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失败的德国教育

2017-10-25 倚天 德国华商


德国教育的神话


   随着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大举进军中国,中国人对“德国制造”盲目崇拜,整个德国也被盲目神化了,什么“严谨、守时”,什么“工匠精神”,什么“严守纪律”,什么“勤劳、敬业”,什么“福利社会” 一个个光环加到德国人头上。也难怪,没有深度体验,对德国人的官僚主义、自以为是、弄虚作假、因循守旧、推卸责任、马虎草率、好逸恶劳、不守时间等恶劣品行,以及德国社会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对日益扩大的低收入阶层的困境,很难有所感受。迟迟不能完工的柏林新机场沦为国际笑料,“大众尾气门”则暴露了德国顶级企业的黑幕一角。这两个例子的深层原因都源自上述德国人的恶劣品行,仅此足以戳破德国神化。本文要戳破的,是有关德国教育的神话。

德国的基础教育制度曾经被视为切合实际、因材施教的有效体制。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实现经济奇迹,与其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时过境迁,沿用了几十年的教育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出了名的德国官僚体制和僵化管理也深深掌控着教育体制,于是一代代误人子弟。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在成员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学生学科水平测(PISA),德国学生在参加测试的32个工业国家中排名极为靠后(德国媒体不好意思直接写出真实排名第25位),读写能力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对于德国儿童,上课也不轻松,然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名列发达国家下游

 

让德国人没有想到的还有:20%的青少年几乎是文盲,能理解复杂文本的德国学生只有9%,远远低于英国的16%和美国的12%,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只比墨西哥和捷克高。PISA项目协调员、柏林马普发展研究所的彼得拉斯坦纳特说,“但这样的关系在德国最显著却是令人震惊的。”结果被公布之后,引起德国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舆论纷纷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并探讨改进的对策。导致德国教育落后的原因有很多,经常被提到的有:学校师资和经费不足,条条框框太多,缺乏竞争机制,全日制学校太少,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辅导,还有人提到社会问题,如单亲家庭和移民子女大量增加等。家长一筹莫展,学校为自己抱屈,教育部门如坐针毡。然而,举国上下始终找不到新的教育之路,于是听任凋敝的教育制度苟延残喘,继续误人子弟。 

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曾经在19世纪、20世纪初名列世界前茅,哥廷根、海德堡、慕尼黑、洪堡都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学,涌现出高斯、黎曼、希尔伯特、劳厄、奥本海默、普朗克、波尔、海森堡、狄拉克、费米、李普曼、赫兹等杰出科学家,以及费尔巴哈、费希特、马克思.韦伯、胡塞尔、叔本华、海涅、托马斯.曼等社会科学家。然而,二战重创了德国高等教育,从此一蹶不振,处于世界中等水平。20世纪初,出自德国各大学的教授、学者是诺贝奖的常客,二战后获奖人数急剧下降,近年来更是凤毛麟角。2016-2017年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结果公布,德国排名最好的慕尼黑工大仅排名第60位,其次慕尼黑大学排在68位,海德堡大学排在72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排在98位,洪堡大学排在121位,哥廷根只排在177位。

对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严重衰退,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到民间均无能为力,任其日益衰落。“德国学生读写能力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媒体公布的新闻,笔者则亲耳听到德国人说,他们的学徒工连最简单的加法都要用计算器,真是骇人听闻。如此低能的学生出自无所作为的学校教育。据国际经合组织的调查,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学对日常教学和管理所能施加的影响是最小的,换句话说,德国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最放任自流。一些中国教育工作者来德国考察,发现德国中小学课程极其轻松,半天上课,作业很少,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与被功课和各类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国学生相比,德国学生太幸福了!于是乎,许多中国家长对德国的“放任式”基础教育制度羡慕不已,以此攻击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殊不知,德国中小学生的低能,正是放任的恶果。在德国各地的乡村城市,每天下午都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儿童、少男少女在街头巷尾,聚在一起,游手好闲,聊天、抽烟、喝酒,在夏季他们可以在街头混到深夜才散去。这种德国版的街头小混混无异于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不良青少年,德国教师和家长却不以为然,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当我们深感“一寸光阴一寸金”,当中国孩子为自己的前途承受超负荷的学业,德国孩子们却浑浑噩噩地挥霍大好青春。

放任、分流,毁人无数

 

