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提“逆城镇化”,有何深意?

2018-03-16 陕西华鼎工程造价事务所有限公司



3月7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逆城镇化”的提法,令人感到别具深意。这一要求,有力纠正了一种错误发展观: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放眼全国,目前尽管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但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现在我们很多城市很华丽、很繁荣,但很多农村地区跟欧美、日本等相比差距还很大。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应该和城镇化并驾齐驱、共同推进。

 


在这次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对话中,习近平说: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同时,也要让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归宿。

 

这样的思路已在实践中展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迎来“春花烂漫的时刻”,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所说,“农村将来会成为稀缺资源,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0265mjv4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了解到,“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

 

美国“逆城市化”的时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为他们很有能力,有钱,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他们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基础设施就建起来了。第二步,中产阶级搬出去,因为富人搬出去之后,相关配套设施也慢慢出来了。更多配套设施出来了后,一些工厂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

 

这小城镇交通不拥挤,环境优雅,治安良好,工厂、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镇,这就是一个富裕社会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逆城镇化”现象则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此前撰文指出: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一方面人口还在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逆城镇化的征兆也开始显现。逆城镇化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城镇化发展中继郊区城镇化之后的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逆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是,城市中心人口为了逃避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而向远郊乃至乡村流动,乡村生活重新繁荣。逆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是一致的,即在乡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时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逆城镇化”可以说有三个属性:一是乡村人口的外流出现逆转,但农耕者人数可能继续减少;二是乡村居住人口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居民成为非农从业人员;三是乡村生活复兴,改变了凋敝和衰落。

 

我国许多特殊的“逆城镇化”现象,可能从严格的学术定义上看并不典型,并非长期居住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而是在特有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些“走入乡村”“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动趋势。

 


这些特殊的“逆城镇化”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人数大量增加,势头很猛。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22亿人次是什么概念?粗略地统计,城里人大概平均每人一年走入乡村3次,所以从需求上说,这个大潮才刚刚开始。

 

二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和乡村异地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方兴未艾。

 

近年来,城市老年人结伙搭伴到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大城市,人满为患、物价高昂,异地养老成为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质的自发选择。

 

在全国各地气候宜人、舒适安逸的乡村和小城镇,越来越多的“健康养护中心”涌现,深受老年人喜爱。当然,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很多发展的瓶颈。

 

三是城里人到乡村、小城长期居住,带动乡村重新繁荣。

 

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地方,乡村中都出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点,这些城里人的到来,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

 

四是一些进城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和就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在总体上可能还没有到达“逆城镇化”阶段,但“逆城镇化”现象却已经在很多地方、以多样化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点点滴滴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新的大众消费潮流,将有利于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空心化、乡村住宅闲置和乡村衰落现象。

 

李培林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强调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逆城镇化”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促进“逆城镇化”,就要搞好乡村建设的空间规划,落实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均等化要求,防止城乡建设雷同,切实落实政策。


另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户籍改革制度的推进,在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含金量“一降一升”之下,一些农村居民现在进城落户意愿逐年走低,一些地方“逆城镇化”现象逐步出现,如:

 

考上大学,但不迁户口。不少地方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不再把户口迁往城市。在城市购房、工作、生活,但不迁户口。不少中小城市落户已是零门槛,相当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口人员,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但仍把户口留在农村。不少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想把户口迁回农村。

 

有观点认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随着大量人口流回农村,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在交通、住房、卫生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城市房价的回落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从扩大内需的角度讲,这些城里人大多带着大量财富回到农村,他们在自己的消费的同时也必将影响农民的消费习惯,从而松开了农民的口袋,为我们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作出重要贡献;

 

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说,大量城里人的回迁,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能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礼仪等方面影响农民,推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有知识、有能力、眼界开阔的城里人回到农村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肯定能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开辟更多的新路子,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特大城市群,也要注重改变乡村的面貌、改变中西部地区的面貌。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当然,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会有冲击和荡涤,因此要守住几条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不能损害农民利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的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只有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占有的土地仅为欧洲发达国家的1/60到1/80。逆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使农村聚居点繁荣起来。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别要避免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和农民利益受损。

 

第二条底线是要保持乡土田园风光和地方特色。乡土田园环境是整个国家呼吸的“肺叶”。各地各具特色的乡土田园风光,是活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美丽中国,必须通过立法进行永久性保护。所谓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就是既要使农民享有同市民相当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又要使农村保持田园风光。

 

第三条底线是要符合长远发展的乡村规划。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不是要使乡村成为新的水泥高楼的森林。很可惜的是,至今我国多数乡村地区还没有很好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是政府服务均等化,包括建设规划、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应逐步把城乡统一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框架,让乡村真正美丽起来,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