城区活力迸发




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今日之光明,民生幸福成色更足:

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七成

基础教育学位近17万座

千人床位数超4.2张

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9平方米



梳理2023年光明民生“答卷”

群众获得感提升



  • 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近1.7万座,全区中高考成绩实现五连涨。

  • 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社区健康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中山七院国际医疗中心开业运营。

  • 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高规格赛事活动成功举办。

  • 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投入使用。

  • 全年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超1.1万套,启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

  • 全市率先实施“两床融合”试点,新增养老床位377张,新增幼儿托位1027个,社会保障温暖有力。




2023年

光明区城区品质加速提升

魅力城区活力迸发



  • 贯通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超350公里。

  • 科学城智慧公园等16个精品公园投入使用。

  • 全市率先建立数字化标识体系。

  • 空气优良率达历史最好水平,完成8个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建设。

  • 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和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贯通,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开工建设,东长路等34条道路全线通车。




2024年

光明区将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

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


在塑造优质教育新特色上


争取更多市级名校牵头筹建区级教育集团,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双示范区”国字号认定。



在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上


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业运营,加快中山七院二期等医院建设。



在构建民生保障新格局上


光明区将打造“社区-居家-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光明荟”建设,深化“两床融合”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持续健全“弱有众扶”救助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李可

校审:靳峰 陈圆圆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激发新动能 夺取新胜利 塑造新优势 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开幕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力争今年上半年开业


③ 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贯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特区报头版关注!光明聚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