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建设7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70周年记
2022年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70周年。《建筑学报》2022年11期发表了中国院院庆纪念文章《服务国家建设7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70周年记》,循着创作发展的轨迹,回顾了中国院70年来的历程。
70年间,几经组合,始终与国家发展同步共生。中国院认真履行“国家队”职责使命,以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党的事业为己任。中国院的历史,从某种角度看,也成为新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
1952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中央直属设计公司在北京山老胡同(图1)成立。70年的历程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其间几经更名和重组,留下了一段值得铭记、令人难忘的历史,也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脉络。
这一时期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都紧密地围绕着新中国的建设需求展开。其中有中南海怀仁堂改建、北京饭店西楼扩建、国务院迎宾馆等国家级会议接待建筑,也有建工部办公楼、北海军委办公楼、公安部办公楼、中组部办公楼等党政办公场所,更有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等公共建筑,北京育英小学、军委政治学院等教育建筑和北京真武庙住宅、地安门军委宿舍等居住建筑。
▲ 图2 北京展览馆(1954年)
建筑工程部办公楼(图5)是当时政府办公建筑的代表作,龚德顺选用较为节俭的平顶附加挑檐,以大门廊和底层拱形窗套获得庄重典雅的气质。位于颐和园旁的中央党校(图6)由戴念慈主持设计,以园林式布局融入环境,主楼仅以琉璃檐口作为装饰,外观朴素大方。林乐义主持的北京电报大楼(图7)更是化繁为简,仅通过线条分隔的比例关系和塔楼装饰构成获得中国建筑的神韵,其颇具现代性的设计手法对我国同类建筑影响深远。
▲ 图6 中央党校主楼(1962年)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中,与南京工学院合作并由陈登鳌主持设计的北京火车站(图8),和由严星华主持设计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图9),都使用了重檐攒尖屋顶作为传统要素,强化建筑的纪念性,同时也结合大跨度空间的功能需要,对薄壳、折板等新型结构与民族形式的结合作了探索。由戴念慈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馆(图10)于1962年建成,虽未列入十大建筑,但更为充分地实现了民族形式的表达,中部楼阁式重檐屋顶与平顶挑檐、门廊、廊榭形成丰富的屋顶层次,成为我国现代建筑与民族风格成功结合的经典作品。
▲ 图10 中国美术馆(1962年)
同时,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使得工业建筑成为这一时期国家的另一建设重点,许多技术人员转向工业建筑设计,在十余年间完成了数百个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全国156项重点项目中的洛阳三厂——第一拖拉机厂(图11)、矿山机器厂、轴承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规模巨大的厂房和生活区成为此后全国各地厂区规划建设的示范与样板。
▲ 图11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1958年)
作为建工部直属设计单位,服务新中国外交工作是我院这一时期的主要职责之一。我院先后在蒙古、朝鲜、越南、斯里兰卡、几内亚、坦桑尼亚等国完成了多项重要对外援建项目,其中尤以戴念慈主持设计的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图12)最为知名,获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建筑界的高度认可。
▲ 图12 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1973年)
由林乐义带领编制组于1964年出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册,对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数据资料作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成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百科全书”,对提升全国的建筑设计水平起到促进作用。1960年成立的室内设计组,则是全国最早的专业室内设计机构,不仅完成了大批重要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设计范围还扩展到火车车厢、家具、灯具、卫生洁具等门类。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院内众多专家立刻奔赴灾区,冒着余震参与新唐山的规划设计,唐山百货大楼(图13)作为震后重建的主要民生建筑,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用当地生产的陶瓷面砖做成预制墙板的外挂系统,通过错层和屋顶采光获得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颇具创新性。
▲ 图13 唐山百货大楼(1983年)
2 开放与发展
北京图书馆新馆(现国家图书馆,图14)是这一阶段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1976年开始全国范围竞赛比选,由戴念慈、杨廷宝、张镈、吴良镛、黄远强等5位前辈大师合作形成“五老方案”,我院副总建筑师扬芸带领设计团队与西北建筑设计院合作深化,于1987年建成。建筑采用低层阅览室环绕高塔式书库的庭院式布局,辅以柱廊、重檐和孔雀绿色琉璃瓦,既表现出明朗、俊秀的民族风格,又呈现了建筑性格与时代新意。
改革开放后,国际交往的增多带来旅馆建设的增长,北京国际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均为其中领风气之先的作品。北京国际饭店(图15)是第一个全部由我国自行投资、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五星级酒店,所用材料和设备也均为国内制造。建于孔庙旁的曲阜阙里宾舍(图16)则改变以往单纯借鉴宫殿样式的做法,汲取地方传统民居元素,拓宽了对民族风格的认识范围,在学界引发了对继承传统的思考。
▲ 图16 曲阜阙里宾舍(1985年)
