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5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为指导书院本部学子,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季谦)先生特安排每周一上午晨训,内容不限,或讲学,或随机指点。自2017年年末,季谦先生决定开始为学子们讲解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每讲音频均由义工整理,经先生修订后,在本平台陆续推出。本文为《传习录》讲课录第一讲第一节。
《传习录》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是很重要的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一本。钱穆(宾四)先生他看到现代以来整个中国文化的衰落,中国人几乎不再读中国的书,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像大学毕业,或是研究生毕业,硕士、博士,除了文科的中文系之外,一般的知识分子几乎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甚至没有听过这本书。本来在满清末年,张之洞他著作了一本书,叫做《书目答问》。《书目答问》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列出书目,这应该是他自己看过的书,或者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书,而且做了答问,就是有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简介题解。这答问列了将近两千本书。
到了民国初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因为他们大概是在民国清末初年出生的,他们是在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也就是在所谓的“新式教育”体系中长大的,也就是他们正好在政府“废止中小学读经”的时代长大的,所以到了民国十几年(一九二三年),也就是他们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们进了大学,但所谓的“国学”基础很差,因为学校都已经不教了。不过那时社会上的古典风气还在,那时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志气。他们上了大学的,觉得自己对中国学问的根基不够,所以他们就请了胡适之和梁启超两位“国学大师”为他们开一些国学书目。胡适之开的是比较偏颇的,偏于历史,偏于考据,总共两百多部,但其中有许多都是套书,分计起来有上千本,那是连专家一生都读不完的数量,这样的书目可能是胡适为了炫耀他的博学而已,所以胡适所开的书目并没有产生作用。梁启超本来也开了两百多部,他依照义理、词章、考据、政治、经济等类别平均分配,而且确实都是比较重要有名的书。但后来学生还是认为太多了,尤其是清华大学主要是理工科的学生,理工科的学生要读这两百多部的书,是不可能的。所以梁启超又为他们开了一个“最低必读国学书目”,最低的,就开了二十几部。最后梁启超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 你看,从满清末年张之洞的两千部,到民国初年胡适和梁启超的两百部,到后来又开的二十几部,这样,从两千到两百,从两百到二十,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似乎可以隐约察觉到中国文化急速衰退的原因。
但是现在整个中国的读书人,能看过这二十几部的还是寥寥无几,纵使是中文系毕业的,都不一定都看过这二十几部。钱穆先生后来就想中国人的国学程度这么差,所以他又开出一份书目,希望中国人都至少读读这些书。他开的书目总共有七本,叫做文化七书。现在看看大家有没有读过,第一本《论语》,第二本《孟子》,读过没?(众答:读过。)第三本《老子》,读过没?(众答:读过。)第四本《庄子》,第五本《近思录》,《近思录》有的人听过,读过的人就不多了。第六本就是《传习录》,名气比较大,第七本是《六祖坛经》。
第一本跟第二本《论语》《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书;第三、第四本《老子》《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书;第五本是朱熹选择北宋四子——周濂溪、张载、程明道、程伊川——以及其弟子的重要的言论,编成一本书,叫做《近思录》——取《论语》中孔子说“切问而近思,求仁莫近焉。”的意思。
