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雪漠: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著
仁者爱人,义者讲义,两者相合,我们便称之为仁义。讲义气、讲诚信、强调关爱别人,强调遵循社会规则,就叫“仁义”。人们抛弃大道时,世界才会提倡仁义道德。
其实,就算人背弃大道,大道也是不可能废的,因为,大道本来就无处不在,谁想废都废不了。但人们可能会不按大道来做事。为什么?因为,得道者越来越少,明白道的人越来越少,人心越来越不清净,个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时,不得道者、失道者就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纯粹没有得道者,只有失道者的时候,就是“大道废”。
从上古时代开始,人类世界就出现了很多得道者,比如黄帝时代,这就像释迦牟尼时代有很多阿罗汉一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得道者越来越少,人们不再遵循大道做事,才需要提倡仁义。所以,提倡仁义礼智信不但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反而说明了社会的混乱。只有在社会实在不像样、不仁不义的时候,人们才会提倡仁义。流行仁义时,社会是不会提倡仁义的。你一定要明白这个东西。这就像人们之所以提倡学雷锋,是因为社会需要雷锋。如果大家都是雷锋,社会就不提倡学雷锋了。所以,老子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意义很深,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
人一变得聪明,奸巧、伪诈就出现了。比如,《三十六计》中就充满了阴谋诡计。为什么出现阴谋诡计会是“智慧出”?因为,这里的智慧不是佛家提倡的智慧,而是诸葛亮的智慧。佛教提倡的智慧是大道,诸葛亮的智慧是小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就知道,诸葛亮有很多阴谋诡计。
有一句话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什么?因为,年轻人年少气盛,老是想当侠客,一看《水浒》,就会“该出手时就出手,路见不平一声吼”,对有些人来说,它其实是“一冲动时就出手”。有一年,电视上正在放《水浒传》,全中国都在唱“该出手时就出手,轰轰烈烈闯九州”,结果社会非常混乱,我也遭遇过一些向我出手的混混。所以,“少不看《水浒》”是有道理的。过去的统治者也不让老百姓看《水浒传》,曾把它列为禁书。其原因,就是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就开始打架,甚至杀人。《水浒传》里有很多胡乱杀人的所谓“英雄”,比如李逵和武松。李逵时不时就会抡起两把斧头,一路砍将过去,砍得血流成河,也不管坏人好人;武松更是这样,“血溅鸳鸯楼”的故事大家看过没有?武松被张都监欺骗陷害,后来逃出来,回到张都监府上报仇,不管男女老少、好人坏人,他全都杀掉了,见一个杀一个。多几个这样的人,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因为,老人活了一辈子,该见的都见过了,自然有了经历和阅历,很是聪明,一看《三国演义》,阴谋诡计就更多了。除非是真正的得道者,聪明而无欲望,否则越老越狡猾,就变成老狐狸了,非常糟糕。心里越多阴谋诡计,就越是远离大道,所以,人老了之后,就要做减法,“戒之在得”,不要夺取,不要想得到,要想着如何减去一些东西,慢慢把该做的事做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不要贪得无厌。
这是“智慧出”,“有大伪”的意思是出现一些装模作样的人。“大伪”就是伪君子、假好人。
历史上最有名的伪君子是王莽,王莽篡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王莽在西汉末年,是非常有名的圣贤,礼贤下士,对人非常好。他把家里的钱和粮都拿出来送给别人,自己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就像现在的大慈善家一样。有一年,他的儿子做了坏事,他还逼着儿子自杀。当时,谁都以为王莽是忠臣,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会托古改制、篡位自立,做了皇帝。于是人们就说,王莽是个伪君子。后来,绿林军和赤眉军造反,把王莽的新朝给灭了。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周公在武王死后辅佐少年成王,被奸臣陷害他有心篡位,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后来真相大白,成王才知道周公是忠臣,如果周公在流言橫行时死了,就会留下千古骂名;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最初也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当时死掉,他就会被定格成一代圣贤。所以,很多事情其实说不清。
我们更要明白一种变化。也许刚开始王莽真的是好人,后来受到了诱惑;也许周公受过诱惑、动过不好的念头,但善的一面占了上风。什么都有可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遇到新的际遇,人就可能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注意心的变化。很多变化,是自己察觉不到的。这就是我老是提醒别人的原因。一定要注意,刚开始,信仰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但慢慢就变了,变了就不是信仰了。这时,就会出现一种不好的东西。我们要时时警觉、警惕自己的变化,一旦发现自己的贪婪、愚昧、仇恨增加,就一定要注意,马上用智慧观照它。
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不友爱时,人们就开始提倡孝悌规范。人们遵循大道的时候,家庭肯定是和睦的,六亲肯定是和的。要是社会缺少了孝子的德行,人们都不孝敬父母了,社会就会提倡孝慈。所以,提倡孝慈,说明天下人已经不孝了。当然,孝慈是儿女要孝顺父母、父母也要慈爱子女,但很少有人专门提倡慈,却有人专门提倡孝。这就是因为母亲大多疼爱子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所以,即使不提倡,父母都会爱子女。佛教也提倡孝慈,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父母,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超越了家庭的慈爱,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有一颗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般的心。也就是不要给自己的慈悲加上条件,无条件地怜悯受苦的人。
“昏”主要指没有智慧,“乱”主要是国家的秩序很混乱。国家安定时,有些人看起来是忠臣,实际上不一定是忠臣;天下大乱、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时,才知道谁忠谁奸。所谓“国难显忠臣,路遥知马力”,就是这个意思。齐桓公身边除了前面说到的易牙之外,还有公子启方和竖刁。他们看起来很像忠臣,一个父亲死了也不奔丧,一个不惜自宫服侍齐桓公。但是,齐桓公卧病在床的时候,害死他的正是易牙和竖刁等人。
如果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把易牙等人赶走,再也不召回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在病中被饿死;正因为他没听管仲的话,他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文死谏,武死战”,文官一般都死在给皇帝提意见上,武官一般都死在战场上。为什么文官会死在提建议上面?因为,如果皇帝坚决不听,忠臣又坚持己见的话,皇帝就有可能把他杀掉。皇帝一杀他,他就成忠臣了。所以,忠臣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昏君。比如纣王和比干,比干在死谏之前说过一句话:“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君王有了过失一定要提意见,如果皇帝怎么都不用,就只能以死尽忠了。这就是“死谏”。你一定要注意。因为有昏君,才会出现忠臣。
所以,魏征曾经告诉李世民,我不愿当忠臣,我一当忠臣就说明你是昏君,我希望你不是昏君,我也不是忠臣,我只管做一个直臣。所谓的直臣,就是正直的臣子,有什么说什么。魏征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经常批评李世民,李世民特别欣赏他,也特别怕他。据说,李世民特别喜欢一只小鸟,有一天就在逗它,逗了一会儿,看到魏征过来,就马上把小鸟藏进袖子里,怕魏征看见会提意见。结果,魏征说了很久,等他走了之后,小鸟都闷死了。但李世民没有怪魏征,他反而一直夸奖魏征,说魏征是他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魏征在,李世民很少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哪怕做了不好的事情,魏征一提醒,他也会改过来。所以,魏征成了直臣,李世民也成了明君。
君主贤明有直臣,君主昏庸出忠臣,而忠臣的结局,一般都是死亡,很少有例外的,除非他遇到了很好的皇帝。
本期荐书 扫码即可订购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好文
南怀瑾老师: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我这个话讲了几十年,很沉痛)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又见面啦!
欢迎您来到怀恩书社
读好书 做好人
己立立人 自立立他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