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愚法师:我们要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精神,深深植入八识田中。

2017-04-01 怀恩书社


药山禅师有句名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句话揭示了作功夫及行菩萨道的重点。所谓“高高山顶立”就是说我们修行时清高超然,挺拔孤零的。你立看看,很孤单的!如果没有得到法乳滋润,孤孤单单一个人,是很寂寞的。我们的用功过程,同样也是苦多乐少,加上我们自身的习气太重,身体的障碍重重,要受尽千辛万苦。所以祖师大德告诫我们:“不破本参不住山”,住山要有几分定力,起码见到空性,否则一个人在山林中,晚上黑漆漆一片,鬼呀魅呀什么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把你吓破胆。


所谓“高高山顶立”,最起码要耐得住寂寞。还有生理问题,像广钦老和尚,饿了没有人供养,只好摘野果来吃。到了冬天,水果掉光光,吃些什么?天气那么冷,肚子那么饿,没有几分定力,怎能耐得住饥寒?如果你真正用功上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觉得饿。为什么?“气满不思食”的缘故。


我个人很向往住山的生活,多自在,多逍遥!我从二十岁出头,自接触佛法以来,就一直想住茅棚。现在都年过半百了,也只有几次短期闭关的机会。闭关是被人家锁起来,不像住山,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遥游。所以说不破重关不闭关,闭关是更困难的。



那么第二句话“深深海底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行菩萨道。做功夫固然艰辛,行菩萨道更辛苦。想当年我修般舟三昧时,每天写日记。南师都看过批过,统共写了七、八本之多,后来寄放在一位道友那里,久了被当做废纸卖掉。本来最近南师要我整理整理当时的日记,印出来让后学参考,没想到连半张纸也不剩。我也不觉得可惜,反正世间法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无所谓。我提这段往事的重点是要说,般舟三昧固然是苦行,但不是真的苦行,真发心为大众服务才是大苦行。因为做功夫,像修般舟三昧,功夫到家时,根本不苦,气脉起来时,人走路像在飞一样,身体轻飘飘的,多舒服呀!反过来呢?为大众服务才真辛苦。身心疲惫不说,时时事事还要保持和颜悦色待人,真难啊!像做道场当家,是要本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情。“深深海底行”,如果挺得住,自有你一番天地。身心气脉自然又不同。所以说功德不够,功夫进步不了。这些道理在小乘经典,譬如,《增一阿含经》,都有很多例子。我们切不可断章取义。拿《安般品》来说,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谈的是做功夫。至于在第一段所提的行“慈悲喜舍”,便是行菩萨道的重点。两者看似不同,实际上只不过是阶段性的差别。


我们要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精神,深深植入八识田中。做功夫呢?要耐得住寂寞;行菩萨道呢?就要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气魄。


《复性书》的作者,理学鼻祖唐代的李翱,当时官拜太守,名气很大。有一天,他亲自登门拜访药山禅师。李翱表现得很谦虚,谁知道大禅师自顾自的看书,对李翱理都不理。李翱个性很急,一气之下,破口大骂,“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久仰您的大名,今日一见,不过尔尔。李翱拍拍袖子,便准备告辞,这时药山禅师便给了他一棒“太守何得尊耳贱目”?吓得李翱马上收起嗔恨心、傲慢心、恭恭敬敬的向大师请法。后来李翱经药山指示有所体悟,做了四句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又再请问:“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禅师说:“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翱不懂。药山禅师便说:“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这是讲修道人要能舍得一切,舍得一切便能“高高山顶立”,摆脱干扰,不为物役,舍得一切,便能“深深海底行”,深入娑婆,普济众生。受此启发,后来李翱融合儒佛,写了《复性书》,成了理学的开端。



本文恭录自《禅密圆修大准提》


本期荐读 扫码即可订购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好文

南怀瑾老师: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对得起佛菩萨,才是法供养。

这是一本前无古人的书,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类似本书的出现,亦非短期可见。

元音老人│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王阳明:明月清风不用钱

感人短片《Be a giver》| 照亮别人的黑暗,是作为光明的本能

我始终是一个无损于自己贫穷本色的富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又见面啦!

欢迎您来到怀恩书社

读好书 做好人

己立立人 自立立他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