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怎样才是道心?(非常重要)

2017-06-04 怀恩书社




文 | 南师怀瑾先生


来源:《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

排版编辑:怀恩书社(huaienshushe)


人的内心,随时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内心争斗着、内战着。这种“自讼”的状况,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能修养到“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知止

在一天的生命历程中,能够数得清、记得完全经过的,有多少思想、乱想、幻想?至于其中所起浮生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情绪,就更不用说了。

谁能把此心思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净、安详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绝对做不到的吧!

答案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知止”。

所以我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境地。

淡泊宁静

如果只从人们的心理意识来讲,一个人如果把心一定下来时,当然便有一种较为宁静的感受。尤其人的生活,每天活在极度的忙碌紧张当中,只要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就会觉得是很大的享受。

但有些人习惯于忙碌紧张的生活,一旦宁静无事下来,反而觉得无比的寂寞,甚至自生悲哀之感。在人群社会中,这种人的比例,比爱好宁静的人,至少超过三分之二以上。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总算是真正的宁静吧!答案:差不多了!不过,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孔明先生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

一个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那当然是人生修养达到一种高度的宁静意境。孔明一生的学问修养,就得力在这两句心腹之言。

意的衍生

如果用文字艺术来比方,例如李后主的词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想剪断它、理顺它的,是“所知”。剪也不断,理也不顺,似乎在心中去不了的,便是“意”的作用。

又如苏东坡的词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己并不想去思念它,但在心中,永远存在着、排遣不开的,就是“意”。

所以“意”的作用,又有一个别名,也叫“念”,就是念念难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强力的作用,便叫做“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做“意气”了。

人生多意气,大丈夫立身处世,意气如虹,那是多么美丽的豪语。

无情何必生斯世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指“情绪”没有发动的境界,换言之,是并未动情,更未引发“意气”的情况。

但人到底是有情的动物,“无情何必生斯世”,“天下谁能不动情”,只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了。

因此子思把“中和”的境界和作用,高推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圣境上去,是多么的真善美,而且又很切实于人情的平凡状况。

这就是人道的真现实,并不外于人情。

自欺欺人

我读古人笔记,看到明代有一个人,对于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我当时看了,拍案叫绝。

岂止是买卖古董的人,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

诚中形外

说到“诚意”、“慎独”的学养,见之于“人道”修养的实际状况。

曾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这里所说的小人,并非小孩子,但也和小孩的意义相关,比如没有受过良好教养的大人,也是同小孩子一样的小人。

小人们在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的。因此,不分好坏,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见君子而后厌然”,当小人在乱来的时候,忽然看到大人君子来了,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觉得自己做错了。因此,拼命说谎,或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掩其不善”,表现自己还是很对很好的“而著其善”。

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没有用的。

天下人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人之识己,如见其肺肝然”,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假装,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

心兵不动

天下的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

当是非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只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阻止那个不合情理的一边,再也不要争辩下去。

总之,就超越时空的“形而上”来说,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但在现实的人世间,你只能依照全体人们共同认定的是非善恶为标准。所谓“大畏民志”,如此而已。最后,“此谓知本”。知个什么本呢?这是指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的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

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

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人身难得

之一

如果像现在政界官场、工商业家们的习惯,一日有两餐应酬,至少每餐要浪费了两三个钟点,加上夜晚的跳舞唱歌等,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时间办公?多少时间读书?看来,真为大家惋惜心疼。

但是人们都说这样才叫做人生啊!我复何言!我们这样说,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这是为了我们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谓佛说“人身难得”,应当珍惜自爱这个难得宝贵的生命。

之二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一生,单单为了此身的存在,为了他的需要所产生的衣、食、住、行,就忙得够呛,忙得不得了,难有太多的时间为别人。因此,了解到做父母、为社会服务的人,个个都是天生圣人,都是仁者。

其实,每一个人活在人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损人利己的;同时,也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损己利人的。因为人是需要互助的,人是彼此需要相互依存的。人不像别的生物一样,所以构成人群的文化,形成了社会。

之三

然而,此身的存在,为了生活,已够麻烦,如果再加病痛和意外的灾害,那可麻烦更大了。因此,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是,另由道家分家出来的神仙丹道们,却要拼命修身养性,以求此身的长生不老(死),忙上加忙得不亦乐乎!真的长生不死的人没有见过,但他们有此永远摆在前面的希望,洁身自爱,看来比吃、喝、玩、乐过一生的,也就各有妙趣不同了。

至于另有从痛苦生活中经历过来的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再愁中即病中。”乍看虽然消极,事实上,大多数的人们,确实都有这样的境遇。

心能转身

之一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的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

换言之,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俗话所说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

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

之二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称。

之三

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了你呢?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

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诚意自谦

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做到的境界。

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安。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他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

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达到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静的修养

