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国 创新 诚信 担当”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国院总经理马海访谈录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2-1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近日,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党委工作部采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海。




■ 1963年生。

■ 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多次荣获国家级、部级设计奖项。

■ 2000年起从事建筑工程经营运营管理,在建筑设计企业的经营组织和管理创新领域经验丰富。

■ 2015年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2018年至今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

大家都知道,中国院是一个有着深厚积淀的大院,您认为中国院最独特的特点是什么?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马海:中国院有着近70年的发展历史。我在中国院已经工作了35年。作为一名老员工,我个人最深以为荣的是,中国院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在全国各地发挥了城市设计师的重要作用,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建筑作品。中国院的品牌以及把握时代特色的设计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创造这些业绩的设计师、工程师,正是中国院最宝贵的财富。

北京市政府办公楼

Q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面临新的变化,中国院有哪些坚守、哪些创新? 


马海:中国院有历史、有规模、有影响力,目前有全资企业3家,参股企业8家,根据区域设置分公司15家。院内直管生产经营团队40余个,全院职工接近3000人。要保持这样一家优质企业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我们班子成员从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角度不断传承跃升,中国院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科研管理体系、人才发展和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是支撑我们这么多年行稳致远、改革发展的基石。我们坚守的,是设计行业的使命担当,这是我们对“立院之本”的尊崇;我们创新的,是始终围绕市场导向和人的发展而推行的改革创新,也就是坚持市场导向,以提升企业效益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企业而努力。

▲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Q

凝聚团队力量、开发团队潜力,以合力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难能可贵。正如您刚才提到的,中国院机构比较健全,从业务条线上说,专业院、工作室、分院以及总监部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有效统筹资源,使各方资源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呢? 


马海:这个是中国院的特色。中国院的专业化传承和改革是目前行业中较为全面的。专业院整合了专业资源,便于根据项目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与技术提升;名人工作室,是中国院在行业中第一个提出的,名人工作室和专业院共同发挥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引领的作用;总监部的尝试在行业中开了先河,它直接承揽业务,收集市场信息,担当着中国院60%~70%的经营份额;分公司是中国院近年来发展探索的又一方面,既是地方业务窗口和经营平台,未来也是生产基地。所有部门通过项目管理体系有机结合,以项目为核心,优化整合全院的专业资源,使项目达到最佳人力配置,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目前,每年在这些平台上运行的项目数量达到4000~5000个。专业院在大项目上实现全院资源统筹,综合院在中小项目及特色项目上更具灵活快捷优势。在充分适应市场不同需求、开拓市场空间方面,中国院可以在短时间匹配内部最全、最优的团队组合。

▲  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

Q

我们看到,中国院在紧跟国家战略,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方面,做得非常精彩。在参与“两新一重”建设和重点区域项目中,是否也考虑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整合资源,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马海:中国院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中国院在布局未来发展的业务时,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建立业务发展的生态链。这方面中国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BIM技术,与清华紫光合作成立了中设数字公司,探索未来发展中BIM技术的作用;与数字之光智慧科技集团合作设立了中设光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光科技与5G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创新融合,提供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上海迅铸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铸居·装配式内装系统;以组建专业团队方式,从中国院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数据中心设计研究所,在大型金融数据中心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知名度。

江门人才岛

Q

从这些创新举措,我们再次体会到中国院敏锐的市场触觉。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尤其今年很多企业受困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们可喜地发现,中国院呈现出逆势上扬。2020年上半年工程设计合同签署额和工程总承包类合同签署额到账收入实现大幅增长,这一可喜成果是怎么达成的?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国院还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保持企业的增长势头? 


马海:在众多设计企业中,中国院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强,一些重要项目倾向于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院,因此中国院的发展是有韧性的。为扩大业务领域,中国院在总承包业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虽然这属于中国院刚起步的业务,但其质量高,单个合同额大,总体来说,我们预计能够完成任务目标。目前疫情防控已呈常态化,作为技术服务型企业,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生产压力持续加大,因为疫情,我们的工作效率、现场服务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二是收费压力持续加大,因工程进度急缓不尽相同,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三是大项目风险增加,今年我们承接的大项目数量较多,项目周期长,人力物力投入大,需要经营部门时刻紧盯。

有困难就有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品牌优势、大兵团作战优势,一是继续紧盯国家战略项目及重点项目,认真研究政策,将技术与政策结合,高质量地确保国家战略的落地;二是加强科研及技术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强化信息工作,确保远程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加强科技转化,强化核心技术能力;三是继续加大分支机构的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增加经营触角,形成京外生产基地,破解人才困局。


▲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Q

您刚才的介绍,令人振奋。中国院的历史积淀及技术、人才、管理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综合形成了有力的“组合拳”,但打好“组合拳”、厚积薄发,还有赖于基础的管理创新。从管理条线上来说,您认为中国院最值得称道的企业管理亮点是什么? 


