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范恒山: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04-06 陕西华鼎工程咨询集团

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主题年会上的讲话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范恒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需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围绕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谈些认识和体会,包括三个方面。


1

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在总结和融汇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发展基本国情和历史性成就、深入剖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当前经济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就是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定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总体上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目前全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发达国家在3~4万美元以上,与之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科学发展。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成功由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普遍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必须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他还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多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全面准确理解这些重要论述,似可以从“更加平衡、更加高效、更加优化、更加公平、更加美好”多个方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一是供给和需求更加平衡。


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要有效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供给侧,要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作为基本支撑,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和附加值高。需求侧,高水平的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二是资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


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准,高质量必然伴随着高效率。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效率,需要在不断完善有利于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量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高质量发展要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等不断优化。要加快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竞争力。要促进需求结构继续优化,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推动城乡区域结构更加协调,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

四是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求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能够根据各自贡献获得合理回报,也就是要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再分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公平,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分配关系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

五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持续增进人民福祉。高质量发展要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同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质量和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达到先进水平,住有所居、就业和收入机会均等、福利公平成为普遍状态,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

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科学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极其不平凡的业绩,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基础和关键,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为基本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2万亿斤。工业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中国装备已走出国门。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高铁网、公路网里程、电力装机容量都居世界第一。GDP一年的增量达到G20第14名国家水平。广东、江苏等省经济总量均达到G20国家水平。国家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二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重大转变。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产业结构“三产超二产”,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已占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需求结构“内需为主”,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100%;内需结构“消费超投资”,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差别化区域政策成效显著。

三是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技术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超级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高速增长。新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10%以上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以及网购、快递、跨境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新动能、新主体加快成长,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达到1.6~1.7万家。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较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四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中央深改组决策出台各方面改革措施1500多项。“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变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削减。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去年利润增长23.5%。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改增全面推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基本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成果叠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响应,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积极推进。

五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互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比2012年减少6800多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37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其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5年来共完成830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高度评价我国在脱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认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良好生态是民生所系、民之所盼,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并取得扎实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国际产业链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80%的关键技术、多数高端装备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仍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不足,世界品牌500强我国只有36个,前100强只占据2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偏少。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高。


尽管这些年区域增长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但四大区域板块间实质性方面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201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1.77、1.85、1.62倍,且倍差还在呈逐步扩大态势。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分化加快,在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下又出现了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的特征。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396元,是农村居民的2.7倍,目前我国仍有超过20%的农村未普及自来水,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仅占全部村的61.9%。


三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办事流程较为繁琐,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工作人员换位思考意识不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评价。


此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持续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不到30%,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相互交织,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科学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转变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推动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应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下一步,应切实抓好这样一些关键方面。


一是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核心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追求速度的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根本差别,就在于后者必须是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反过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着力打造关键支撑。具体工作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引,扭转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调整完善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加强总量性指标与结构性指标、全国指标和地方指标、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的统筹,不唯GDP,更加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二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在供需关系中,供给是基础、是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供给侧是薄弱环节。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此为主要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几年供给侧改革卓有成效,要继续在“破”、“立”、“降”方面做文章。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要继续去产能,牢牢抓住“僵尸企业”出清这个“牛鼻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建立或培育新动能。要扩大优质供给,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实体经济做优做强做大。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要在切实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的同时,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把降成本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相结合,持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动力。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当前我国创新力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也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加速转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四是把优化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良好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简政减税减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等关键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要素、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发挥国家战略规划导向作用,着力增强规划计划对公共预算、国土开发、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协同性。

五是把补短板强弱项作为关键环节。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抓住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做文章。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短板,既有区域方面的,也有领域方面的;既有管理层面的,也有运行层面的;既有硬设施形态的,也有软环境形态的,要找准问题、逐一克服。当前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全力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补足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要讲话中明确列举了8个方面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


在经济发展方面,目前我国面临的风险隐患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要着力解决经济债务化的问题。要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加强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铲除滋生金融风险的土壤。要着力去杠杆,稳定宏观杠杆率,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地做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量,逐步消化存量;要从控房价和去库存两方面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在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基础上,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质量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应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强部门协同和地方协作,加大资金、项目和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扶贫脱贫工作的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能调高标准、吊高胃口,努力使贫困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治标要聚焦解决突出问题。继续打好大气、水、土污染管控和修复“三大战役”,积极落实气体减排承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治本要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命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其重要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没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

如原作者看到,请在后台留言认领,我们会根据要求第一时间删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195lrt7z&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陕西华鼎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ID:chinahuading

秉承专业精神 服务经济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