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从创业以来,我一直想就使命写一点东西。 如果不是因为使命,我不会踏上创业这条路;如果不是因为使命,我不会有这样一群可以相互依赖和坚守的伙伴;如果不是因为使命,我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自信可以走到企业家人群中,帮助更多企业走上基于使命进化的道路。 借这篇文章,我想认真探讨一下使命这个话题,它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发现个人和组织的使命。 这篇文章的标题看上去好像有些危言耸听,但实际上这会是给到你的组织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获得重生的一个重大机会。



    对进化型组织联盟平台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平台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组织发现使命并基于使命进化,推动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我们公司的英文名叫Purpose Plus,意思是使命+,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使命,从我们的服务与产品、到挑选什么样的伙伴加盟、到与什么样的组织合作,使命就是背后一切的动因。 我们相信,在21世纪,真正可以提升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可能不是那些颠覆式科技,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科技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物质层面的技术和生产工具, 他们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如何可以更好利用科技的人。 


    人类自身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大、但又可能最为大家所低估的生产工具。我们作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慈爱心才是这个世界最为强大的生产工具,这里面有人工智能所无法模拟和超越的情感与直觉,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性资源与能量,这是这个世界给予我们每个人最为丰厚和富足的人本资产。


    开启人本资产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就是使命。 一个人或者组织如果缺失了使命,生命是干涸和枯萎的,能量是混沌和散落的,所以未来就是过去的无意义重复。 有了使命,生命才可以绽放,能量才可以汇聚,彼此才可以克服封闭与割裂,最终我们才可以真正地活出自我。因为使命,人类可以征服一切病痛苦难,可以奔赴月球火星,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打造出更加智能和富足的世界。 


    对于很多企业和组织来讲,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的可能不是互联网+,甚至AI+,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使命+。首先我们需要发现组织的真正使命,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存在的理由,我们的存在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只有当一个组织发现其真正的使命之后,我们才可以在使命的基础上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来更好地服务和实现组织的使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文化能够持续感知、坚守和传承组织的使命,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品牌与战略可以更好地传递价值和感召客户。 


    什么是使命?


    那究竟什么是使命? 使命这个词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的概念。在英文中,有两个词大家通常都会翻译成使命,一个是mission, 另外一个是purpose。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所说的使命指的是purpose,牛津英语词典中关于Purpose的释义如下:


    [pur·pose] 使命

    Noun名词

    the reason for which something is done or created or for which somethine exists.

    某个事物被完成、被创造、或者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在世界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中,都有关于使命是什么的探寻。 不同语言中所用的词语不一样,但其意思都是比较接近的。 在古印度梵语中,和使命相接近的词是Dharma,也就是构成每个人性格的基本支柱。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天命”其实指的就是发自个人内心理想的“使命”。 在日本,与使命相关的词叫Ikigai, 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寻找的东西,是源源不断可以提供生命动力的信仰。 理想情况下,使命应该是你所喜欢且擅长的,是这个世界需要你去做的并且你可以此为谋生的那件事。 

    在西方,关于使命的探讨一部分是源于基督教旧约中关于神的指导、旨意、决心及行为。 在新约中,耶稣也是因上帝预先设定的使命来到世间,通过承受人们不能承受的巨大的痛苦来洗涤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帮助人们建立信心。 所以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使命某种意义上就是秉承上帝的恩赐,荣耀上帝的旨意,并按照上帝的吩咐行事。 


    虽然我不反对以上帝的旨意作为我们个人使命的精神指导,但在这篇文章里我更愿意推崇西方社会关于使命的世俗化理解。 《使命经济》一书作者艾融.豪斯特是这么说的,“使命是每个人都有的,和我们所处的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无关。 使命不是一个预设目标(Cause)或者上天给予你的一个启示(Revelation)。 使命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回报的旅程。” 


    所以简单来说,使命就是一些事物为什么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当下感召到的那个真正的为什么。使命不是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 我们既不能过于简单地理解使命就是你正在做的事, 同时我们也不需要过于神秘化它。 


