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走到冬,这条街写满了昨天与今天的故事,建设过程几多蹉跎。希望这里保有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同时焕发出历史文化与新生活的魅力。 ——史丽秀北京卫视近日播出了《我是规划师》节目第二季之《古道足音》,详细介绍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院团队牵头,历时一年打造的北京模式口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景观环境整治实践。模式口城市更新(一期)已于2021年10月完工,“十一”期间举办开街仪式并向广大市民开放,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模式口景观环境整治实践以“景观“更新为”良药“,为北京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模式”。
印象模式口
模式口位于北京市中心城西部,毗邻首钢工业遗址区,是北京市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重要节点,东西向的模式口大街作为京西驼铃古道,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有藏于其中的文化瑰宝。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龙泉寺、龙王庙等,其中法海寺的明代壁画更是驰名中外,是明代壁画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设计团队面对模式口区域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众多、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生活设施欠缺且原住民占比大等现状,以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为起点,深入调研居民生活需求,以环境景观整治为抓手,平衡文化传承、居民生活以及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定可持续的总体发展规划及环境提升方案,包括景观系统规划与重要区域设计、艺术系统规划、夜景系统规划、街区有机更新手册编制等。
文化传承
模式口地区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模式口地区的价值载体,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是规划编制的基础,也是彰显历史价值、传承地区文化的重要保障。设计遵循上位保护规划,深入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并开展大量现场调研工作,尤其是对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等文物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与解读,提出保护与环境提升并举的设计策略,同时对模式口整体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及梳理,将驼铃古道、东方美学、生活场景等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规划,以环境景观为载体传承文化精髓。
有机生长
规划倡导有机更新原则,鼓励以环境景观更新提升为载体的“渐进式”提质行动。在统一规划下,根据功能及建设周期的变化进行循序渐进的环境精细化提升。总体统筹规划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商业与生活的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的有机生长。
以生态建设作为各项规划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模式口区域位于京西浅山区地带,具有较好的山林绿色基底。在城市更新中提出“减量增绿”的总策略,充分利用西山生态屏障资源优势和“引绿下山”的空间策略,将“绿色”进行串联,形成良好的生态基底;同时通过街区、院落“绿色微更新”方式营造自然宜居的环境。
02 艺术计划
根据模式口区域的文化内涵及总体定位,提出以“艺术计划”的方式辅助激活城市空间,策划一系列艺术活动活化街区、传承文脉、点缀生活,打造模式口高品质环境景观,使之成为京西高品质旅游、生活的新标杆,打造历史文化体验聚集地与时尚策源地。
设计关注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将百姓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作为设计工作的基础。在整体环境中设置生活驿站,提供人们现代生活的场所支撑,交流休闲、快递收发、文化宣传等生活功能的植入使得百姓更具获得感。
04 夜探计划
将夜景照明作为激活街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媒体的方法再现历史图景及人文信息。”夜探计划“通过“光影“为模式口在夜晚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增强人与景互动的同时,恍然间达到时空穿越的效果。
公众参与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惠民乐居”工程相结合,鼓励提升原住民居住环境品质,将旅游与生活充分结合,形成良性机制。倡导公众参与的“互动式”规划,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式,充分听取原住民对区域发展与环境提升的意见与建议,制定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有机更新手册。
后记
通过对该区域持续的研究及统一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城市更新与环境整治,核心起步区环境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实现城市更新环境的高品质发展;历史街区部分院落得到有机更新,同时通过业态的植入,使街区逐步焕发活力;便民设施得到大幅度完善,使原住民生活更加安全、便利,人民群众具有很强的获得感;艺术化的景观小品使得该区域历史文化得到系统性展示,使历史文化精粹得以鲜明地传播。模式口区域逐渐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城市更新样板、浅山区生态建设示范地。
业主单位 北京石泰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单位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丝睿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院参与多个项目获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