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军官成叙利亚难民,“潜伏”中策划恐袭

2017-05-06 德国华商报 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报讯:

如今Franco A.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德国联邦国防部耻辱的象征。Franco A.作为一名联邦国防部中尉竟然用假名申请政治避难,并成功申请到叙利亚难民身份。更令人震惊的是,两年来,Franco A.每日灵活转换于难民和军人的双重身份之间,竟然无人发现。这种瞒天过海的本领着实令人佩服!

据了解,Franco A.曾效力于德国驻法国Illkirch的野战营,2015年12月,他使用假名David Benjamin在德国黑森州小镇吉森(Giessen)的难民登记处登记注册,自称是叙利亚的法裔基督徒,从巴尔干路线来到德国,身上没有任何证件。2016年1月Franco A.在巴伐利亚小城青多夫(Zirndorf)正式递交了难民申请。

Franco A.


2017年4月26日,今年28岁的国防军中尉Franco A.被逮捕,其实,警方早在3个月前就开始对Franco A.产生怀疑并进行监视。此次被逮捕的导火索是,当时Franco A.在维也纳机场卫生间通风槽里藏了一把手枪,当他想取回手枪的时候,被奥地利警方发现,警方指控他违反了枪支管理条例。但是,当时查获的手枪并非军用手枪。难道是警方抓错了?

在这之后,Franco A.24岁的同伙Matthias F.也被警方逮捕。警方在Matthias F.处查获1000发手枪和其他枪支使用的弹药,其中90%都是来源于国防军内部,据推测,这些军用弹药分别适用于型号为G36、G3的冲锋枪以及P8军队用枪。Franco A.是如何得到这么多弹药的呢?

经过调查,德国警方发现,Illkirch军营在实战演习中对武器的管理有很大疏漏,德国国防部推测,Franco A.应该是在每次演习中会偷拿一些弹药,之后藏在他的同伙那里。

另外,德国警方还怀疑Franco A.涉嫌策划具有极右背景的恐怖袭击。同时,他手上还有一份袭击目标名单,其中包括,图灵根州州长Bodo Ramelow、前联邦总统Joachim Gauck、司法部长Heiko Maas,以及一些教团成员和人权主义者。

这一事件的爆发,使得联邦国防部迅速陷入舆论的漩涡,德国国防部长Ursula von der Leyen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来自左翼党派和绿党的联邦议院成员认为,这一事件表明,在国防军内部极右问题非常严重,国防部长应该督促调查人员对Franco A.的调查工作进展,国防委员会应该举行特别会议,将调查的进展和结果公布出来。

德国犹太人中央委员会要求德国应该采取积极行动严厉打击极右分子,加强内部管理和士兵的民主主义教育。

为了进一步调查Franco A.“双重身份”的事件,排除难民庇护申请程序漏洞,德国联邦移民和难民调查局将2016年1月1日到2017年4月27日之间,所有通过申请的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的上千份文件,进行了详细的复查。

2017年5月4日,联邦国防部长Ursula von der Leyen和超过100名高级文职和军方官员在柏林Bendlerblock区举行了紧急会议,专门讨论Franco A.事件。

虽然,目前Franco A.的事件调查结果仍不明朗,但是联邦国防部发言人表示,此次事件纯属国防军内部事件,并不涉及其他政治对手的参与。

其实,联邦国防军内部的极右暴力事件已经发生过许多次,德国媒体甚至说,如今的德国国防军已经成为“吸引极右分子的磁石”(详情请见延伸阅读)。而且,除去极右分子,联邦国防军内部还有许多其他极端势力。幸好此次事件发现及时,没有造成重大事故,不过联邦国防军真应该以此为戒,好好整顿内部管理机制。


参考链接:

http://www.t-online.de/nachrichten/deutschland/innenpolitik/id_81080910/fall-franco-a-systematische-maengel-bei-der-asylpruefung-.html#seo

http://www.n-tv.de/politik/Bundeswehr-Munition-bei-Kumpel-entdeckt-article19823912.html

延 伸 阅 读:

德国国防军——吸引极右分子的磁石?