《近思录》代表宋朝的理学,也可以说是程朱的理学。而王阳明的《传习录》呢?代表明朝理学。而这《近思录》所代表的北宋理学,因为是朱熹所选,所以大部分偏于“性即理”一路。而王阳明的《传习录》是“心即理”这一路的成熟。所以选《近思录》跟《传习录》,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作,都是归本于儒家。“文化七书”之中,有两本先秦儒家,两本先秦道家,然后再两本宋明理学,最后一本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佛学,这本书也非常奇特,非常重要。它有什么奇特呢?因为在佛教的书籍里面,凡是佛所说,才能够称为“经”,其他诸菩萨及高僧大德所造的,不论是从印度翻译过来,还是中国人造的,都叫做论,不能称经。唯有这一本《六祖坛经》,不是佛所说而称为经,而且似乎没有人有提出异议。一本书要称为经,是不容易的。经者,常道也——经常之道,天经地义,代表最高智慧,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者,才能叫经。经书里面的智慧是完全纯粹的,它是从天地而来,直接从人性而发,没有一点杂染,就好像天空一片的蔚蓝,没有一丝的云彩,像这样纯粹智慧的表现,是一种天地间的创造,将与天地同垂不朽,才可以称为“经”。所以《六祖坛经》这本书非常重要,也代表着中国佛学的成熟,不仅是中国佛学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佛学的圆满之教。所以钱穆先生举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宣传佛教,这书不是佛教徒必须读的书而已,是凡人类都应读的。凡智慧都是客观的,都是人类共同的瑰宝。而这七本,所谓中国文化七书,也不只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读的,它也是世界上追求智慧的人都必须读的,只是中国人更不可推诿而已。中国文化的主流,从古以来就有儒道两家,后来加上佛教,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是中国读书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而这七本书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之基础,每一个中国读书人至少都应该具备这最基础的基础。我们现在可以效仿梁启超先生,说:“不管你学工、学农、学矿,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这七部书都没有读过,真不能算作是一个中国读书人了。”
那么今天我们说要开讲王阳明的《传习录》,其实我的意思不是开讲,是带着大家一起读——其实大家平常也可以自己先读,我只是找个机会来和大家讨论印证一下而已。因为这本书很容易读的,因为它是所谓的“语录体”——整部书分上中下三卷,只有中卷是书信和序言,是手写的,比较文气,而上卷、下卷都是语录问答。那些问答,文章都非常的浅白,接近白话——语录本来就是“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只是古人因为所读的书、所作的文章都用文言,所以即使是一时的白话记录,并没有刻意要作成文章,但是也自然带有文言文的风味,我们称为“浅近的文言文”,或是“白话文言”——接近白话的文言文,所以很容易读。
而王阳明手写的书信,因为是书信,基本上也是问答,所以也不是很正经八百的文绉绉地作文章,所以中卷的书信读起来也很平浅、通顺。当然,所谓平浅的“浅”不是意义上的肤浅,而是文笔的明白晓畅。所以《传习录》整本书其实是很好读的,即使没有很深厚的古文基础的人都可以读,像我们现在体制教育中的高中生,大概就可以读了。所以以后我们应该把这一本书介绍给全国的中学生。何况这本书里最主要的只有两种学说: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致良知。而其所有学说都统归于“心即理”的大观念下。弟子怎么问,阳明大概就是以同一个宗旨来回答。所以问来问去,答来答去,意思都差不多,所谓如盘走珠——像一个盘子里面有一颗珠子,你摇晃这个盘子,珠子会在盘子里面游走,那个珠子非常灵活,我们不知道这个珠子走的路线的细节,但是它走来走去,总是围绕着轴心,而且总是不出此盘,这是可以预知的。如果读这种有“一贯之道”的书,读不懂其实没关系,再多读,就渐渐懂了。
我们书院的同学一定要精读这本书的,或许有的同学已经都读过了,还要再读。今天又有一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我希望这些朋友今天参加了晨训,回去之后也准备这一本书来读,我刚才说的你们有“福气”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不是听我讲课有福气,而是借了这个机会,你知道这本书的重要,而且知道这本书原来这么简单,所以你就能够很勇敢地拿起这本书来读了。(众鼓掌) 校对 | 黄勇、郑其嘉
欲聆听季谦先生最新晨训内容,您可长按识别或扫描下图中二维码,收看直播后,还可以回放! 来与书院班学子一起上课吧!
其他
这本书很重要,也很简单|《传习录》讲课录第一讲(1)
编者按
这本书很重要,也很简单
录文 | 刘颖、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