在深圳特区成立后,为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我院于1980年与香港森洋公司合资成立“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公司”,随后在深圳蛇口建立分公司,两地经营。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建筑设计机构,华森公司很快在深圳特区完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中的南海酒店(图17)、深圳体育馆(图18)、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华夏艺术中心,都成为记载深圳特区成长的具有历史性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引领了当时建筑创作的潮流。
▲ 图18 深圳体育馆(1985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增长,建筑思想更加开放,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得到空前释放。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图19)、外交部办公楼(图20)等政府办公建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图21)、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等文教建筑,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对称布局和装饰方式,而以简洁有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多样的空间变化为特征,在建筑设计的创新实践上作出了重要探索。
崔愷院士设计的拉萨火车站(图24),作为青藏铁路的标志性建筑,以舒展的形态呼应高原的大地景观,红白配色、鲜明的墙体收分和层层出挑的门楣,延续了当地的文脉,也实现了现代的演进;同为交通建筑的苏州火车站(图25)则注重将庞大的空间体量与城市细腻的小尺度氛围相协调,由菱形符号系统发展出大跨度的空间桁架体系;建于戈壁中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图26)既是大漠中的沙丘,又如壁画中飞天的彩带,成为充满流动感的地景建筑。
▲ 图24 拉萨火车站(2006年)
▲ 图25 苏州火车站(2013年)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中国院秉承前辈传统,迅速投入震后援建设计工作:在北川新县城完成新县城安居工程(图29)、北川文化中心、永昌小学等主要建筑,承担设计的建筑面积占新县城总建设面积一半以上;在玉树州完成的康巴艺术中心(图30)、康巴风情商街等重建工程,以材料、砌筑方式和符号的现代化转译,表现了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建设中,中国院作为联合体牵头单位,完成了延庆赛区的控制性规划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图31)、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冬奥村等标志性新建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李兴钢总建筑师提出的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将延庆赛区打造为一幅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画卷。除了延庆赛区,中国院还在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承担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图32)、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文创商街等项目的设计。
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国院积极投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市政府及委办局办公楼、职工周转住宅等已投入使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心总体设计、副中心博物馆等项目及多个配套项目的建设亦在进行之中。
▲ 图35 昆山锦溪祝家甸砖厂改造(2017年)
作为全国最早投身乡村建设的专业机构之一,中国院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昆山锦溪祝家甸砖厂改造(图35)、西浜村昆曲学社,福州九峰村、前洋村等地的改造设计,以“针灸式”的小规模改造建设带动全村整体的活力提升;在北京门头沟田庄村、贵州黔东南大利村、西宁湟中区黑城村等地长期驻村开展的“陪伴式服务”,有效提升了乡村建设水平。在践行“城市更新”重大部署中,中国院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完成了北京平安大街更新改造(图36)、隆福寺地区城市更新、西安大华纱厂改造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作品。
▲ 图36 北京平安大街更新改造(2021年)
科研创新始终是建筑设计的强大支撑和内在动力,目前中国院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主编城乡建设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余项,参与建立90余项业内一二级学协会社团。科研成果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近期由崔愷院士、任庆英总工程师领衔编著出版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一书,构建了“方法检索+多元评估”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覆盖建筑设计全周期、全过程、全专业,对绿色建筑的广泛应用发展产生了重要助推作用。
▲ 图3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2018年)
中国院同期完成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充分践行了绿色低碳理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图37),作为中国院设计的自用办公建筑,以适度的绿色节能技术、本土绿色理念、合理的办公与服务空间布局、可再生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办公建筑的绿色低碳设计。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中国院承担了三大场馆设计,其中的中国馆(图38)如一柄温润的玉如意坐落于山水园林间,通过覆土、地道风、强化室内通风和光伏系统、雨水利用等适宜技术,“体现了厚重的地域文化,讲述了美丽的园艺故事,汇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秉承城市双修理念设计的第11届江苏省园博园主展馆和未来花园(图39),则将废弃厂房和矿坑改造为充满绿色的城市花园。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