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崇德】无博物,不博学!无天外,不北疆!

2017-08-07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处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高校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同时,高校博物馆不仅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也在公众教育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1

无博物,不博学




在美国有这么一句话:“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早在1685年,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就建成开放,甚至比“博物馆”这个名词的现代解释还要早。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展厅,还有研究室、教学室、报告厅,将收藏、研究和教育融为一体,这也是现在欧美大学博物馆的模式。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办馆理念,建在当时的通州师范学校内。 

    

1949年以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很多也有着“中国第一”的盛名。中央美院美术馆是第一个专业的美术展览馆,厦门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是第一个专业的人类学博物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航空馆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教授宋向光曾指出博物馆建立之初,是为了通过收藏使人们对世界有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工业革命后,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非常密切。


我国高等院校以及西南地区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积淀,繁华都市里的一座博物馆是喧闹中的一片文明的净土,而大学里的博物馆则是整个校园里最适合沉思和慢慢踱步的地方。


大学不应该只是现代化建筑和先进教学设备的堆砌,更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一名清华学子曾这样评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魅力就在于,只要经过它的门口,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以及更加能够体味到肩上传承的担子越来越重”。


一所大学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指引着每一位怀揣着梦想向它走来的有志青年不断前进奋斗。


珍品丰富的大学博物馆无疑是一座宝藏,其主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但也绝不止步于校园内。


大学博物馆多了,也有了自己的组织。


2012年5月30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牵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成立,旨在“发挥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职能”。其秘书处负责人介绍,联盟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团体,截止2014年已有80家大学博物馆加入。对于成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开馆时间至少要达两年,二是举办过有一定影响的“育人”活动。

   

目前,联盟成员已经办了不少公开活动,比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举办了“武术文化之旅走校园”,东华大学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了“海派服饰时尚展”和“上海历史图像记忆展”等。


2

无天外,不北疆




每一座大学的博物馆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理想,关于初心,关于探寻,关于传承。



20世纪30年代,北疆博物院南楼图书室



工商学院的博物馆星期天下午对公众开放,但我从来也没有看到那里的人超过十二个。大厅里比教堂更为安静。身穿黑色长袍的神父馆长在展品周围小心翼翼地走来走去,并不时地停下来对参观者轻声地解释着。

——《租界生活:一个英国人在天津的童年》

  

这是一个出生在天津的英国人布莱恩·鲍尔对北疆博物院的童年记忆,时间为上世纪30年代。鲍尔的回忆稍有些偏差,当时开放时间为每周三、六、日,门票一元,工商大学学生免费。


身穿黑色长袍的神父馆长便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一百年多年前,从遥远的法国来到了天津的桑志华。


桑志华在北疆博物院


桑志华对东方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在写给献县天主堂耶稣会的报告中,桑志华阐述自己的考察目的:“当时中国和中国北方,尤其是深远地区——黄河流域、蒙古腹地、西藏附近,不论从科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对它的地质和动植物区系人们还一无所知,许多有待发现的宝藏仍留在那里。”

  

从1914年到1938年,作为第一个在中国组织大规模野外发掘的科学家,桑志华以天津为大本营,以各地天主堂为工作站,对中国北方腹地进行了长达25年、行程5万公里的野外发掘和科学考察,途经300多个中国北方的县境,采集了无数的动植物、昆虫、矿物标本及人类学、民俗学等藏品,撰写了大量有关博物院及科学研究的著述,取得了一系列震惊国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

桑志华考察时用的“桑家军”三色旗


1922年的春天,在天津工商大学校园内(现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北疆博物馆第一座建筑(北楼)动工兴建;1925年春天,北疆博物院西侧三层陈列室落成。1928年5月5日下午,北疆博物院举行正式开馆仪式。桑志华将其命名为“Musée Hoangho Paiho”, 意即黄河、白河博物馆(当时的海河称为白河),中文名为北疆博物院。


1927年4月19日,法国领事在工商学院大厅将法兰西共和国铁十字骑士勋章授予北疆博物院院长桑志华。此时,距离桑志华来天津的那个春天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两年之后,1929年,北疆再次扩建,建成两层的南楼,南北两座建筑以廊道相连,使整座建筑外形呈“工”字形格局。此外,在楼后的空地上,桑志华还开辟了一个“植物引种试验园”,用整整十年时间种植了500余种野生植物。


桑志华在北疆博物院工作时用过的英文打字机


之后北疆博物院的故事曲折演绎,虽然神秘莫测,虽然不为外人所知,但却得以幸存。与其他文化遗产的命运不同,这些从数千万年到数百年的珍贵化石和标本,连同这座老楼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北疆博物院在每一代有幸在这里读书的学子心中都是引以为傲的自豪,其丰富的馆藏从“重见天日”时起,为天外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而在一批批天外优秀志愿者的多语种讲解下,北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读懂了里面每一个标本、每一块化石的重要价值。


“参观北疆博物院作为天外学子四年必做的几件事之一,毕业前夕,专门和朋友抽时间一起上网预约了参观。我会记得有北疆的日子,也永远不会忘记在母校的时光”,一个今年刚刚毕业的天外学子如是说。从天津工商大学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变迁,近百年的光阴,北疆与大学血脉相连、相得益彰,这一段难忘的历史,这一篇动人的故事,早已镌刻在每一位天外人心头。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报:《伟大的大学要有伟大的博物馆》

光明日报:《中国应有更多的大学博物馆》

徐凤文:《北疆博物院:法国进士桑志华的“东方奇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动动小手,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