放任和分流式基础教育是造成德国中小学生水平低下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德国人以自己的教育体制为荣,培养出很多一流的科学家、学者,以及可靠的技术工人和商贸人才。然而,时过境迁,放任式、分流式基础教育成了中小学生水平低下,危害高等教育质量的罪魁祸首。

德国少年儿童在11、12岁,读完4年小学的时候,被迫接受人生最重大的安排,其命运掌握在教师手中。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可以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毕业时通过ABITUR考试可获得上大学的资格。成绩稍差的学生被建议进入难度较低的实科中学(Realschule),只能接受中专教育。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则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准备接受技术培训,早早开始为当技工做准备。这样过早的分流对少年儿童是极其残酷的,少年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发育有早有晚,有些少儿时候显得笨拙的孩子,成年后却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反之,那些少儿时期的聪慧伶俐的“神童”,成年后或许碌碌无为。过早给儿童盖棺定论,剥夺其未来的接受教育机会,是极其不人道不合理的。

 

放学后闲极无聊,混迹街头,吸烟喝酒的德国学生

 

德国政界、教育界也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和批评,却始终不见丝毫改变。11岁的儿童,他或她应该上哪一类学校,这一选择非常关键。学生自己做不了主,家长起到的也只是辅助性作用。教师的建议或推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家长提出建议或推荐。前联邦教育部长布尔曼谈到“国际小学与识字调查”结果时曾说:从全德国范围看,教师在此做出的两项建议中就有一项是错误的。教师提出建议或推荐的依据主要是学习成绩,或许还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成见,而不是综合素质和潜力。因此很葬送了智力发育慢的,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天才儿童。另外,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推荐或建议随意性太大,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名学生在某校某教师那里可以得到1分,在另外学校另外教师那里也许只能得4分,于是,同样分数的学生,其真实水平高低可能相差很大。因为放任,学生缺乏必要的管教而混迹街头,虚度光阴;因为分流,一些学生前途无望,自暴自弃。 


因为缺乏教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一些德国青少年让上吸烟恶习


关于德国教育体制的的神话还有:“教育经费,十分可观”,早在1989年,教育经费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个比例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高的。与教育经费不到国民生产总值2%的中国相比,当然是“相当高的”。事实上,德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低于多数发达国家。按照经合组织对发达国家的调查,德国的这一比例在排名中已接近垫底了。“各类教育宽进严出,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德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只要你想读书,总有大学上”。痴人说梦,前文已予以驳斥。

“公正的价值观深入血脉,教育界人才荟萃”。“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信口雌黄,德国人自己都承认:教师短缺,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多州找不到足够的经过培训的小学教师时,经常雇用没有通过2次国家考试或者学过某专科教学的教师,当然会影响教育质量。如前所述,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升学推荐显然也缺乏公正。

    “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不知从何而来。德国教师分公务员待遇和普通雇员待遇,在工资待遇上的差距非常大。普通雇员相比公务员,不仅工资低,而且还要自己支付养老和失业保险,相同的工作量,每月实际收入有好几百欧的差距。

“德国人重视教育,社会教育设施十分发达。各个城市的教育设施齐全,如慕尼黑有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歌剧院。这些设施中的多数全年都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有的周日免费,平时则半价优惠。这些公共设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学习氛围浓郁。”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歌剧院也算是教育设施?此外,在很多国家,博物馆对学生免费或优惠价开放是惯例,不足为怪。德国学校确实喜欢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到底算不算“学习氛围浓郁”,恐怕是某些中国人想象力太丰富了。他们大概看不到许许多多街头巷尾闲极无聊、抽烟喝酒的不良青少年。

“德国实行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事实上大多数工薪阶层家庭为养育子女及供其上学的付出占收入的相当大部分。德国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也相当沉重,以至于“啃老族”越来越多。

 德国教育体制积重难返,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那些笨手笨脚、头脑迟钝的德国人是其直接受害者。放任式教育危害多多,分流式学制毁人无数。二战以后,中德两国都失去了原有的优良教育体系。现行的中国填鸭式应试教育和德国的放任式教育堪称两个极端,都是失败的。短时期内,中、德两国教育体系都不可能走出困境。


END


欢迎投稿

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诉说与德国生活相关的点滴


广告也精彩



刊登广告

联系我们吧!

长按二维码

联系我们吧!


微信号:hsb-1997

公众号:德国华商

长按二位码加关注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超过三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