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被中国父母抛弃,被美国家庭收养

2015-12-18 纽约时报中文网 NYT教育频道
点击NYT教育频道关注我们


很多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最初因为性别歧视或疾病被遗弃。如今过着优裕的生活,他们仍会面临身世和文化的困惑。



13岁的洁丽·安娜·维格里夫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家中,房间里有很多包含中国或亚洲元素的装饰品。洁丽11岁时在江苏省被领养。洁丽的养母洛丽表示,他们自己生了三个孩子,最小的26岁,最大的33岁。他们从中国领养了四个孩子。

2014年春天,获得一项助学金的韩萌(Meng Han,音)离开中国,到蒙大拿州学英语。虽然住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学城里,她还是觉得难以跟同学和老师相处。

“我觉得非常孤单而且格格不入,因为身边都是和我不同的人,”她说。“这里很多白人,很少亚洲人。”

但几个月后,在一次英语老师办的派对里,她意外地见到了几个中国女孩。关键在于她们都是小女孩,比如8岁的的阿娜卡(Anaka)。韩萌找到了阿娜卡的母亲,她说自己是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收养这孩子的。

这个意外的发现,触发了韩萌的好奇心,因为她在北京作过十多年的摄影记者,见过中国的孤儿院,那里的条件有时很可怕。中国最近取消了一孩政策,但重男轻女的文化曾导致许多孤儿院里全是女孩,据权益倡导人士说,还有的父母会抛弃天生残疾的男孩和女孩,因为他们难以承受医疗费用和社会歧视。韩萌想知道,如今拥有“美好的玩具和家园”的收养儿童在新环境是怎样的感受。他们有被孤立吗?他们感到孤独吗?他们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吗?在凭借一份新闻学助学金来到马里兰后,这些问题促使她立刻开始了一个摄影计划。

“我想告诉中国读者,中国收养儿童在美国的生活如何,”她说,“他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这与他们过去有什么不同。”



三月,Lily Xiao Larson(左)和她的同伴在中国舞蹈课堂上玩耍。她的父母为了让她上该课程,将她带到中国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同时他们也在这里学习中文。


她通过网上广告找到收养家庭,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回应她的是谢丽尔·吴(Cheryl Wu,音),一个第二代中国移民,她在中国江西省收养了女儿。谢丽尔曾在华盛顿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的工作是照顾残疾儿童,”她说,“所以我一直希望能从中国福利院领养一个孩子,我自己来照顾。”

谢丽尔向韩萌介绍了一个收养儿童家庭网络。这些家庭经常在派对或其他场合上会面。大约一年时间里,韩萌认识了在10个州的约30个家庭,有的是通过别人介绍的,有的是因为某非营利组织在一篇新闻稿中报道了她的项目,更多则是通过学校认识的,家人会带孩子去那些学校学中文和中国的舞蹈。

“一开始我就很感谢这些美国家庭,”韩萌说。“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孩子在中国的生活状况便会很艰难了。”


虽然这些孩子目前生活安稳,但她也了解到他们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比如说11、13或是14岁时,他们经常都会想自己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她说。“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抛弃我?为什么把我丢在外面?”

收养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有些人会报读语言和其他文化课程,另一些人则等到长大后前往中国。


今年3月,一涵(音)与养母卡拉维亚在参加空手道课程之前。一涵被收养前全身80%被烧伤。卡拉维亚总是觉得,如果能在中国找到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孩子们有一天会与他们进行沟通。

“在收养儿童进入青春期,并面对所有青少年都会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作为身份认同发展的一部分,一些人希望寻找自己的根源,了解自己的最初或亲生家庭,”凯斯西储大学曼德尔应用社会科学学院(Mandel School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儿童福利研究员项目主任维克多·格罗扎(Victor Groza)说。“还有一些人希望能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亲生家庭没那么关心,而是更注重自己在文化上应如何自处。有些人只想跟从自己生活背景下的同辈和文化建立身份认同。”

许多收养儿童希望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鉴于他们很多都是被抛弃的,没有相应的记录,在中国寻亲几乎不可能。中国亦没有全国系统可以追踪记录这些孩子或他们的亲生父母。还有些孩子只是想把这些抛在脑后。韩萌曾试图帮助其中一个,通过医院和当地警方寻找她的亲生父母。但当她找到了这名收养儿童的父亲后,此人承认了自己是父亲,然后就驾车离开了。

尽管很难在之后再去接受自己的亲生孩子,但韩萌通过这个计划发现,整体来说,很多中国人对美国人收养这些孤儿的举动是心存感激的。

“我也很感谢这些美国家庭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韩萌说。“另一方面,我还想替这些华裔收养儿童发声,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收养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我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一道文化桥梁。即使华裔收养儿童现在是美国公民身份,但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下为韩萌拍摄的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的照片:



