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读经典|朴素的质量:建筑工程部办公楼


《重读经典——向前辈建筑师致敬》一书,是由崔愷院士发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多位中青年建筑师在院庆70周年之际,研读17座前辈设计的经典建筑并撰文而成的合集。自出版以来,深受院内外同仁的关注和好评。我们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逐一发布书中文章,向读者传播经典,向前辈致敬学习。


  朴素的质量  

建筑工程部办公楼


文/景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 建筑工程部办公楼往事 ]

建筑工程部办公楼是我熟悉的一座建筑。我1996年大学毕业进入设计院工作,我爱人则在建设部工作。我们常一起在这里加班熬夜。当时我就很喜欢这座楼,因为它冬暖夏凉,巍峨浑厚,简洁明快,却又在细节上处处体现中国民族文化。它并不高调,只是安稳地立在那里,经久不衰。时常与这栋建筑相伴,也让我开始好奇建筑是出自哪位大师之手。后来才知道,设计者是我们设计院的前辈龚德顺先生,他设计这座建筑时不到30岁,比当时的我年长不了几岁。而且,这座楼建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经济逐渐恢复,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在一个年轻的国家,设计了这座大楼(图1)

图1 建工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楼

建工部办公楼是龚总的代表之作,也是他个人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这座建筑时,我试图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龚总,在31岁时接到这样一个设计任务,我将面临哪些挑战?要解决哪些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有哪些工具和手段,能够解决这些难题?我如同一名建筑“侦探”,在这样的探索过程将所有的碎片拼合起来,旧事似乎逐渐清晰,浮现于眼前……

图2 梁思成、陈占祥方案行政区内各单位大体布署草图 
1949年,北京市政府就开始筹备新北京的规划建设。苏联专家提出以天安门为中心建设中央行政机关的设想;梁思成、陈占祥从古城风貌保护的立场出发,提出在西郊建设新的行政区的方案(图2)。行政中心之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54年北京市政府向中央提交了一个折中方案,在三里河、百万庄、朝内大街和西单北大街多个地点分散建设国家机关办公楼,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1]。龚总设计的建工部办公楼就位于三里河地区,大楼开始建设前,这里还只是西郊的一片荒地。
[ 抓住主要问题 ]

建工部办公楼建设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刚刚开始,当时设计界存在过度解读“学习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情况,到了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已日趋明显,反对浪费刻不容缓[2]。与建工部同时建设的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四部”指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重工业部和财政部,“一会”指国家计划委员会。)由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主持设计,采用周边式的布局,周边建筑内部又围合成若干院子,在总平面上表现了我国北方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并在立面上采用了重檐屋顶,以在建筑轮廓线上鲜明有利地表现出民族形式来[3](图3)。这个项目刚刚建成西南一角的两幢配楼,就由于以批判大屋顶为主的反浪费运动而修改方案,取消了主楼的大屋顶(图4),减掉了室内不必要的装饰[4]。

对于同样肩负政府办公职能的建工部办公楼,龚总在接到这个项目时面临的首先是造价问题,也就是在“短缺经济,被动节约”的条件下,如何降低造价,避免浪费现象,同时又要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建造用无可用的简陋建筑。


图3 三里河办公大楼(四部一会办公楼)第一期工程辅楼透视图

图4 “四部一会”大楼刚建成时景象,主楼的大屋顶被取消了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形式与功能的问题,即“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面子”问题:两千年前,萧何对刘邦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关肇邺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建筑与国家尊严》,其名称也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龚先生在他的《繁荣创作与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再认识》中也谈到,“两类建筑应该分别对待:一是大量建造的住宅工厂,一是公共建筑。” 建工部办公楼最初建造时是供建工部设计院使用的办公楼,后改由建工部机关所用,但其公共属性是一直存在的。建筑工程部的前身是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总建筑处。为了给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1952年8月7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在原有职能外增加了建筑材料和城市建设,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代表政府形象呢?更重要的是,这个“政府”不是旧社会的衙门,而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它的形象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还要有新意,要有时代特点。

“里子”问题: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建筑的经济性特别重要。怎样能实现建筑形象与投资造价的平衡,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办公楼归根到底是让人使用的,好不好用也很重要,外形好看了,里面不实用也不行。

[ 建筑细读 ]
‍‍

形式与功能的矛盾,形象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就这样摆在了龚总面前,他是如何来调和这些矛盾,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高质量的解决了问题,交出让人民满意的建筑呢?

