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懷瑾老師:關於《宗鏡錄》(殊勝的價值)

2016-12-09 怀恩书社


 一部偉大的哲學巨構


宋代有兩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貢獻。一部屬於史學方面的,即司馬光歷經十九年時間所編撰的《資治通鑒》,另一部為哲學的著作,即永明延壽禪師(904~975)所撰寫的《宗鏡錄》。


《資治通鑒》為大眾所熟知的,《宗鏡錄》則不然,因此想對它作一番研究,這是我們這次開講《宗鏡錄》的第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大家不管學顯、學密,對於佛學理論還是搞不清楚,都在這盲修瞎煉,因此必須加強研究,而《宗鏡錄》概括了整個大、小乘經典的精華,是六十部大經論與三百多部顯密思想的集中,非常應機。


現在一般流通的《佛學概論》,很多都有問題,因此我常建議同學們要看真正的概論。什麽是真正的佛學概論?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


在中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無論在學術思想或修持方面,這些古典論著,才是真正的《佛學概論》,可是現代的人沒法子啃它。中國文化的病根到了現代真是越來越嚴重了。


文字障為中華文化雪上加霜


研究《宗鏡錄》,也為了研究中國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講古書、作古文。沒有辦法寫作古文,就沒有辦法看古書,雖然也有人能夠看懂,到底不夠深入。


現在的青年學生寫古文,新、舊摻雜,搞不清楚。全新倒可以,全舊也好,可是新舊搞在一起,尤其是研究佛學的同學,古文寫的佛經更看不下去,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整個民族文化,再過二、三十年,不得了!會沒有根了,非常嚴重!因此,我提倡《宗鏡錄》,不但對於佛法修證,對於中國佛法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等有個深刻的了解,並且對於中國文化、文字寫作與文學境界,都可以有個很深的了解。《宗鏡錄》的文字很淺,但它保持了唐代以後文學駢體的風格,差不多都是四六的句子。從書中可看出宋代文學及文化的氣韻,平淡之中具有不凡的余味。


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熱心提倡《宗鏡錄》,認為不懂此書的人,沒有資格學佛。還下令出家或學佛者,非讀它不可。他也撰過幾篇序文,又將原文節錄集成《宗鏡大綱》,極力推崇。這部書自有它殊勝的價值,我們的研究,不僅在佛學方面,也要遍及文學方面。


由這部書,我們有個感想,很有趣的。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就思想史來講,五個宗派一時並立是很了不起的事,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了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了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家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決不是好現象。不但學術會混亂,當時的歷史也會混亂,唐末五代之際,於是出現了八十年的亂象。


皇帝之才好出家


當然,在每個歷史變亂期間,都要產生許多人物。歷史上有個皇帝問一位臣子:(臣子是誰?不要問。因為我們通常生起的主觀觀念,易以人廢言。以人廢言與以言廢人,都是人的大毛病。)“禹貢篇中,只有山川,有些什麽人物?”臣子答道:“有地理沒有風俗,所以古書難讀。風俗由當局者領導,形成一個時代的精神,所以風俗是由教化而來。至於人才,由社會慢慢培養來的。這兩者都有變動,山川地理是不變動的。”由此看出,此人有“大臣”之風。學問好的不一定能夠為大臣,為大臣的人不一定學問好,但是有見解。


五代時,慢慢培養出來人物。宋朝以前,永明壽在浙江一代,當時軍閥割據,他在吳越王錢镠帳下作一名軍官。歐陽修評五代史云:五代這百年間沒有人物。王安石反對這個說法,說五代時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將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當和尚去了。開創禪宗宗派的祖師,都是帝王將相之才。也有人說五代沒有文學人才。反駁的人舉出兩位傑出的文學人才,一為李後主,一為永明壽。李後主的詞,成本太大了,一個皇帝亡了國,才寫出那麽感人的詞來——“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又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以此來發泄他一肚子的牢騷,當然好。至於培養永明壽出家的吳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並沒有受過什麽教育,但他在外逃難時,會寫出這麽美的書信給太太:“陌上花開,則緩緩歸矣。”他有些氣度與眼光,才會讓永明壽離開軍中去出家。


永明壽禪師在三十歲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臺山天柱峰下習定九旬,悟道以後,他身兼華嚴宗、唯識宗、天臺宗之長,幾十年中影響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講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


洪覺範說:一個人每天要做這麽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結果看到他的畫像,卻是身體壯碩、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妳們不要以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與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歲。


傳記上說,他乘大願力,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凈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臺山度戒萬余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無替,聲被異國,高麗王派特使向其問道,自稱門弟子。寫《宗鏡錄》也是他後來的常課之一,受吳越王錢俶的供養,圓寂時,焚香告眾,即入涅槃。


他把當時所有佛學意見提出來,邀請各宗派的長老大德們來一起辯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由他以宗門的立場來作總的解答,把這些解答寫下來,就成了《宗鏡錄》。所以說這部書是集中大家的智慧與力量所匯集的佛學精華,但他的重點卻在唯識方面。要研究此書,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後果,其次再研究唯識部分。看此書時,若想學會文章,看得懂它,必須朗誦。我們就先從序文講起。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中國古字,一字代表很多概念。現在中國字受西洋文化影響,好幾個字解釋一個概念。“頓起根身”談到了生命之源,人從哪裏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們宇宙人生最初那個本有的生命,本來是清凈、寂滅。寂滅乃清凈到極點,無有色相,無有音聲,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遠清凈光明,所以稱“真源湛寂”。


每一個眾生的本性就是佛,我們的本來是澄清湛寂,這就是佛所悟到的本有的生命,找到了這個叫覺。一切眾生本來是清凈的。這個東西也叫涅槃,也叫道,也叫佛。這個東西無名也無相。思想觀念叫名,是精神方面的,色是物質的,相是現象,包括心理、生理。道體是絕名相之端,比如妳打坐,覺得自己見到空了,還是落在名相中,空還是個現象,真正的道體不落在觀念現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端”,一點影跡都沒有。也沒有能所之跡,無“能見到”“所見到”之境界,即沒有能見之體、所見之境,不留一點跡象。換句話說“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才到達真正見道——“真源湛寂、覺海澄清”。


平常妳們有一大堆問題,只要懂得這兩句話“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就沒問題了。妳只要有一點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真源湛寂,覺海澄清”,已經離道遠矣。


文│南師懷瑾先生

來源:《宗鏡錄略講》

編輯整理:懷恩書社huaienshushe

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关于空间的文章

邵康節|每日清晨一炷香 謝天謝地謝三光

南怀瑾老师:身口意三业相应,本身就是一个法门(记住这些话,少走冤枉路)

南懷瑾先生所批《參禪日記》│金滿慈夫人自敘

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这种人

南怀瑾老师:开口念诵等于在修气、修脉,非念不可!

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

首愚法师:行难忍难和改变命运(非常重要)



| 本期荐读 扫码即可订购 |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