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医声⑪|韩雅玲委员: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韩雅玲 医师报 2022-04-01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各代表委员纷纷带着提案建议而来。其中,全国政协委员韩雅玲提出了《关于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提案》。



在《关于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她指出:

体育和医学深度融合(简称“体医融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需要科学。
1968年有世界“有氧运动之父”之称的肯尼斯•库珀博士率先提出“运动是良药”,并于1970年在美国达拉斯创立了全世界第一个以有氧运动为核心,专注“体医融合”和“治未病”的预防医学中心。我国心肺预防康复事业启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约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且进展非常缓慢。到2012年我国心肺康复(不含预防任务)中心仅存8家,由于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快速经济效益,心肺预防康复普遍不受重视、处于缺乏医保政策支持和从业人员激励的落后状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国心肺(肾)预防康复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公立或民营医院开设了心肺(肾)预防康复中心,运动场地和设施得以落实和改善。但传统的医学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都缺少运动是良药和运动处方的内容。而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医疗资质,难以进入医疗机构。目前在心肺(肾)预防康复机构承担患者心肺运动评估、运动处方与运动实践指导的职业团队主要由医生和护士经短期培训后承担,其中大部分团队缺乏运动医学人才或运动学知识。近年的新兴行业“健康管理师”,理论上应当具备医学、康复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知识等,其中,运动学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解剖学、体育保健学、健身健美学、运动康复学和运动处方学等等。医院和预防康复机构的健康管理人员只有很好地掌握运动学知识才能对患者和公众进行科学、量化、有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指导。因此,在我国尽早建立起一支有体育和医学双重背景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体育院校对体医融合和普及推广愈加重视。首都体育大学2021年创建了“体医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为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开展体医融合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打造了高效平台;河南黄河科技大学也试办了“体医融合班”,深受本科生欢迎。


她建议:


1.鼓励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创办“体医融合专业”,包括创建双学位的培养体系。
2.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阶段,交叉培养体医融合的研究创新人才,体育大学可招收医学院校学生和毕业后的医生或护士,医学院校也可从体育院校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
3.打通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任督二脉”,建立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团队,开创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平台。
4.形成促进体医融合的政策体系,例如:(1)目前医保尚缺乏对心肺运动康复过程中落实运动处方、指导患者二期康复6个月内36次运动实操的付费机制,建议尽快解决。(2)对在心肺(肾)预防康复中心负责运动处方的专业人员,尽快建立培训考核、认证体系及激励政策。(3)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无论医和养都离不开运动,如何在养老机构中设立称职合格的老年运动指导师,建议民政部门、卫健委、国家体委之间加强多部门联动,尽快打通政策壁垒。
5.目前即将来心肺(肾)预防康复新的发展趋势是预防康复走基层、运动处方进家庭。如何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和居家的预防康复,也迫切需要探索相关的支撑政策,尤其是医保付费政策的保障。
6.建议医保着力探索如何向预防康复倾斜,支持体医融合落地。充分发挥和放大运动是低成本、高成效良药的优势。




排版:昕亚

编辑:昕亚

审核:秦苗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荣誉报名倒计时开启!



2022年《医师报》征订开始啦!!!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谢谢你,无名医生!

警惕|心肌梗塞年轻化,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要知道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