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为何如雷贯耳?
作者 | 吴昕
来源 | 大佬说(dalaosay)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曹德旺是声名远扬的“玻璃大王”,大街上每三辆车,就有两辆用着福耀出厂的玻璃。
同时,他也是声名远扬的“中国首善”,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连续39年做慈善,个人累计捐款超过160亿。
他不仅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商业世界,也意图改变慈善的规则。
曹德旺少时家贫,生活艰辛,经常吃不饱饭。20多岁时,一个月的口粮,管饱吃只够吃上5天。
那时候,为了抵抗腹中的饥饿,把花生壳磨成粉,做成馒头吃,咽不下去,就兑着水,往下生咽。好不容易吃进肚子里,结果不消化,疼得边吐边满地打滚。
在一篇新京报的采访中,曹德旺被问及做慈善的初心,他回答“我的初心就是吃饱饭。”
这个回答让记者略感吃惊。曹德旺早已不在求温饱的阶段,中国也已走过那段苦难的岁月,因此追问为什么依然担忧这个问题。
曹德旺的回答是,人不能忘记经历过的苦难,如果在走得顺当的时候,忘记自己姓甚名谁,恐怕还要再经历一次苦难。
这样的担忧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多次下乡调查过程中,曹德旺发现,沿海的农田被大面积抛荒。当地一位农民给他算了笔账,一亩水稻的收成大约1900元,出门打工,包吃一天挣300元。这位农民反问道“曹总,你说我种不种地?”
在国民普遍吃得饱饭的年代里,曹德旺对未来可能“吃不饱饭”的担忧,实际上超越了一位商人的本分。
这或许可以看作,一名真正的企业家与一名资本家之间的分野。
曹德旺曾经畅想,如果中国每一个行业的领头人,都能把这个行业扛起来,这个国家就是强国了。对于一个强国来说,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但现在的事实是,什么赚钱,资本往往跟着一拥而上。
曹德旺的一些想法,似乎总与资本的逻辑背道而驰。
他曾自比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中的乞丐石破天,这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理想看法的人,时常因为一些天真的念头,做出傻事,却最终修炼成为绝世高手。
在曹德旺创业的几十年间,也是金融、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候,但这些风口,他一个也没有碰,只是一门心思的造玻璃“我死心塌地地做好自己的本业。”于是,他成为了商业江湖的绝世高手。
最近一段时间,与曹德旺有关的新闻,大多与福耀科技大学有关。
去年5月,曹德旺宣布出资100亿,为家乡福州捐建“福耀科技大学”。
6个多月后,由曹德旺创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和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福耀科技大学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建立一所“民办公助”的非营利性新型应用研究型高水平大学,选址定在曹德旺的老家,福建福州。
不同于西方“富豪借基金会控制学校”的现象,曹德旺及其一致行动人对河仁慈善基金会没有任何控制权,也不是基金会的受益人。这让福耀科技大学“非盈利”的招牌有了可信度。
曹德旺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的想法,来自于现实中碰到的中国制造业高级管理人才断档问题,目前高校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以及德国教育模式的启发。
建设这样一所大学,压力自然不小,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
除了最开始提出的100亿投资,这个月,为了筹建福耀科技大学,曹德旺创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大手笔减持了福耀玻璃的股权,套现9亿元。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如果成了,福耀科技大学将向社会输送一批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类人才,解决国家制造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76岁的曹德旺,是国内高校教育的探索者,不论未来办学成功与否,这都是一场独特的变革。
胸怀坦荡,所以心安理得
曹德旺向来以敢说敢做,行走商界。
在新京报的一次采访中,曹德旺说:“我非常自豪地讲,我今年70岁,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会指着我的鼻子骂:‘曹德旺,你少我一分钱’。”
2009年的时候,因为污染问题,曹德旺主动关闭已经投入8000万的双辽砂矿厂,这一选择在商界广为流传。
关厂的举动意味着,未来福耀玻璃的砂矿都需要去辽宁本溪购买,每吨运费将多出100元,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当初建砂矿厂的时候,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年轻人李蒙,给曹德旺推荐了德国先进的洗矿技术,这项使用氢氟酸的洗矿技术,可有效清除砂矿中的铁和铝,至于氢氟酸有剧毒的问题,则可以使用建沉淀池的办法。当时,这种办法在欧洲已经十分流行,环保验收上没有问题。
厂子运转起来以后,通过在选矿厂和双辽市污水厂中间铺设无缝钢管,废水排放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但沉淀池每天产生的100吨左右沉渣却无可避免。政府的建议是买一个采石坑用于堆填,但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反对。
曹德旺思考了两天,决定关厂。
(曹德旺新书《心若菩提》首发仪式)
除了村民担忧的外泄问题,废渣积少成多,其中的氟并不会随时间淡化,终将变成未来贻害子孙的一个根源。
当时,从经办人到下属,都觉得曹德旺的做法,很不理智。
但曹德旺对当时的经办人说“你就是一时赚到了效益,从长远讲,你始终是感到不安的。试问还有什么可以比心安理得更有价值?”