之一

对于思想,我们不要去控制它,譬如说我们想静下来,脑子里在想“我最好静下来”,这反而又多了一个念头,所以最好不要去作“我最好静下来”的想法。

许多人学佛、学道、打坐、练功夫,有意要把心静下来,这心怎么能静?有的两腿盘起来,锁眉闭眼,不言不语,耍把戏一样,这也可以,但不是真正
“静”的境界。对生理的帮助则有之,如说这就是“静”,那就不通。这样坐在那里,心里的乱想会更多,这不是真正的“静”。

所谓“真正的静”,要有高度的修养,如前面所说,一面批改公文,一面听取报告,处理急务,日理万机的情形下,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

我们要想做到这一步修养,就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思想是这样不断的过去,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做一个体会,我们对于前面过去的思想不理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譬如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在哪里?我们往往知道是无法挽回的,但硬是想要把它拉回来。所谓后悔,就是已经过去了的,想把他抓回来。对于未来的,又何必去想它?

之二

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去管,单说现在的,“现在”也没有,我们说一声“现在”,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
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一个平静的心境,一直平静到甚至于今天被敌人抓住了要枪毙,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一颗子弹这里进去那边出来,一定倒下去,完了嘛!它还没有来,何必去怕?它来了,就是这么回事,怕也没有用,又何必去怕?现在还乐得享受,清净一点。

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并不一定是杀人的危险。
凡是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荣誉心”、“有希望、生活有意义”,这些都是好事情,归纳起来都是欲望。

欲望的奔驰,会使人心非常危险。能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世界的,都是欲望问题。

之一

这里我们说一个阿拉伯文化中的故事。中东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有一个伊斯兰的老阿訇退休,在山里修道。有一天一位中东的国王,带一批人去打猎,这位国王射中一只麋鹿,这只麋鹿带箭负伤,拼命地逃奔,逃到这位阿訇的身后,阿訇回头见这只麋鹿负伤,知道有猎人在后面追杀,就将宽大的袍襟把受伤的麋鹿掩盖起来。不久国王的一名部下,先追到阿訇的身前,不见了麋鹿,就问阿訇有没有看见,阿訇闭目修道,理也不理。这名部将问几次都是如此,就说要杀掉阿訇,阿訇张开眼睛请问部将是什么人,这名部将报告了国王的名号,阿訇说:你的国王是我的奴隶的奴隶,这位部将听了大光火,要把阿訇杀掉。

这时国王正好赶到,问明原因后,转问阿訇知道不知道犯了罪,这位阿訇说事实上你是我的奴隶的奴隶。国王说:你的奴隶又是谁?你讲的出来,可以无罪。阿訇说:你不要生气,坐下来慢慢听。我以前给欲望当奴隶,现在我修道了,已经懂了,再不会听欲望的指挥了,我可以指挥欲望,所以欲望变成了我的奴隶。而你虽然当国王,却充满了欲望,连一只麋鹿都不放过,可见你还是听欲望的指挥,做了欲望的奴隶,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

这位国王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拜这位老阿訇为师,追随他学道了。这是伊斯兰教流传的故事,这也就是人心惟危的一个例子。思想领导自己正就正,领导自己坏就坏。

之二

我们现在说,思想形成了一个观念,如戴有色眼镜看东西,所看的统统不同。当我们怀疑有鬼,汗毛就竖起来了。佛经上就说,不必真的站在悬崖,自己坐着闭上眼,心想处身于万丈悬崖,如跌下去就会没命,脚就会酸软起来,事实就是这个现象。

这就说明心中欲望的可怕。如果要把这种欲念平静下去,变成道心,那就太难,微妙的很,不可思议。

怎样才是道心?我们中国文化中讲了几千年,“四书”讲道心,宋明理学家也讲道心,佛家、道家、老子、庄子一概讲道心,都微妙的不得了,怎样做到这个道心的境界?要“精”,要“一”,最后“允执厥中”,就是一句话。


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如欲饱餐南师法乳,不妨焚香跏趺,随文入观,坚凝正心,所得必然大大不同。




📖   看 书    📖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南怀瑾老师:古来圣贤皆寂寞

熊春锦 │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省力法则

王重阳│《坐忘铭》

南怀瑾老师:崇名著相,永远不得解脱

积累善意

南怀瑾老师:了不起的女修行人

南怀瑾老师:女性生命的重点

你接受不了的,正是你需要修炼的

体悟丨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南怀瑾老师:当下放下,才是正念

首愚法师:做不到忏悔,那是你认识不够

劉雨虹:最難的終場

南怀瑾老师:为什么不要杀生

刘希彦·癌症也是很脆弱的

洞山良价禅师写给母亲的家书 ——《辞北堂书》

八部金刚功完整版│张至顺道长亲传

一間屋,六尺地,雖沒莊嚴,卻也精緻

南怀瑾老师:大家用功,应深穷此理,从第八阿赖耶识下手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又见面啦!

欢迎您来到怀恩书社

读好书 做好人

己立立人 自立立他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