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心之顺理而发就是善| 季谦先生“文礼平畴·书院晨话”

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1-07-04




按:以往的每周一早晨,只要身在文礼书院,季谦先生都会以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为主轴,为书院学子们讲授儒门心学。先生的讲课,立足宋明儒,上溯孔孟荀,下接当代新儒家,融贯五千年,判摄四大教。讲课过程中,先生时有兴感,常常就读书方法、哲学思考、心性工夫等紧要处,对学子们进行随机指点。


本文即6月27日晨话的摘录,若欲听全部内容,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视频回放。先生讲课,常听常新,各位同仁尽可无限回放聆听揣摩。



我在讲话的时候,也一直在听自己讲的话,虽然这个话是从我嘴里讲出来,但是经过我心灵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检查我所讲的话。我要检查它是不是说的对。对不对怎么判断呢?它是有标准的——不是谁说了算。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不是别人说了算——这个标准在哪里呢?在每个人心里!

但是有一句俗话说:“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一样的。这一句俗话是有意义的,但是它的意义不完整,它不能够普遍化,不能够绝对化。它只是人在现实上的考量计较,那是“人心不同,如其面焉”。那是所谓的“人心惟危”,人的心是很危殆不安的。殆就是不安,不安就是不定,不定就是起伏,摇摆。这个“不同”,可以用《老子》的“万物并作”来说明,万物并作的时候它就不同,至少是不安定,这可以叫作“人心惟危”。这个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当时的思考,当时的计较。当这样的时候,当然是“人心不同,如其面焉”,就像他的脸一样。

但是,当一个道理经过我心灵的时候,我可以去考察它。而且考察它是有标准的,合乎这个标准就是对的,不合乎这个标准就是不对的;进一步再说合乎这个标准就是善的,不合乎这个标准就是不善的。那么,既然说没有标准,为什么又有标准呢?注意啊,这里对“心”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人的心灵有两层的作用,两层的方向。“心”一定要发的,发了才叫“心”,不发不叫“心”,不发是“性”。



当你的心所发是顺从于道,从道而发,这个“心”就不是危的,不是殆的,不是不安的,不是不定的,它反而是安的,定的。“道心”是“一”,“人心”是“多”。“道心”是合于理,“人心”是受“气”的鼓动、干扰。“理”是清澈的、明白的;“气”是摇动的、染污的。至少它容易摇动,容易染污。“气”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趋向于不善的一面。“气”本来只是一个功能,你以“志”来率“气”,用你的“道心”来领导这个“气”,“气”就归道心所用,“气”就表现了善。但是如果没有“道心”作引导,让“气”流荡,它就会依照现实人生的欲望而推动你,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性恶”的意思。

所以,荀子所说的“性恶”是从“气”上说,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从“理”上说,都是“性”。而性之所发就是“心”,所以“心”是指你的生命的动态,“性”是指你生命的本有。因为人是两层的结构,你的“心”可以顺着道,顺着理,顺着天命之纯净而发。顺着天、命、性、道之理而发的表现,给它一个称呼,给它一个定位叫做“善”。所以,“善”就是“心”之顺理而发。你的行为之顺从于天德,也可以说行为之合乎人性,合乎人之道,这样子的心思叫做“善”,这样的心叫做“善心”,这样的思就是“善思”,这样的行就是“善行”。所以“善”是这样规定的。那么如果不是顺从于天德之理而发,我们先不说它是恶,但是说它是“不善”。不善还不至于说是恶,但是不善往往倾向于恶。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实他是说人性不是善的。但是顺着“不善”而不节制,就是顺着人的现实的想要保护自己,现实的想要拥有更多,就是自私啊,就是欲望啦!顺着人有自私欲望这个本能而“无节”,就是没有节制,“则争矣”,就会争斗。你只想保护你自己,他也想要保护他。你想要拥有更多,他也想要拥有更多,到最后不是会欲望无节,不是会争吗?“争则恶矣”,就是从“争”来说“恶”。所以荀子讲“性恶”,他是有他的一贯的系统的。


“系”就是分支,“统”就是统合。从这里分出去,其实它统合在一个地方,统合在哪里?统合在“性”。而它统合在“性”是指现实之“气性”。孟子从你的“心”的活动——怵惕恻隐,从这个真实的感受说“情”。所以“情者,实也”。你感受到你的恻隐了吗?你感受到你的羞恶、辞让、是非了吗?你的真实感受叫做“情”。你这个真实感受从哪里来?从它有“动”而来,它一“动”你就感受到了。


录入:李婷

校对:董可贤

(未经季谦先生审定)



下期精彩预告

识别上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