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摄影大师马克·里布,在苦难中捕捉现实的美

2016-09-02 纽约时报中文网 NYT教育频道
点击NYT教育频道关注我们


马克·里布拍摄的最有名的作品之一。1967年,在五角大楼门前举行的反战游行中,一名年轻女性在挥刀的国家警卫队面前举起一朵花。(Marc Riboud/Magnum Photos)

法国著名摄影记者马克·里布(Marc Riboud)于周二在巴黎去世,享年93岁。在其职业生涯中,即便置身世间最苦难的境地,他也总能捕捉到优美的瞬间。

他的妻子凯瑟琳·申恩(Catherine Chaine)说,他死于阿兹海默病。

里布的职业生涯长达六十余载,他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常前往亚洲和非洲的诸多纷乱之地,然而他最让人铭记的作品,却可能是在发达国家拍摄的两张照片。

第一张摄于1953年,是一个正在粉刷埃菲尔铁塔的工人,穿着工装裤,在钢梁框架之间摆出天使的姿态——一手举起油漆刷,一条腿弯曲着,显出卓别林式的神韵。

另一张摄于1967年五角大楼前的一场反越战示威活动,一位少女向一排举着刺刀的国民卫队士兵献上了一朵花。

两张照片都发表在《生活》(Life)杂志上,那段时间常被称为摄影报道的黄金年代,里布是其代表人物。

从战争到反战示威,这位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门生一直站在全球时事第一线。然而里布并不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纪录事件。

“我很少拍新闻,”他曾说。


里布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大事件的前线,但他也喜欢为芸芸众生拍摄照片。里布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大事件的前线,但他也喜欢为芸芸众生拍摄照片。(Bruno Barbey/Magnum Photos)

例如,他没有去刻画阅兵式或苏联政治领导人,而是被坐在雪中、拿着小棋盘、全神贯注于书本的无名百姓所吸引。

他发表了成百上千张拍摄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巴基斯坦、西藏和土耳其的照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见诸历史学家笔端的人物。

里布于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里昂附近的圣热尼拉瓦勒,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第五个孩子,据他自己说,他是七个孩子中最害羞的那个,家里希望他能有个体面的职业。把他引向摄影歧途的则是他的父亲,一个热爱旅行的业余摄影师,是他给了少年马克一台袖珍柯达(Kodak)相机。

他的第一组作品拍摄的是1937年的巴黎博览会。二战期间,他作为抵抗组织的一员在韦科尔一带战斗,战后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École Centrale)读机械工程。1948年毕业后,他在附近的维勒班找了一份工厂的工作。

1951年的一次为期一周的假期里,他在里昂的一个艺术节上拍起了照片,这时他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当一名从事摄影报道的自由职业者,从此过上四处奔波的生活。他在1952年搬到了巴黎。

他在那里结识了卡蒂埃-布列松,并成为他的学生。这位被里布称为“有益的暴君”的摄影师当时已经是这一领域的名人,他规定了“我该看什么书,持有什么政治理念,去什么博物馆和画廊”。

“他是我的人生和摄影艺术导师,”里布说。

1993年,里布(中)和摄影师马丁·弗兰克、导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站在一起。(Rene Burri/Magnum Photos)

他学到的其中一条是,“好的摄影”取决于“好的几何”。那张摄于1953年的埃菲尔铁塔是里布发表的第一张照片,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学生已经很好地领会了这一课。在五十多年后的一次电台访谈中,他说当时《生活》的文案给照片起的英文图说是:“信步埃菲尔”。

1953年,卡蒂埃-布列松向他参与创办的马格南图片社(Magnum)推荐了他的学生。此后里布不断在外旅行,为马格南拍摄照片,直到1979年才离开那里,开始独立工作。

1955年,他开着一辆改装过的路虎从巴黎出发前往加尔各答,在印度待了一年。他还是最早在共产中国拍摄照片的西方人之一,1960年又在苏联待了三个月。

在整个50、60年代,他纪录了阿尔及利亚和西非的反殖民独立运动,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是少数能任意往来于南北的人之一。


里布于2009年在巴黎参加其职业生涯50年回顾展。(Joel Sage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在美国,他不但纪录了反越战抗议活动,还捕捉到毛琳·迪恩(Maureen Dean)在忧心忡忡地听着她的丈夫、尼克松的助手约翰·W·迪恩(John W. Dean)的讲话,当时他在1973年的水门事件听证会上接受问讯。

最近几十年他纪录过的事件包括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回到伊朗;波兰团结工会;二战期间的里昂盖世太保头子克劳斯·巴比(Klaus Barbie)受审;贝拉克·奥巴马总统当选前美国的气氛。

1961年,他和美国雕塑家、诗人、小说家芭芭拉·蔡斯(Barbara Chase)结婚。两人在上世纪80年代离婚。除了身为记者和作家的第二任妻子申恩以外,里布身后还留有第一段婚姻养育的两个儿子——戴维(David)和亚力克赛(Alexei),以及第二段婚姻养育的女儿克莱门丝(Clémence)和儿子蒂奥(Théo)。

“我的世界观很简单,”里布曾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明天,未来的每一天,我都想看看这座城市,拍些照片,认识一些人,一个人闲逛。”


翻译:经雷

Sewell Cha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图集:马克·里布:执着的东方记录者


一名工人在为埃菲尔铁塔粉刷,马克·里布摄于1953年。


1965年,一家古董店外的北京街景。里布是最早拍摄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之一。


里布不仅记录了反越战的抗议,还有忧郁的莫琳·迪恩。她正在听丈夫约翰·W·迪恩在水门事件听证会上作证。约翰·W·迪恩是尼克松的助手。


1960年,世界象棋锦标赛在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举办。里布没有去拍摄苏联的阅兵和政治领袖,而是被在雪地里坐着的无名市民吸引。一个人拿着迷你象棋盘,另一个人正专心读书。


1969年,知名厨师、作家与电视节目主持人茱莉亚·切尔德在家中的厨房里。


1956年,印度北方邦,在恒河沐浴之后。1955年,里布开着一辆特配的路虎从巴黎开到了加尔各答。他在印度待了一年。


1958年,日本。距东京93英里的摄影集会。


1957年,北京,街头表演。


1956年,印度斋浦尔。


1955年,阿富汗。


1955年,土耳其安卡拉。在周日的早上准备风筝。


1956年,阿富汗,通向开伯尔山口的路。


1956年,印度大吉岭。


1958年,东京,在后台的舞者。


1956年,印度贝拿勒斯。

下载中文网iOS版App获取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