  建筑功能:适用

建工部办公楼位于北京西侧三里河大街,建筑面积37740平方米。庄重而气派的七层主楼居中作为主体,高30米,宽90米。南北两翼连接后建的5层高配楼,总宽220米。在整体布局上,成功运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形成半围合院落(图5)

图5 主楼与配楼围合成院落空间

在计划经济年代,单位不仅仅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空间。住建部大院与那个时期所有的单位大院一样,除了办公空间以外,还设有各类生活和教育设施,如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等[5],形成功能独立的建设部大院,为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工作者提供亲切友好的工作居住环境(图6)。

图6 建设部后院曾设有幼儿园
建筑由东西向轴线展开布置,平面采用内廊式布局,减小交通面积,提高使用面积系数(图7)。6米进深的普通办公室设于东西两侧,南北两个端部设置会议室等大空间。楼梯、卫生间等辅助空间布置在西侧,将朝向较好的东侧留给与更多人员长期使用的空间。门厅临街侧设置收发、传达室,形成独立办公区,有利于大楼的保密和安全工作。

图7 标准层及首层平面图

   建筑技术:坚固安全
主楼地上7层为砖混结构,采用3m×6m轴网砖柱结构体系承重。如此高度的建筑采用砖混结构,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技术革新。设计的底层层高为4.5米,顶层层高为4.0米,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6米,两端5层礼堂层高为7.2米。地下一层为块石混凝土结构,楼板面采用双向点焊钢筋网现浇板(因焊接节点强度远比人工绑扎高,能提高生产效率,故节省钢筋用量、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抗裂能力),总造价比当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省55%。结构设计满足当时二里沟以南的地区抗震等级为6-7级烈度。合理的结构设计,为防火、抗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且通过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2003年,办公楼屋面作了节能改造;2017年进行了防水与保温隔热修缮,并加装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BIPV),这栋历史建筑因而得以持续运转,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建筑历经多次改造,仍能保持原有风貌,至今看来依旧不过时,展现了龚总深厚的建筑功底,经典的建筑设计保留了长久的价值。

   建筑经济:控制节约

在当时国民经济刚刚进入一个有计划、高速发展的建设时期。针对日趋明显的经济建设浪费行为,建筑界也吹起了反浪费的号角,提出了“复古主义、大屋顶建筑、基本建设资金浪费”,国家的控制建设投资指标为:公共建筑为100~160元/平方米;居住建筑为30~40元/平方米[3]

在此设计标准下,设计条件多有限制。立面材质上,主要选用水刷石,经久耐用。檐口式女儿墙也未用琉璃瓦,而是水刷石代替,经济适用,也为后来的加层加建创造了可行性。此外,大楼非常超前地注重了绿色节能对建筑的重要性。据当时使用者描述,其外窗采用两层木框窗,保温效果绝佳。同时窗外的松木卷帘外遮阳,让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舒适感。内部空间宽敞明亮,通过较厚的墙体降低传热系数,结合适度的窗墙比,使得建筑既能满足采光需求,又能起到保温的效果(图8)。

图8 建筑首层厚实的墙体和双层木框窗的设计

通过种种节约措施,办公楼的造价相比同期“四部一会”办公楼的280元/平方米,降至140元/平方米,满足了当时的建设投资指标控制。1955年春,刘少奇同志在视察建工部办公楼建设时(图9),给予了“设计理念不错,造型较好,造价也不算高,应该介绍给建筑界”这样的高度评价[6]

图9 刚刚投入使用的建工部办公楼
门前的三里河路尚未建成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回忆,主楼和配楼是分成几次建设的。第一次主楼只建到6层,当时西郊还是大片农田,没有高楼大厦,这座主楼在当时空旷的西郊非常显眼。这一点在刘少奇1955年视察建工部办公楼时,龚总自己也谈到:“附近群众给这个大楼起了一个外号,叫‘九龙壁’,因为从大楼南北方向看确实较单薄,好像一个影壁。”(图10)后来建了4层高的南北配楼,再后来发现主楼不够高,加建了主楼的第7层。主楼加建后又显得配楼不够高,最后又加建了南北配楼的第5层。最后才形成目前这个主楼加配楼的建筑群格局[5]

图10 建工部办公楼东侧的工地用房即为现在的百万庄小区所在地
   建筑形式:民族形式探索

龚总曾提出“继承几千年传统建筑的艺术丰富遗产,把它看作创作的源泉是必要的,是进行创作的‘根’,因为这些宝贵的遗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几千年人民生活得经验总结,了解它,取其精华,运用到新时代建设创作中去是有益的”。[7]梁思成也在表达他理想中的民族形式建筑思想时强调:“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先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总轮廓,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8]建工部办公楼很注重比例的协调,让人感到设计中的优雅和庄重。横向山式布局比例为1:3.6:1,竖向屋顶、屋身、台基比例为1:1.7:0.6(图11)

图11  建工部主楼东立面图分析

立面采用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三段式构图,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组合出的建筑形象简繁得当,庄重大方,古朴雄伟。初观这座建筑时,感觉它形神皆似须弥座,尤其是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图12),给人那种中流砥柱、坚如磐石的感觉。当然建筑设计采取“减法”手段,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在“线脚”和“束腰”上绘制窗框、纹样等实用元素,构成“民族形式中重要的建筑群和建筑物的总轮廓”这一要点。