加比·芬·埃斯特普(左)出生在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01年,马蒂·埃斯特普和茜茜·埃斯特普在乌鲁木齐的一所福利院领养了她。她的美国养母为她制作了一张相册,以记录她的生活。埃斯特普夫妇还收养了其他四个孩子,其中包括凯特琳·埃斯特普(左数第二个)。



今年1月,贝丝·格林(左)和奥普·格林在位于马里兰州的住所外玩滑板。贝丝2000年在湖北武汉被领养。贝丝曾由洪湖的一所孤儿院照顾,被收养时只有16个月大。2002年,不到两岁的奥普在陕西汉中被格林夫妇领养。她们都曾回到中国,并到她们曾经生活过的孤儿院做志愿者。



今年3月,思萍(左,音)和思楠(音)在马里兰州的一所老年人护理中心表演中国的扇舞。杰克·马沙多和达尔茜·卡拉维亚在福建南平收养了这两名中国女孩。她们的母亲卡拉维亚出生在西班牙,后来移民到美国。她会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接触东方文化的机会。



今年1月,五个收养中国儿童的家庭举行生日聚会。女孩们坐在一起聊天,对航海感兴趣的肖恩·格林在查看墙上的地图。肖恩于2005年在天津被领养。



朱丽叶·马里耶跟父亲一起参观缅因州波特兰艺术博物馆。朱丽叶出生在广东省高州市,2002年被马里耶夫妇领养时只有1岁。她说她很喜欢在美国、迪拜及香港的生活,她目前没有兴趣了解其亲生父母的信息。



今年8月,蒙大拿州米苏拉,阿娜卡在晚饭前玩蹦床。2007年7月,妮科尔·思迪马克和丈夫从广东阳江市阳东区福利院领养了阿娜卡,她的中文名字是党方婷(音)。



卢克·健·维格里夫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家中玩游戏。13岁的卢克因为先天性脊椎骨裂接受了背部手术,维格里夫夫妇在内蒙古领养了当时只有三岁的卢克。



今年2月,卡丽·格林在位于马里兰州的住所搂着女儿奥普。


今年2月,阿比·本托(左)和泰勒·斯泰茜依偎在沙发上,听着有关夏季中国之旅的安排。她们在回中国期间将前往孤儿院做志愿者。



今年2月,阿丽莎与养母谢丽尔·吴。谢丽尔于2010年从江西省抚州福利院领养了当时还不到四岁的阿丽莎。



阿娜卡(中)与姐姐凯恩在米苏拉的一条河流中玩耍,她们的母亲思迪马克担心阿娜卡可能会受到歧视。



一群朋友在吃完冰激凌后离开商店。这些来自中国和柬埔寨的女孩被美国家庭领养。虽然这些家庭住在不同的州,他们时不时会聚到一起,并保持联系,以使她们维持亲密友情,感觉没那么孤独。



今年1月,泰勒·斯泰茜在父亲出差前拥抱他。她来美国后第一次回中国时,与其他被领养的中国孩子一同前往孤儿院。泰勒出生在广州,2001年在广东省高州福利院被领养。她有两个被收养的姐妹,一个被收养的兄弟,他们来自柬埔寨。



奥普·布里齐(左数第二个)与一名女花童聊天。今年4月,她的父母弗兰克·布里齐和朱娜·布里齐庆祝结婚25周年。奥普2005年在广西梧州被收养。



萨拉·博斯(左)被遗弃在一家孤儿院前,皮肤有烧伤,后来被收养。如今,萨拉的美国父母坚持给她清理、包扎伤口。萨拉的养母特雷莎·博斯表示,对于萨拉来说最困难的事情是睡觉,因为烧伤的伤口又疼又痒。



布鲁斯·拉森与养女莉莉一起玩。布鲁斯表示,与父女关系相比,他们更像是朋友。他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关心她的安全和健康。他希望莉莉能过上幸福、有意义的生活,追逐她的梦想。莉莉1岁时在广东省高州市被领养。



今年3月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莉莉·晓·拉森(右数第二个)身穿中国风格服饰与一起上舞蹈课的亚裔朋友表演舞蹈。她与亚裔朋友在一起时感到非常自在。她的美国养母艾丽斯·卡特认为,她需要自己确立身份。



一群朋友一起看电视。这些都是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



阿比·本托在与朋友一起过夜前,依偎着母亲托妮·本托哭泣。为了让领养的孩子保持紧密联系,一些家庭经常聚会,以便他们熟悉自己的圈子。



待在家中的奥普·格林。


本文作者:RENA SILVERMAN

翻译:Tang Wing Sze(实习)、Lee Wing Yan(实习)



扫描二维码关注 纽约时报中文网微信账号

我们将每日为您精选社会热点,财经要闻,国际生活,观点评论,文化时尚等优质内容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文章转载授权请联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