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曹晓昕:从“回天计划”项目谈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思路
今年是北京市“回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收官与 “回天行动计划2.0”即《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五年计划开启之年。“回天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加强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提质量。
北京昌平“回天地区”位置示意图
在“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期间,为补齐区域公共服务配套短板,“回天地区”兴建和改建了多个文化艺术、教育、医疗以及商业配套等服务项目。其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其中两个重要的文化项目——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其中前者已于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后者目前正在建设当中,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
近期,这两个“回天项目”的设计负责人,中国院副总建筑师、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晓昕,应邀参加了专题节目《见筑》的录制。该节目聚焦民生需求、关注城市发展,通过实地走访与人物采访等方式,生动地呈现了设计背后的故事。
曹晓昕在专题节目《见筑》中谈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简介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访谈 曹晓昕
曹晓昕
项目负责人
中国院副总建筑师
中国院·大器设计主持建筑师
Q 您主持设计了“回天计划”中两个重要公共建筑,您怎么理解“回天行动计划”呢?
A 两个项目,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是老旧废弃商场改造,回龙观文化体育中心是在原有公园内新建的项目,两个项目都是对社区公共服务配套的补充。在新时代和十四五期间,政府不断加强对民生需求的关注,大众在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回天计划”不仅关注服务配套设施在量上的增补,更注重设施的运营使用在品质和感受上的提升,这也是我们进行项目设计的宗旨。
Q 建筑改造项目的特点和挑战性在哪里?
A 作为老旧废弃商场改造项目,我们接手时发现老楼无论是结构荷载、设备配置还是整体的空间框架上,都与文化艺术中心并不符合。然而我们与政府的决策是一致的,认为没有必要炸掉新建,而是尽一切可能在原来的空间架构上重新置换功能。建筑需要消耗很多社会资源,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过去时代的特点,当下整个社会已经向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化,城市更新和城市织补开始成为城市建设新的方向。
我认为,建筑改造分 “改” 和 “造” 两个层面。“改”是基于现有条件和设施的在地性,因循原有的空间骨架和设施脉络,对现状的完善和利用 ;“造” 是设计者不断探索如何用设计去回应大众对未来生活理想的追求。“改”和“造”是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改造是在二者的博弈中,在原有建筑拆改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是一种创作力的提升,因而更具有挑战性。
Q 建筑改造项目在设计流程上的特点是什么?
A 接手这个废弃商场时其内部已建到80%了,因此我们设定的改造原则是“更大限度的利旧”——更好的利用原有的空间、结构、设备,以实现资源的节约。
设计之初,原始资料的缺失以及原始图纸不符等问题令我们整个设计团队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在设计中不断摸索,重新调研采集绘制整理,结合现状边做边优化修改。好的建筑改造需要实现精准设计,这对传统的设计流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整个城市的建设不断向存量市场发展,大量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项目将成为主流,建筑师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流程,才能在有限的造价下完成高品质的精准设计。
Q 中心内部使用了非常多的木质,看上去简洁明快,其设计意图是什么?
A 对于建筑材料的思考与研究一直贯穿中国院·大器设计工作室的每一个项目。木制的地板墙面以及软装能让空间尺度显得小而温暖,希望藉此唤起居民产生家的感受,尤其针对天通苑这样的高密度社区,这种亲切让使用者感受到这是属于他家的另一个公共客厅。
Q 您认为建筑有生命吗?
A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其整体空间和功能如果能很好的承载城市和居民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建筑就是有生命力的。人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点的会为建筑注入新的基因,建筑能够承载这种发展的需求,就是美好生命力的所在,这也是我们项目团队特别自豪的地方。
Q 天通苑文化中心的改造设计思路是什么?
A 项目位于天通苑大型居住社区的腹地,针对已发展十余年的成熟社区,我们在前期更关注结合业主和运营策划团队对社区整体需求的分析和梳理。设计团队在功能组织和空间系统架构上打破了机械的功能模块组织模式,采用从“场景营造”出发的设计思路,建构起能够融合读书、休闲、聚会、排练、展览等功能的复合化多义空间系统,即文化中心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和使用者的需求,空间系统能够支持和激发多种使用的可能。
我们认为社区级的文化中心不应追求高大上,而应更具有包容性,能很好的承载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其空间氛围不应是高大抽象的,而是平实、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比如三层的“云中艺社”阶梯形开放空间以书架墙为背景,以环廊围绕,两侧连接咖啡简餐服务单元与小型聚会厅,其空间形态使之可以承载排练、聚会、读书、交友、展览和非正式的戏剧等功能。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空间系统很好地支撑了功能混合的业态,激发了空间戏剧性的产生。
项目今年被评为网红打卡地,我认为大概不仅仅因为项目补足了社区的功能短板,更因为包容的空间系统为使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满足甚至激发了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因此它很快吸引了大量人流,产生一种融合的时尚性。
(左:改造前)三层云中艺设改造前后对比(右:改造后)
三层的“云中艺社”平面图
文化中心三层的“云中艺社”阶梯形开放多义空间
三层的“云中艺社”轴测图
访谈 余浩
余浩
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
中国院建筑三院研究室主任
Q 作为建筑专业负责人,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A 项目设计出图时间是2019年11月,但对于改造项目来说,我们深感出完图现场的设计才刚刚开始。在整个改造施工的过程中,随着拆除不断暴露出结构和设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和策略以应对。尤其遇到没有施工面无法施工时,一项改造作业往往需要拆除大量相关设施然而后复位,这些都需要精细化与陪伴式的设计。
项目在技术设计方面的难度有很多,多层建筑变高层建筑涉及的消防与抗震等关键规范的变化。建筑性质的变化使原有的结构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商场变图书馆,结构荷载取值的不同带来大量结构加固,从底板粘钢,顶板加厚,柱包钢到剪力墙加厚,脑洞大开的各种加固措施都被利用起来。
(左:改造前)首层书店改造前后对比(右:改造后)
建筑首层平面
建筑首层轴测图
天通苑文化中心首层书店
在大剧场观众席下方的三角形区域里,由于缺乏施工作业的空间,我们甚至需要先凿掉部分楼板,从三层顶对观众席下方进行加固,再对三层顶板进行封堵。在整个施工作业工期中,结构加固几乎占了整个工期的一半时间,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而机电设备的改造也困难重重,从多层到高层,消防水箱的储水量就增加了一倍不止,建成地下室的内防水也一直是个业界小难题,原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的缺陷,要求我们解决怎么堵水、疏水,如何保持电气机房和电气原件的干燥等具体问题。
四层剧院改造前后对比
建筑四层剧院平面
建筑四层剧院轴测图
天通苑文化中心剧院
天通苑文化中心剧院前厅
天通苑文化中心云中艺社
天通苑文化中心国学培训教室
天通苑文化中心正立面
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设计的合作方,由曹殿龙先生带领团队结合项目整体的运营策划,综合运营过程的反馈意见对空间功能和设计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各设计方与业主协同一道,使项目最终达成以运营内容服务为主体的一体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