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汽车是个大蛋糕 但我们用手抓着吃?

2017-03-08 张崴 一猫汽车资讯

--喵星人暗号:点击上方蓝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共享汽车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用车概念,但在国内相关配套设施及政策规定跟不上的情况下,它会不会不断挑战我们的道德下限?

——对待新事物,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前段时间,猫哥参加了某家共享汽车进驻广州的发布会,其CEO在会上展望了共享汽车未来的美好前景,在一个限牌的城市,这样的新事物还是很能吸引公众的关注的,况且现在“汽车”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生活的刚需。但在光彩背后,猫哥就是想唱唱反调。




目前国家已经将打车软件定义为一种“个人出租车”,管理规则与传统出租车基本相似,但在打车软件兴起之初,其就是以一种“共享经济”包装:最大化利用私家车的承载能力,并收取一定的费用,降低城市公共交通压力。



这一批“共享车”到“出租车”的概念转换没花多长时间,很快:有犯罪前科人员从事专车服务;乘客使用专车发生安全问题;发生事故的责任划分模糊·······诸多负面新闻见诸报端。政府跟进的速度也很快,针对专车的法规制定,专车司机持证上岗等新规发布。专车从“新概念”变成“新职业”。这表示“共享车”的1.0时代正式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的真正兴起,概念与大热的“摩拜单车”一致,由公司投放一批车辆,消费者交纳少量押金,以低廉租金实现交通需求,从“乘客”转换为“司机”,公司提供车辆,并审核使用者资质,使用时的责任主体为使用者本人。使用时“随借随还”,从“叫车”到“找车”。



这样的共享汽车理念同国际接轨,基本继承了“专车”的使用形式,让车辆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专车中的模糊责任也更为清晰。看起来毫无问题······吗?



猫哥近期基本每日都要使用共享单车,最大感觉:真不能低估奇葩的数量。对单车来说,一些破坏行为还比较容易识别,但对于共享汽车呢,玻璃水中倒点颜料,空调口中塞些垃圾,轮胎上扎个钉······这些行为难以被监控,但后果难以想象。这些真不是猫哥危言耸听,处于“好玩”的动机,啥事都能干的出来。



猫哥提到的“小恶”会极大影响使用者的体验,但这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停哪儿?汽车不像单车,不论怎样都要占上一块地放车,而在大城市中,停车位的紧俏自不必说,如果集中停放又失去了“随借随还”的意义。在这里面,共享车运营方与城市管理者的沟通就很重要。往大了说:共享用车最大的问题就是“好不好停”。



目前共享用车给人的感觉有一种“小资范”,那这样是否就可以说明提升了使用者道德水平?专车政府已经介入监管,而共享车还是空白,仅基于交规和公司内部的规定覆盖的面还完全不够。随着其覆盖区域的增大,共享车的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回到猫哥一开始所说:国内的法规往往是跟不上“新概念”的进步的。


目前国内推行共享汽车的步伐很快,但这更需要多方的支持协作,不是靠某家企业就能完成的,这也给政府公共资源的管理和调配以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带来新的考验。而这两件事在国内都属于短板。



猫哥在参与某共享车企发布会时听到其高层表示:我们在进驻某地后一周就收纳了10万新用户。车辆投放跟不上需求。——说的好像就少了10万人买车一样。


猫哥在重庆多次体验过国内共享车先行者——Car2go。有戴姆勒集团同重庆市政府牵头开办,投放大批量Smart车型。但在几次使用中,均发现车况堪忧甚至让人难以接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脏。不是自己的车,总归是缺乏一些责任意识的。



与其说这是一种“共享汽车”,倒不如说这是一种“体验式消费”,用过一次后,很难说是否会提起劲用下一次。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共享汽车,都是一种概念,而不是服务。靠体验就能让一个行业走远吗?


“有了共享汽车就不用买车了。”这句话只是口号,还远不足以成为一个真命题。


猫哥总结:


共享汽车目前吸引了众多资金的流入,可以预见其很短时间将成为风口浪尖的行业,但猫哥更希望其能够“先管再用”,让概念转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共享汽车是块大蛋糕,但如果不给刀叉的话,我们只能用手抓着吃了。



微博:@一猫汽车网 微信:emaonews

投稿、合作

请联系工作邮箱:chexun@emao.com


拓展阅读:


上汽靠“互联网”概念大卖?背后的真相竟然是…

大众新CC领衔 日内瓦车展必须看这几款车

别克怎么办? PSA以22亿欧元收购欧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