    你的使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使命其实就像你内心的一个小孩,他也是不断成长的。 当你学会和你的使命相处,时常听从使命的声音,他就会促使你快速成长,做你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想你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最终你的使命会让你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一旦你与你的使命保持连接,你的使命就像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它会辐射你所遇到的每个人,感召和连接与你的使命有共振的人,最终你的使命将会成就一些更大的东西。 所以,使命也是一种生命能量,这或许是使命背后最大的秘密。 



    如何发现个人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性格一样。 你的个人使命其实一直都在你身上,在你的内心最深的地方。 所以你不必要踏遍千山万水,你只需要给自己一些安静的空间,学会和你的内心相处,探寻那个真实的你。 最终,你会发现,你的使命其实就是你本来的样子,是你的自性流现。你只有对自己保持绝对的诚实,你才有可能发现你的真正使命。 


    使命的探寻是一个过程。已经有很多书介绍如何可以探寻和发现你的使命。 其实这些方法无一例外地都是要求我们要和内在的自我建立更长期和亲密的连接,不论是直接的修行还是间接的闻思。 我所建议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定期抽一些时间与自己独处,通过冥想或写日志的方式,不断询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的答案:



    使命对于组织的意义与价值


    就像我们的个人使命可以极大地重塑我们个体一样,一个组织的使命同样也可以让一个组织重生。如果你有阅读最近大家比较推荐的一本书《刷新》,你就会对使命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微软是PC时代的王者,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从上到下大家都对微软的未来不是很看好。 在这种情况下,微软的第三任CEO萨提亚带领微软开始了一场围绕使命的文化复兴运动,重塑微软的使命。 萨提亚认为企业的使命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因。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高管务虚会和全员的文化活动, 萨提亚帮助重新发现了微软的灵魂,重新定义了微软的使命,“予力全球每一个人、每一组织,成就非凡。” 事实证明,萨提亚的做法是有效的,新的使命让微软成为了一家几乎完全不同的公司,聚焦成长型思维,更加注重同理心,同时也更加开放。在业绩表现上,自2014年以来,微软市值翻两翻。到2017年,微软市值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


    其实,微软的复兴只是全球使命运动下的冰山一角。 牛津大学及安永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5年至2016年,关于企业Purpose的讨论增长了5倍。基于德勤2013年的一份关于使命文化的报告, 有着强企业使命感的组织在财务表现、品牌价值、文化价值观、员工和顾客满意度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目前我们正在翻译引进的另外一本书《使命+利润》中,列举了更多关于企业使命相关的研究。所有研究报告都指向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使命感对于现代的组织来讲绝对不再是一个务虚的概念。 无论是在客户服务、创新转型、员工敬业度、风险管理、赢利状况等方面,所有的数据都积极偏向了使命驱动型的组织。 


    

    在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处世观。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商业力量的总体崛起,一些首先觉醒的企业家和学者也开始研究和推行关于企业家良知、利他精神、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并且涌现了一大批面向企业家人群的社会公益机构比如稻盛塾、致良知书院、东方智慧商学院院等等。 用东方智慧商学院赵越教授的话说,现代的商业社会已经从物质资源的竞争发展到心智和心性资源的竞争,一个企业面临的真正竞争不是在产品、服务甚至于体验层面,而是在客户的心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社会正在围绕企业使命发生了一系列的新思潮和社会运动。 它包括以马修•毕晓普的《富人如何拯救世界》一书中所掀起的慈善资本主义运动、以亚当•格兰特的《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与马丁塞利格曼的《持续的幸福》为代表思想的关于成功的重新定义、以企业家代表理查德•布兰森与全食超市创始人约翰•麦基为代表发起的觉醒资本主义运动、以及2007年源于美国后来发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2100多家认证的共益企业(B-Corporation),等等。


    用Imperative公司CEO艾融•豪斯特的观点,我们正在进入他称之为“使命经济”(Purpose Economy)的时代。 “使命经济是由于更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想追求更多的使命而被定义的。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的价值在于为员工和顾客创设使命 – 通过服务于比他们自身更大的需求,赋能个人的成长,并构建其社群。” 《使命革命》一书作者约翰.艾佐认为,现在很多人愿意为使命而工作,而很少的企业可以提供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使命的组织与工作,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空缺意味着机遇。 任何一次经济的革命都有赢家和输家, 能够打造自己的组织成为使命驱动的组织的CEO可以满足市场上的这种空缺需求,所以理所当然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做不到这一点的组织就会被时代抛弃,就会成为这场革命的牺牲者。 


    如何发现组织的使命?