马海:这些年,中国院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好的传统,好的做法。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项:

一是重集体决策,重上下贯通。领导班子在分工范围内做好分管的工作,重要事情上会讨论、集体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全部前置党委会审议。办公会的决议,都有督办流程;重要的决策,特别是涉及全员的,都会在生产协调会上做宣贯沟通;同时,在生产协调会上,我们也能及时收到来自生产部门的各种情况反馈,真正地做到信息的贯通和上传下达。在总经理办公会与生产协调会的会期中间,还有企业经营工作委员会会议,研究生产经营中各部门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中国院行政管理”三会制”,做到了决策及时贯通,意见与问题及时沟通研究,保证了公司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保证了日常经营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解决。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效果。中国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是需要制度保障的。每项制度都要经过研究讨论、征询相关部门意见、法律审核、办公会或党委会审议通过。我们不仅重视制度制定,更重视制度落实的实效,比如《技术经济管理办法》,这是我们项目管理体系的灵魂,影响着中国院各项工作。我们每年都要结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修订或补充子制度,让制度保持最佳的指导效果。前一段时间,我们还完成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未来还要探索《EPC项目牵头管理办法》《全过程咨询项目管理办法》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我们迅速研究制定《院公司疫情防控期间促进经营生产工作系列鼓励办法》,对中国院疫情期间的经营生产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是尊重人才。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中国院对人才的尊重是涵盖各个层次的。首先,是给员工创造学习平台,有针对新员工的院史讲座、拓展训练、工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针对在职员工的线上线下的各类专业培训讲座;还有与国外机构的交流合作,如短期进修,多种途径为员工打造了学习的平台。其次是给员工创造提高的机会,包括参与项目实践、推荐参加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学协会的业务评优、评选,以及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挂职锻炼等;三是给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员工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在院内部门间进行岗位或部门调整;只要有能力、有想法,还可以组建专业团队,成立工作室。甚至对于已经离职的员工,我们也是给予关注,欢迎优秀人才回流。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效果图

Q

这些的确是中国院企业管理的闪光点,也可以说是中国院的“管理宝典”。您提到,中国院非常关注人才成长,请问,中国院这些年来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未来还将有什么提升举措? 


马海:面对行业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是关注点所在。中国院在人才的管理建设方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计划——“人才关注计划”,简称PAT计划。从6个方面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采取不同的选用育留措施。具体包括:

一是关注学生:“特招生计划”延长了招聘的触手,提升了应届毕业生的稳定性。因为应届毕业生一直是传统设计院人才来源和积累的主力。

二是关注学习:打造了自有的学习品牌“筑知”,将线下培训转化为线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本部的知识管理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输出,尤其是面临人才全国化布局的趋势,有助于实现总部对分子公司建设的能力支撑。

三是关注培训:配合线上学习,做好精品线下培训,将需要线下沟通协作、互相了解的内容打造精品线下培训课程。代表性的培训如“青年干部培训班”,每期培训班20人左右,为期9天,系统学习技术干部专项的相关内容,目前已经培训了4期,共90人,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为中国院的年青干部储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另外,在关注体验和关注发展方面:主要是从如何留住人才的角度出发,让人才取得阶段性的“获得感”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措施,提升人才在组织内部的体验。比如领军人物、领军人才、团队奖的制度化设计,体系化的人才推优等。


厦门新机场

Q

我们知道,中国院是人才聚集性企业。抓住人才,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中国院也是科技型企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中国院如何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 


马海:最初,我们对此也很焦虑,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可喜的是,今年,中国院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在中国院发展历史上创造了奇迹。中国院的科技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部委省市重点研发项目、企业委托科技项目、集团科技创新项目、公司科技创新项目的五级研发体系,科技投入每年保持稳定增长。

二是持续注重打造创新平台,目前共有包括“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等9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这些都是核心科技研发力量。

三是制定了《中国院(2018-2020)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15项重点研发领域,包括BIM技术、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行业热点和前沿技术,也是中国院在现阶段的重点研发方向。

中国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从2016年起,在科研项目立项中设置了“成果转化类”项目的专项,探索多样性的转化方式。这实际上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科研工作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实现科研转换为最大生产力才是最终目标。


▲ 2019年7月,阿塞拜疆巴库,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Q

您的介绍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院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蓬勃的内生动力——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鲜活地推动了中国院的生产要素,迈上更高更新的台阶。最后,作为中国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您对“企业家精神”如何理解?对中国院的未来有哪些展望和期许?


马海: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把企业当“家”经营的责任和担当。首先,作为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精神要体现为“爱国”,我们的“企业” “家业”是国家的,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们是替国家、替全民守护我们的家底;其次,企业家精神要体现为“担当”,既然企业领导干部受组织委托、群众信任,担负了领头羊的角色,就应该以创新作为把这摊事业撑起来、传下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家精神要体现为“创新”,形势、环境、市场中的各种要素瞬息万变,我们要始终坚持创新思变,在顺境中要思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逆境中也要思变,腾挪转移、创新创造。中国院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在集团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中国院全体干部职工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想代表院公司领导班子,发自肺腑地对所有在职的、以及退休的同志们说一声:感谢!真心希望中国院未来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建筑设计企业的行列!作为在中国院工作了35年的老职工,我深深地爱着中国院,也会将毕生职业生涯全部奉献给中国院!

有着近70年历史的中国院,在新时代,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国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泰康仙鹤湖湿地园鹤鸣居获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奖优胜奖
2020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村镇建设分会论坛
景泉:让城市纳入建筑,让建筑连接城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