这个关厂的故事,中间还有一段不能不提及的插曲。
厂子是非关不可的,但考虑到本地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当地政府说服曹德旺推迟一年关厂,并承诺如果厂子亏损,政府可以补贴。
一年之约到期,厂子并没有亏损,曹德旺又把钱全数还了回去。
这个举动,让当地的书记倍感震惊,他说自己为官多年,拿到财政补贴又归还的,曹德旺是第一人。
上面两个故事,都是“本不必如何如何”的反例。
你会发现,在曹德旺这里,鲜少看见商人的唯利是图,反而看见一个人面对诱惑时的坦荡。
何加盐先前写过一篇文章《看不透的曹德旺》,他用“复杂”来形容那些聚合在曹德旺身上,但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地方,并下了一个结论“贴在他身上的任何一个标签,都是错的。”
这一评价背后,有许多实际的例子。
比如曹德旺信佛,却打破清规戒律,吃肉喝酒,建豪宅,闹出轨;比如他对求签算卦深信不疑,但也同时信奉科技与知识的力量;再比如他在资本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又不愧“中国首善”之名……
类似的例子,在曹德旺身上,还有许多,说他“矛盾”的确贴切。
那么有没有人想过,这种“矛盾”的特质背后是否有其共性?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我想,这背后是有共性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坦荡”。
花自己挣的钱建7000万的别墅,是一种坦荡;在节目中坦陈,面对母亲牵线的结发妻子和红颜知己时的矛盾心境,是一种坦荡;不向权力献媚,有话直说,更是一种坦荡。
这种坦荡,体现在他对自己矛盾之处和人性弱点的毫不讳言。
也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曹德旺是一个“有佛报,无佛缘”的人。
不起恶念,不重恶因,胸怀坦荡,做到心安理得,这样的人,无论放在历史的哪个时代看,都不多见。
脚踏实地,向务虚开炮
曹德旺办企业的实力、在业界的话语权、为人的坦荡和他对权力表现谨慎的态度,让他很少有求于人,自然也不怕他人刁难。
也因此,他时常敢于发表一些常人不敢发的议论。他的犀利言论,经常引起热议,但即使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曹德旺也没有改变他直言不讳的个性。
回首2021,许多人都有一个感悟,没有什么所谓的大而不倒。
煽动教育焦虑的教培行业,一夜西风凋碧树,千枝万叶尽数归于尘土;爆发式增长的地产行业,告别黄金时代,再也玩不转高杠杆的资本游戏;一向高调的互联网行业,创始人一个接一个的隐退幕后,夹紧尾巴度过寒冬。
2021年,同时也是浮躁、务虚的一年,整个风气都漂浮在半空中。从网红经济的爆发,到大厂集体下场造车,再到区块链、元宇宙、虚拟币……
这之中有多少是务实,多少是沉迷赚快钱、盲目多元化、靠概念骗钱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心知肚明是一回事,是否愿意为这些时代发展中的偏向,尽一份矫正之力,又是另外一回事。
去年12月12日的第九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上,曹德旺谈到恒大债务危机时说:许家印总共39亿的自身资本,贷款可以做到2万亿,这就是中国式的金融。
这番直白的揶揄,既坦荡,也点出恒大等房地产商面临债务危机的主要根源。
从李嘉诚看空中国撤资离开时,曹德旺嘲笑他怪不得做不了世界首富,到潘石屹夫妇亦步亦趋,饭饱后砸锅,被曹德旺鄙夷“看不上”,他对于地产商们这种低买高卖、造泡沫、搞垄断的行为,一直十分反感。
这些年不追风口、不坑蒙拐骗、不偷税漏税、不欠任何人一分钱,福耀玻璃,依旧稳坐行业龙头的位置。
曹德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认为 ,企业家的责任有三条: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做到这三条,才能无愧于企业家的称号。”
顺应时代、脚踏实地、心若菩提,曹德旺的一生,担得起企业家的称号。
铁粉推荐
点击关注,跟主编交个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