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三个寓言,把整个人生的各种形态,都说尽了。

2016-11-05 怀恩书社


中国古代的三个寓言


中国文化中,有几个故事是很有趣的。其中之一是《孟子》中“人乞祭余”的故事,就是讨人家牙缝里掉下的东西吃。第二个是《列子》的“正昼攫金人”。《列子》这部书,是道家的学说,全部说完后,讲了一个故事: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u4声,卖)金者之所,因攫(jue2声)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臆说》中南师的讲述:

“齐人有欲金者”,齐国有一个人想黄金、想钱想疯了。“清旦衣冠而之市”,早上穿了最漂亮的衣服到闹市去抢金店。“适鬻金者之所”,到了金店、银楼的地方,“因攫其金而去”,看的人家正在做黄金买卖,他穿得衣冠整齐,好像大商人,进去看到黄金在柜台上,他把黄金一拿就走了。这就是白昼攫金的故事。

“吏捕得之”,最后被警察抓住了,“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问他,那么多人在店里,你公然把人家的黄金拿去,好像目中无人,胆子好大。你们在座的,如果做过行政工作的,就问问这个犯人,你怎么搞的?为什么这么傻?这个人讲一个道理,“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他说我要黄金,那个时候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只看到金子,就拿了。

这一篇故事的结论是什么?好的也有,坏的也有,像历史上的汉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都是这个样子。这些人要拿金的时候目中无人,只拿金,所以他成功了;项羽也是这样的拿金,但是他倒霉,失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白天到街上拿金的人,太多了,看到就拿。这个结论很妙,其实《列子》的文章跟《庄子》的一样,外表是不给你作结论的。全篇的《说符》,开头讲什么,最后以这个故事作结论,其中意义深长,我只提起大家注意。这里把宇宙的哲学、人生的哲学,一切做人做事,领导别人或被人领导的道理统统告诉你了。青年同学们不要听了列子的话白天上街抓人家的金子,那就不对了,要有本事像刘邦、唐太宗、朱元璋那么抓才可以。)

这是说,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一清早跑到金铺里,当众抓了金子就走。被捕之后,问他怎么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大胆?他说当我抓金子的时候,心目中没有看见任何一个人,只有金子。列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于是全书就结束了,这是很值得大家深思反省的。

过去民间也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学隐身术,要学一百天。他又是念咒,又是结手印,三个手指张开罩在面门上食指顶住印堂。他太太看见他神经兮兮的样子,很生气。他学到九十九天的时候,问太太可看得见他?他太太气恼说:“谁看你!看不见”,这只是斥骂他,而他信以为真,自认隐身术学成了,就结了手印罩住面门走出去,看见卖烧饼的,拿起一个烧饼吃了。卖烧饼的生意正忙,而且客人常是自己到篮里取烧饼,所以也没有理会。他吃了烧饼,以为隐身法真的修成功了,就去银行里“跑台子”,在柜台上拿人家的钱,当然被抓住了。他结手印罩着面门,反问抓住他的人说:我这个样子,你们真的看得见我?大家哈哈大笑。据说,他的隐身术师傅还告诉他,这五个手指,每指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仁、义、礼、智、信。

此外,庄子也是多用寓言来表达。他有一个比喻,同样有趣、重要而流传很广。庄子的比喻是说,所有千古文章一大偷,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古今一例啊,也不足为奇。故事是叙述一个老师,教弟子们去挖有学问人的坟墓,挖开以后,不能把死人的牙齿舌头弄坏,头也不能碰坏,好好地把死人的嘴弄开,将死人嘴里的东西,全部挖出来;再将死人放回去,封好墓。这就是说,后人的学问,都是拾古人牙慧,偷盗古人口中、头脑中的东西而已。这是庄子一个很有名的比喻。

在战国时候,诸子都是擅于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印度的逻辑,也特别提出比喻的重要;而西方的逻辑,偏重于辨理,很少引用比喻。中国人在文学方面,用比喻来说明理论的作品特别多,上面说的三个比喻,是比较有深意的,流传既广而又著名。

将这三个比喻综合起来看,也就是人生历史的哲学,对于整个人生的各种形态,都说尽了。

南师怀瑾先生《孟子与离娄》





本期荐读 扫码即可订购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