德国联邦国防军中尉弗朗克•A.(Franco A.)涉嫌极右暴力事件让政界和联邦国防军十分挠头。德国军队是否易于感染右翼思想?这一问题与军队本身一样久远。

 

(德国之声中文网)安德烈·E(André E)毫不隐讳,对自己的中尉衔顶头上司说,"我是纳粹思维"。当时,他加入联邦国防军还没几天。这名未来的坦克射手在外表上也完全是极右分子模样。因崇拜纳粹冲锋队(SS),他身上有"Blut und Ehre"(鲜血与荣誉)字样刺青。德国国防军《军人守则》第37条规定:只有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愿投身于保护宪法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人才能被征召为职业军人或限役军人。


穿军装的内敌

安德烈·E又接受了10个月训练,学会了使用G3冲锋枪、投掷手榴弹。这是17年前的事情了。然而,安德烈·E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新纳粹分子。他是慕尼黑极右团伙"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NSU)审判案中的被告之一。这一极右团伙受控从事炸弹袭击、谋杀10人。为什么联邦国防军没有阻止这个人?

在军队中新发生极右事件的背景下,米夏埃尔·L.(Michael L.)的案子也重又让国防军和国防部处境尴尬。2012年,这名35岁的预备役军人在阿富汗的昆都士(Kundus)以军官身份服役。早在2008年,他就曾申请加入德国国家民主党(NPD),此外,他还是极右组织"卡塞尔自由抵抗"(Freier Widerstand Kassel)的成员。卡塞尔宪法保护局将该组织明确定义为"新纳粹组织"。然而,尽管早已有了相关信息,米夏埃尔·L.仍得以参与阿富汗使命。德国军事保卫局(MAD)本该阻止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境外服役前,军事保卫局必须审查所有当事军人,何以独独漏掉米夏埃尔·L.?


历史阴影

易于感染右翼思想--自1955年建立以来,联邦国防军便无法摆脱这一形象。这并不足怪:直至50年代末,联邦国防军仍征召了前希特勒党卫队的300军官,1.2万多名前纳粹军官在联邦国防军内活动,其中40多名纳粹将领。联邦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背负了"褐色"(纳粹的象征色)遗产的重负。与此相应,它对"穿军装的公民"这一战后新方针颇存芥蒂。在斯特劳斯(Franz-Josef Strauß,基社盟籍)任防长期间(1956-1962),不少军营冠以纳粹将领的名字;1944年7月20日的反希特勒抵抗运动的参与者被视为"叛徒";问责战争罪犯基本成为禁区。

直至1960年代,"恪尽职守"仍被视为军人的最高品质。在这一背景下,时任陆军训练专员卡尔斯特(Heinz Karst)仍能宣称,自由和民主并非"终极价值";此外对军队受到议会过度监控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1970年代起建立的联邦国防军各高等院校不得不帮助清除这个在军队中依然活跃的"阴魂"。但是,第一代年轻军官们拒绝改革,反对联邦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社民党籍)与东欧和解的政策。1980年代初,时任国防部长阿佩尔(Hans Apel,社民党籍)还因以下一番本无可争议的话而遭受非议:"武装力量部分卷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对此应负责任,…第三帝国这样的非正义政权不能作为传统的理由"。


国防部长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国之行,凸显了情况的严峻。


联邦国防军对极右主义掉以轻心?

然而直到今天,联邦国防军显然对极右主义仍富有吸引力。军中疑似案例中的多数涉及行"希特勒礼"或涂抹卐字标志等所谓的宣传性非法行为。军事保卫局指出,尤其在18至25岁的军人中存在右翼思想;能使用武器、以及军队中的领导结构对他们构成最大的吸引。问题是,有新纳粹言行的人并不能轻易就被开除出军队,此前,法院必须裁定当事人确实有右翼极端主义言行。

其实,线索并不少,但很多线索很晚才被发现,或完全出于偶然。军事保卫局在"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谋杀案中完全失职一事不禁让人推测:部队中极右主义言行虽被看到了,但有关部门未对此作出反应,或只作出温和的反应。


军队中存在"褐色网络"?

所有"发现"的总合导致了联邦国防军的最高领导人-国防部长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国之行。这既是一种不寻常的反应,同时也凸显了情况的严峻。目前,有关方面已不排除部队中存在着一张"褐色网络"的可能性。

熟悉联邦国防军的人士认为,取消义务兵役制是某些军人倾向新纳粹思想的一大原因。前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历史教授沃尔夫森(Michael Wolffsohn)便批评说,联邦国防军现在缺少"普通公民",涌入军队的是极端主义人士。他指出,这些人受到无偿培训使用武器的诱惑,因为,"抒情诗人们自然不会愿意从军"。

2011年被取消的义务兵役制,其初衷之一本是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体都会集结到部队中--即"穿军装的公民"这一原则。瑞典也曾有过相应步骤,但在实施了职业军人制7年后,重又恢复了义务兵役制。




微信号:hsb-1997

公众号:德国华商

长按二位码加关注


感谢您关注

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将近三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