图12  建工部大楼与须弥座对比图


屋顶设计并未采用当时主流的大屋顶设计,而是采用更适用、经济的平屋顶,并结合我国元代常用的盝顶制式:顶部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殿的钦安殿即采用重檐盝顶。龚总设计时从传统石建筑获得启发,女儿墙部分采用水刷石仿筒瓦,并用钢筋混凝土挑檐。檐下设计祥云纹样装饰梁头,并与排水口结合处理,类似古建筑中常用的螭首散水。施工时经多次用胶合板制作模型,再经现场反复比对、查看,最终确定瓦当和滴水采用18厘米模数,檐口出挑深度、椽子的大小、间距在立面比例恰当,屋顶构件相得益彰(图13)。

图13  建工部大楼建筑外立面细节丰富


立面主体横向上同样采用对称形式,中高两端低形成“山”式布图。立面壮观巍峨,体现办公大楼的沉稳、端庄。此外,与实际功能、结构特点相结合,南北两端五楼处设置通高礼堂。平面承重结构梁板按照3米×6米设计,而立面却按6米×6米处理,避免了立面线条过密,外形更显轻快。细部节点通过简洁的纹饰,体现龚总对新民族形式的探索,如窗下坎墙浅黄色石刻忍冬纹样,六层窗上墙梁采用石刻仿旋子彩画样式,与石仿雀替形成古建中标准梁柱装饰体系。设计师仅寥寥数笔勾勒了丰富的立面美学,直至今日仍显别具一格(图14)

图14  建工部大楼建筑立面细部

底部巧妙地借用半层地下室高度,提升建筑基座厚度。一层窗套采用石建筑常用拱券形式,整个基座参照简化后的须弥座,简洁大方,敦实厚重。入口门厅处外扩一榀柱跨,设置两层高门廊,以增强建筑立面气势感。此外,在外立面选材上,只在局部使用了石材,大部分位置用水刷石,比石材便宜得多,但却做出了石材的浑厚感。以上种种巧妙的设计,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也使办公楼简繁得当,庄重大方,古朴雄伟(图15)

图15  建工部大楼底层细部

此外,室内也呈现出更多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如楼内主楼梯设置在门厅西侧,正对大门。宽敞而醒目的楼梯为上下楼高峰期的办公人员提供便利。壁橱、挂衣柜、挂镜线、布告牌、垃圾箱、配电盘小间、污水池小间、开水供应等小布局设备等均在设计之初就得到妥善考虑。室内同样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加以现代化创新。如门厅与结构梁柱结合,选用彩画装饰的平闇天花,并结合门厅使用需求,设置圆形吊灯于方框中。新与旧相互存托,使得室内空间适用、美观、大气(图16)。

图16  建工部大楼内部过厅

传统民族设计元素用于室内的点点滴滴,如室内楼梯设计“回”字排列竖纹装饰(图17);蟠虺纹室内窗框;镂空木制梁身、雀替作为空间划分等,细节处均体现了设计师对“中而新”理念的践行。

图17  建工部大楼内部楼梯

该办公楼于1993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53-1988)”,2014年入选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组织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经过近七十年的考验,历久弥新,获得了多方赞誉。

龚总在他的《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写道:

建筑物应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不仅要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对人民的关怀,并在这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政府办公楼中,还应该表现出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英雄气概,欣欣向荣的人民生活精神面貌,色调应是明朗愉快的,并应结合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出能表现我们时代精神的建筑物。[9]

这些见解与梁思成先生主张的“中而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新建筑既要有传统的发扬,又有功能的理性安排以及对现代形式的追求。适用、经济、美观相互制约,主次分明,又辩证统一。建工部办公楼因其技术革新,传承中国建筑风貌,被誉为民族形式后期创作转型的一件成功作品[10],成为我们后辈在设计中学习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佳作。

崔愷院士如此总结:

“说到龚总,提起最多的就是他早年设计的建工部办公楼,它那敦厚的体量、优雅的比例、粗犷耐久的水刷石墙面和精心设计的檐口花饰等细部,都表现出龚总的功力和智慧,成为那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政府办公大楼之一,也应该是京城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长久保留的历史价值。”[11]

(以上内容为节选,全文载于《重读经典——向前辈建筑师致敬》)
参考文献[1] 陈出云. 行政建筑:首都的标志[J]. 地图, 2009(3):6.[2] 龚德顺, 邹德侬, 窦以德.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1949—1984)的分期及其它[J]. 建筑学报, 1985(10).[3] 张开济. 三里河办公大楼设计介绍[J]. 建筑学报, 1954(02).

[4] 重达. 从节约观点看"四部一会"的办公大楼[J]. 建筑学报, 1955(01).

[5] 文林峰, 文丽摄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大楼[J]. 城乡建设, 2021(20):28.

[6] 陈耀宗. 回忆少奇同志视察建设中的建设部大楼[C].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龚德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7] 龚德顺. 繁荣创作与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再认识[J]. 建筑学报, 1986(03).

[8] 梁思成. 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R].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专题发言, 1953.

[9] 龚德顺. 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 建筑学报, 1960(02).

[10] 邹德侬. 中国现代建筑史[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1] 崔愷. 追忆龚总[J].建筑学报, 2007(11).

图片来源

图1、5-10、13-1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料

图2 《梁思成文集》

图3、4 《三里河办公大楼设计介绍》

图11、12 景泉根据资料绘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