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院多维度参与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城市建筑双年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4-08-30


主题为 “未来·家园” 的2021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于2021年9月23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开幕。北京市副市长、市委城市副中心工委书记、城市副中心管委会主任隋振江宣布双年展开幕。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委员陶志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赵磊等相关领导、专家、设计师260余人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文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总建筑师李兴钢汪恒,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景泉,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恒等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受邀参展单位,参加了其中的“未来·家园”主题展绿色低碳专题展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展等板块的展示。李兴钢、柴培根、曹晓昕等专家还将在随后的一系列学术论坛和专题沙龙中发表演讲。

▲ 开幕式现场

崔愷院士作为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代表在会上致辞。他表示,国际上有很多著名的双年展,说明城市越来越重视设计,所以展览是推动设计的一种平台。双年展不仅仅是为北京,实际上应该是面向中国。新的城市建筑、新的倾向、新的理念,都需要通过展览向公众进行宣传,同时也让业界同仁更多地聚集在这种新的未来家园的创造中。

▲ 崔愷院士致辞

启动仪式后,与会嘉宾步入展厅,共同参观了展览,聆听讲解,共同讨论,给予本次双年展的呈现形式与成果质量以很高的评价。

▲ 隋振江副市长参观主题展



“未来·家园”主题展览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共设有9个展位。中国院负责其中的中国院项目展位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公共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展位的展出。展览内容由崔愷院士策划、设计,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落实完成。


其中,中国院展位从“国家工程中的科技创新”出发,集中展现了中国院在冬奥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点设计作品,以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等大型生态修复及园艺博览项目,突出展示各个作品在绿色低碳理念、技术创新手段、生态修复策略、城市更新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为行业提供本土、人性、低碳、智慧的示范案例。


中国院参展作品视频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三大公共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的公共服务组团。项目从规划上打破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的建设模式,采用分层控规、分层供地的形式,整合包含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轨道交通在内的建设单体和包含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海绵设施、能源供应、智慧管理在内的专项规划,将运河故道和小圣庙遗址的文化遗迹纳入景观体系,整体统筹、同期实施、协调运营,探索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及标准。





作为此次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员,崔愷院士在接收“未来·家园”主题访谈中,通过对7个问题的回答,阐释了他对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主题的理解。


01 您设想的“未来·家园”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图景?

我所设想的未来家园应该是充满绿色的,建筑是端庄大气而不是非常夸张,生活是轻松愉快而不是非常匆忙,通过网络的联系和多媒体的使用,人们的生活可以慢下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交流能够更加愉快。

实际上,所有这些想象都近似于一副乡村场景。今天的我们虽身居城市,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好,成为人们愉快生活的未来家园。


02 设计如何融入科技、面向未来?

设计是需要科技支撑的,设计的发展跟科技的进步是相伴而行的。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尤其是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这样庞大的议题。但同时,人们生活中的很多细微变化,也都来自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希望城市和建筑设计都能与先进的科技相融合,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


03 绿色低碳是技术策略的要求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绿色低碳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目标、人类的共识。绿色低碳战略的实施依赖于科技进步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但要说真正的实现,或者说真正让所有人都理解都接受,就还是要依赖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奢侈型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可能就形如装饰。而一旦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真正回归到节俭,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朴素的美学,即便不完全依赖科技,绿色低碳依然能够落地,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生态友好。


04 全球疫情常态化将对城市和建筑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已经在疫情当中生活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疫情对我们的生活、交往、出行产生的影响都很大,现在看来短时间内还很难说什么时候能够结束。作为设计师,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在疫情的常态化伴随下,让人们依然能够很好地生活。这依赖于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营造以及建筑设计当中,考虑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对性的措施。

如今,我们的城市中有大量的为防控疫情而设置的临时设施,使原本方便的出行环境充满了 “障碍”。我也在思考,如果把看上去是阻碍的东西,努力变成设计的一部分,是否依然可以使我们的街区、建筑、高速公路、社区拥有一个非常友好而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及出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变得更加愉快。


05 城市更新将如何提高城市的包容性?

城市更新是需要有包容性的。以往的城市更新片面地强调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希望我们的城市回归到某一个历史场景,这些其实都是非常狭隘的保护方式和思路。城市本身是丰富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城市沉淀出许多很有价值的、带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有形或无形的物质,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都应当被我们认真保护和留存。

当然,我们的城市和建筑需要不断改善、不断提升、不断更新的,只是“更新”与“保护”这两件事不应该矛盾对立起来,不应该因为要新,所以抹除了旧,不能因为要更好,而让过往的东西都消失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老百姓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城市就是在这种混杂和包容当中,呈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06 建筑的审美标准是公众的还是专家的?

对于建筑的审美应该说人们各有各的认识。专家因为学了这一行或者说有这方面的专业修养,而似乎更有话语权。但实际上,随着社会媒体和交流渠道的公众化发展,老百姓的意见表达也更加自由开放;随着社会审美的提升,老百姓的真知灼见也成为建筑审评价美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参考系。

我认为,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的充分交流,首先能使得社会大众的审美水平更专业化,其次能使专家那些形而上的美学意识更加接地气,认识到美是来自生活的。而最终,所有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都发表对一件事物、一幢建筑,或美或丑的评判。


07 您对今后的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有怎样的期待?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始了,我想要办成一个享誉世界的双年展:第一,要有高水平;第二,要办得长久。所以我希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越办越好,坚持下去。谢谢!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变形记,从汽配城到龙湖集团总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22校园招聘宣讲会

中国院专家受邀为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作专题讲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