    每次当我和一些企业家沟通的时候,我每次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的企业使命是什么?” 有些企业家说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些企业家说想过,但从来没有这么去做。还有一些企业家马上就把他们HR准备的企业使命宣言背出来给我听,结果实际上那根本就是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企业使命。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 Poras)是《基业长青》一书的作者。他们开展了长达6年的对一些真正卓越的公司的研究,其中包括惠普,3M,宝洁、诺德斯特龙,迪斯尼和万豪等公司。他们发现了让这些优秀的公司能够经久不衰且长期繁荣的一些关键要素。其中,拥有“深度坚持的崇高使命”(Higher Purpose)是让这些公司在商业中保持一种强认同感和连贯性的关键原因。他们认为,“(使命) 是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一个有效的使命反映了人们多大程度认为公司的工作是重要的 – 它引发人们的理想主义驱动 – 并且它赋予一个公司除了赚钱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所以,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就如同前面谈到的个人使命一样,企业的使命也应该是企业为什么存在的一个根本的理由。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生命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和生态里持续得到发展一定需要一个使命,并且这个使命应该是可以为企业内所有人甚至是客户、投资者和更广大社会所共同感知到的。一个企业的使命赋予该企业以独特的身份,并且这个使命也是需要在未来不断经历挑战和成长的。 


    这么看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很多企业的使命宣言都是不太合格的。 很多企业的使命其实就是企业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目标被实现之后很多企业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向何方了。比如微软早期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微软新CEO萨蒂亚·纳德拉就觉得这只是微软的一个临时目标,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更加长远、更加能够激发人的理想的宏伟使命,就是重塑生成力,“予力全球每一个人、每一组织,成就非凡”。 谷歌CEO拉里佩奇也说,他们已经完成了自1998年以来制定的公司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供大众使用,使人人受益”, 但他们还不清楚应该如何重新定义新的使命。


    组织使命的发现和定义需要组织集体的感知,这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如果你的组织使命只是CEO或者HR部门的一些聪明脑袋想出来的,这样的使命是很难得到组织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激发共鸣的。 组织使命如何发现和定义的过程甚至于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的组织使命是经由组织内大多数人参与讨论并共创出来的,包括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得到表达,包括一些激烈的争论和澄清,最终出来的东西是凝聚着所有人的严肃思考和共同理想的。这样的使命是自带能量的, 它一定是可以激励到所有人的,同时每个人也是乐于传播和分享的。 


    下面我举一个我们最近做过的一个案例,帮助大家更切实体验如何通过共创的方式来发现和定义组织的使命,以及最终大家对以这种方式产出的结果的感受反馈。


    项目背景


    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内部的一个事业部。 该事业部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内部创业团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上千人规模的团队,并且该业务也已经成为了集团的主航道业务。 在和该事业部的GM以及HRBP经过初步沟通之后,发现他们当前的挑战是伴随着团队规模扩张迅速,团队多次调整与融合,需要统一思想,保持大家对目标的一致感和认同感。 同时,该业务在市场和客户心目中的位置还不是很牢固,需要弯道超车。 这要求团队有极强的战斗精神,需要从上之下的凝聚力,统一团队语言,并形成为所有人认可的文化价值观。 


    最终,该事业部的GM希望这是一个针对整个事业部的使命和文化重塑项目,能够帮助大家真正搞清楚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最终可以“聚齐一帮优秀的人,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让所有人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哪怕失败了也觉得是一个团队。要找到团队共同的使命感,有一个可以让大家共同拥抱的东西,可以是一个近期被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 


    项目实施


    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就是在核心管理层(40人左右)达成对组织的使命与价值观的认同,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些人都参与到组织使命宣言、组织的价值观形成的设计与讨论,确保最终生成出来的使命和价值观都是大家从内心里深度感知到并一致认可的。 


    实施步骤:


