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归物本——中国院大器工作室的设计研究探索之路


专业刊物《当代建筑(简称“CA”)日前以“当代中国建筑探索与实践专辑 :工作室专辑“ 为主题,介绍了多个大型国有设计机构中的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接受采访,对工作室在“形归物本”这一设计价值观指导下开展的设计工作,以及生产、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概述。


CA:“大院”是中国建筑市场主流代表,承担着国家的大量战略项目,“大院”建筑师的视野、担当、机遇及挑战都不一般,请谈谈您的看法。

曹晓昕:我认为大设计院更为综合。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可能更为关注一些明星建筑师的事务所,关注一些有创作锐度的小型设计机构,而建筑设计“大院”在整个社会机制中,承担的更多是一些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是国家战略性项目的支撑。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2006年建成

大型设计院,尤其是传统且有一定历史积淀的设计机构,都有很好的技术积累,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在市场的拓展上多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丧失了与设计师相关联的“人”的品牌。在市场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时代,建筑师的差异化对设计的特定理解会成为一种有温度的力量,感染市场,也感染社会。将建筑师个人品牌与大型设计机构技术平台叠加发展,是未来建筑设计市场的趋势。

包头市少年宫图书馆,2012年建成

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做品牌工作室确实有压力,因为我们院的一大批老一辈建筑师和年轻建筑师都非常优秀。用心做好每一个项目是我们最朴实的追求。它是建筑学的理想化追求,也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内蒙古呼市昭君博物院,2019年建成

CA:我们关注到大器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建筑材料工艺与构造技术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请您谈一下坚持的设计文化观是什么?

曹晓昕:在大设计院带团队,一定会遇到产值与创作质量的矛盾,有时也没办法,这要看你和你的团队更看重什么了。虽然建筑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收入不一定能对应,但其实大多数建筑师对于作品的质量还是非常执着的,我想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带有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学教育是分不开的。现在想想看,建筑学就应该有所超脱。它存在的意义,一定是建立在为人造房的理想之上的。

皮风衣,2017年设计

茶具福禄杯壶套装,2014年设计


近五六年,大器设计团队把目光回归到对材料的认知及相关技术研发与积累上,其实还是源于对之前工作的困惑与思考。换句话说,我们对工作的核心——产生创新形式的逻辑,感到非常焦虑,我们不知道凭什么要这样做设计,我甚至不能告诉我的学生(指导研究生也是我的日常工作)和同事为什么形式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导师和设计团队的领导,这是很可怕的。因为种种机缘我介入了一些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上,这对我的启发很大。为什么建筑师不能像他们一样工作?扪心自问,我们对建筑师习以为常的混凝土、木材、金属和玻璃又了解多少?建筑是造房子的艺术,从材料学习中获取形式的启发,我觉得我们的路子是对的,因为这回到了空间的基本问题。
 中国建筑学会·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展览

大器工作室策展

形归物本”是我最近一直倡导的设计观。它的意思是说:形式的产生与创新应来自搭建材料的材性、工艺及相关组织的系统性。我们知道,回归材料的基础性研究是个笨办法,需要很多时间的积累,也许这也是工作室名称的另一层含义——“大器”往往和晚成相关联,但我们不怕慢,不怕晚,正确最重要。

中国建筑学会 首届北京建筑设计博览会

大器工作室策展


CA:相对个人事务所而言,“大院”工作室在社会上被宣传和报道的声音并不够响亮,似乎“大院”的建筑师更多是与脚踏实地的施工图与技术问题相关,而创作型建筑师相对少见,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曹晓昕:需要说明的是,上帝不会给任何人准备免费的午餐,我觉得“大院”的建筑师工作室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当下很多实验型建筑师和明星化建筑师比,应当说是各有优势。我也不觉得大部分的明星建筑师事务所所做的事情是天马行空的,反倒觉得“大院”出品的很多“行活儿”会慢慢架空建筑学——放弃思考,程式化的快速输出使建筑设计变得庸俗化。很多明星建筑师事务所出于对市场拓展需求进行包装和宣传,目前看还不能说过分,尤其是和室内装饰行业比起来,建筑圈的建筑师大都比较低调。如果说“大院”建筑师的宣传和发声还不够响亮,我觉得多半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吧,或者说自己作品的创作分量还不够。想想看,在一个网络时代,在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好作品和好建筑师被埋没的机会有多大?每个人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

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 设计研究模型

CA: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愷院士倡导设计与研究相结合,大器工作室是否也将生产与学术、科研等任务密切结合,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吗?

曹晓昕:大器在产、学、研的结合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这可能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中国院具有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的资格,虽然每年招生总数不多,但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教育教学机构,因此做好研究生的教学是我日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此外,2015~2018年,我连续在东南大学做了四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将工作中的“形归物本”在基础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与贯彻,让学生通过认知混凝土,认知相关的工艺,得到启发,并寻找形式生成的逻辑。


东南大学混凝土实践课

一次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

大器工作室门前小卖部改造,2012年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上,尤其是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也申请了不少专利,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在工作室已成为一种日常。我们经常会把在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实践性问题直接拿到科研中,通过研究与教学找出思路和结论。再把科研成果反过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项目中。

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具有纸张褶皱效果的GRC挂板,弱化GRC坚硬冰冷的感觉,体现一种灵活、柔软、随机的视觉感受。同时通过研发混凝土板间无缝处理构造,弱化板缝,使立面更加均质化。

在张掖市城北庚名村开展的“混土”试验,使用水泥及骨料改良传统材料配比与建造工艺,提高传统民居夯土墙体防水与耐侵蚀能力,也为乡土建筑与乡村改造提供可行的技术路线方法。
我们完成的改造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特别多,2020年底获得了WAF · CHINA的年度建成建筑大奖的“寻梦牡丹亭”就属于旧城更新项目,这类项目需要更多的基础性研究。同时,我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的中央设计研究院还担任老旧社区改造研究室的主任,并承担相关课题。这都预示着未来大器设计将会把更多的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科研上,尤其是“形归物本”的研究上。

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

建筑景观舞美一体化设计

上海亚兰德新能源材料研发基地胶合竹材料的立面构架


关于“大器”



“大器”两个字代表着以独特的物性观和器物视角,工作室以全尺度链的工作方式,致力于对当下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各类设计问题的研究,为业主提供解决方案和完整的设计服务。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出《易经 · 系辞》)。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即文字、文理、真是道之载体。“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道出了物性设计观的内涵——设计即造物,强调跨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探究材料伦理,挖掘材料潜能,在创作中窥探与把握材料的形式生成逻辑。这种物性设计观凝结了大器设计对全尺度链设计的思考与沉淀。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中国院作品 | 临汾市图书馆档案馆中国院给排水专业2020年度荣获3项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来看看我们这群闪耀的女建筑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