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半生,临终献光明! 贵阳医生遗愿清单:把眼角膜给农村15岁以下的孩子
8月24日晚,贵阳市眼库医务人员来到贵航三00医院,向病床上一位已经安详离世的志愿者三鞠躬。这名志愿者54岁,名叫李金国,生前是一名医生,在确诊病情后,他写下的遗愿清单里最后一件事,是将眼角膜捐给农村15岁以下的孩子。
眼库医生为李金国鞠躬致敬
行医三十余年 最爱往农村跑
8月25日,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先后前往贵阳景云山殡仪馆和贵航三00医院,采访李金国夫人和他的老同学,从他们的口中,重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一个为病人奉献一生,哪怕燃尽生命最后烛光的仁心医者。
在殡仪馆,李家灵堂布置是以鲜花寄哀思。身穿黑裙的李夫人,面色悲痛,接待前来悼念的亲友。泪水就像溪流,从她空洞的眼眶涌出,怎么也擦不干。
李金国的妻子在签署眼角膜志愿捐献同意书
“我先生……”李夫人缓缓开口,嗓音嘶哑,“他是一个很积极、很乐观、很热爱生活的人,人缘特别好。”李金国去世当夜,他的同学、老友赶不及送最后一面,只能发来悼文,“写得非常用心,我一边看一边流泪。”
李金国是遵义医学院79级医疗系学生,在同学黄攀科的眼中,老友性格活泼,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我连隔壁班的人都认不全,他几乎全年级都认识。”外向的李金国在同学们心里,就是乐天派、开心果。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五官科医生。
在李夫人眼里,丈夫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医生,他的同学们大多当上大主任、大教授,多年来,李金国一直乐于当一名普通医生,兢兢业业,只顾着和病人打交道,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都用到了农村。
“他总说农村搞五官的医生太少,如果连他也不去,就更没人管。”李夫人记得,这么多年来,丈夫最热衷的就是到乡下义诊,很多次,医院派不出车,他就开着自家的小轿车沿着崎岖山路去毕节、去赫章、去大方,去为边远山区帮人看病。在农村,李金国有时候做一台手术只收100元的手术费,而他根本不在乎钱多钱少,只管治病,一治就是几十年。
身患绝症不放弃 敢和病魔做抗争
李金国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成为病人。“老李是去年7月26日查出问题的。”同学黄攀科现任贵航三00医院肝胆肠微创外科主任,回想起确诊那天,他有些伤感。“刚开始是眼珠发黄,做了一个检查,结果是胆管细胞癌,因为位置特殊,还不能动手术。”一切开始有些不一样,生活变成生存。
黄攀科表示,尽管他们这帮同学根据医理预测胆管细胞癌患者不做手术的生存周期只有3个月,但李金国不认命,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活5年。带着对生命的眷念,裹挟着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他大胆尝试最新的靶向治疗,积极调整心态,生病3个月时还到珠海看航展,“回来时精神抖擞,一点儿不像生病的样子。”
奇迹真的会发生吗?就在所有人为之欢欣鼓舞时,命运开了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李金国的身体状态急转直下,开始一天天衰竭,他把5年目标降成2年,又改成再活半年。尽管后期已经药石无医,黄攀科只能开出一些止痛药,尽量让人不那么痛苦,可越来越频繁的癌痛几乎让人难以看到希望。
家人在悲泣,同学在叹息,谁也不知道明天什么样。直到这时,李金国仍然在安慰大家:“活一天,就做好一天事。”话虽如此,但他已经在考虑身后事。
李金国妻子签署眼角膜志愿捐献同意书
“我先生一直都有捐献器官和眼角膜的想法,知道癌症患者的器官不能用,也知道眼角膜如果用得好,或许能帮助4个人恢复光明。”李夫人哽咽道。作为一名医生,几十年来的职业素养,李金国不愿就这么撒手而去,他想“再救一次人”。
这也是他遗愿清单里最后一件事,家人含泪答应。今年3月份,在朋友的介绍下,李金国来到了设立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贵阳市眼库”,签署捐献角膜的申请书。这份申请书里,有李金国写下的一句话:希望捐献给农村15岁以下的孩子。
“他在农村行医时,看过太多孩子因为失明而毁掉一生,把这些角膜捐出去,让这些孩子能够重见光明。”李夫人闪烁着泪光,坚定说道:“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活着。”而在黄攀科看来,李金国治病救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捐献,是习惯的延续。
8月24日晚上10时许,在最亲爱的家人陪伴下,李金国慢慢停止呼吸,安详离世。他走了,骨灰将撒向大海,随波逐流。但他的一双眼睛留在人间,将会有人代替着他继续领略风景与繁华。
李医生,一路走好!
来源于今贵州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