    1)深度访谈GM及一些业务骨干代表,了解当前团队的整体状况及差异化声音

    2)线上问卷调研,更大范围收集大家对当前组织使命和文化的一些感受及建议

    3)高管同心会,由GM与其直接汇报人员构成,类似在野外的篝火夜话,让大家在一种完全放松且安全的环境下,分享每个人关于个人使命、组织使命、团队文化的思考。确保首先在高管层面达成关于组织使命与价值观的一个相对统一的共识。

    4)使命与文化共创会, 三十多位的事业部核心骨干集体参与,包括GM及核心高管,这是一个一天的工作坊,包括个人使命探寻、组织使命探寻、核心价值观提炼几个部分。 最终引导大家通过深度参与共创出组织的使命宣言、核心价值观分类及关键词条。 


    客户感受:


    • 该事业部GM表示最终的产出大大超出预期。以前他总是提使命,现在他看到最终大家共创出来的这个使命,虽然还是1.0版本,但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尤其是价值观方面,每一条都是他极其认可的,但他很差异这也是大家所认可的,这非常好。

    • 包括一些HR专业人士在内的管理者都感叹,以前大家每次都在提使命、愿景、价值观,其实都没有真正搞懂。这一次是真正搞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系,并且也真正感觉这些东西是可以落地了。

    • 一位高管分享说,他一直都觉得组织的使命很重要,在高管同心会上他还没有想得很清楚,但在更多人参与的共创会上,他现在感知到了,很真实,并且很有力量。

    • 一位核心骨干代表说,过去他在一些公司也都在讲使命和价值观,但他从来都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这一次通过自己的参与定义出了组织的使命与价值观,他觉得很震撼,并且感觉很有信心和力量。

    • 所有人都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定义出来的的组织使命是真实代表大家心声的,是真正可以激励到所有人的。并且,大家都非常乐意将这些东西带回去,身体力行,让更多人看见并相信使命与价值观。 



    使命的发现其实就是团队成员的深度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创造出一个真正安全的环境,让所有人感受到来自管理层的坦诚与开放,包括对即将生成的未来保持一种好奇与包容。 每个人的声音都需要被听到,但最最重要的是最终我们需要让那些真正代表大家心声的观点和洞察从这个场域里被所有人共同聆听和看见。 


    在使命探寻的时候,引导的问题也很关键。 在我们的项目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结构化的思考我们的组织使命这个问题。


    1. 我们是谁,我们共同的信念是什么?

    2. 我们一起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

    3. 我们服务的人群究竟是谁?

    4. 我们能够给到这群人具体的价值是什么?

    5. 为什么是我们,我们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6. 有什么办法可以衡量我们的成功?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够的。这些问题就好比是使命探寻征途中的一张地图,它只是给到你要去往的地方的一个大致指引,你需要开启你的好奇心,暂悬你过去的经验,用一种开放的思维与意志去探寻你即将走上的每一寸土地。 最终,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团队,你会看到埋藏在这个组织底层的真正的宝藏,你会感受到可以包含所有人梦想的共同的使命的力量。 这才是一个组织最为宝贵的资产。 


    结语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从来都不是连续的,每隔一段时间人类社会就会经历一次重大的生产力革命,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跃迁。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生成力革命还在继续,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网等等。 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是,信息经济之后人类将面临的全新经济版图是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 当人工智能、基因科技、新能源、机器人等技术已经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最终帮助人类社会整体从稀缺经济走向富足经济时代时候,当人类整体的寿命开始变得更长,开始有更多时间思考人的存在意义的时候,在21世纪使命和意义感才是每个人和组织最需要的东西,只有使命才是可以真正重塑未来商业并引发生产力革命,未来我们将迎来使命经济的时代。 


    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给到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中国的企业家从来都不缺家国情怀,并且这片精神的土壤从来都是为利益众生而存在的。 我们期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可以早日踏上使命发现的旅程,打造自己的组织成为使命驱动的组织,最终实现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如果你希望了解如何发现组织的使命,以及如何让组织的使命真正落地,欢迎参加由进化型组织联盟推出的全年五期的“未来组织设计实训营”。


    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