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月“毒月”!流传千年的端午节养生秘笈,不知道就亏大了!

2016-06-08 神州日知 乐儿 日知录


五月“毒月”!流传千年的端午节养生秘笈,不知道就亏大了!

神州日知 乐儿


“窗户风薰端午,楼台月满中秋。”当夏日的风薰得路人醉时,端午来了。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中国人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日子,尤其当天午时(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更是阳气最旺的时辰。

古人称黄历五月为“毒月”、 “死月”、 “恶月”,此时节天气炎热,细菌易繁殖,食物腐败迅速,山林间常弥漫有毒山岚瘴气,蜘蛛、蜈蚣、蝎子、毒蛇等有毒昆虫和动物特别多,村庄时有疫疠传染病流行。

自古先民有许多防疫习俗流传下来,让我们看看以下的端午节养生秘笈。

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画葫芦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悬挂菖蒲、艾叶



端午节有在门口插上艾叶、菖蒲的习俗,也有在门口插剑兰、榕枝者。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有“去湿逐风”、“解毒杀虫”等效用,形状似剑,又称“水剑”,挂于门上,相传能驱鬼辟邪。

艾叶或称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用“烟熏法”可除疫、避虫、杀菌;剑兰以其形状似剑来除邪,其芳香可化湿辟秽;榕树则以叶和气生根入药,具清热、解表、化湿、发汗、透疹功效,适合湿热海岛型气候来除湿、清热治病。

佩戴香包



香包能预防感冒,提升免疫力。

佩戴香包是先民提醒夏月养生、辟秽臭不洁、除瘴疠的智慧好习俗。一般多采用具芳香化湿、开窍辟秽的中药磨成粗粉,例如:沈香、檀香、藿香、艾叶、丁香、木香、桂枝、川椒、菖蒲、薄荷、冰片、雄黄、苍朮、小茴香……药物搭配组合。芳香的中药有醒脑、促进食欲、增进记忆、杀虫灭菌、祛邪辟秽、防治传染病、使人神清气爽的功效。

香包能预防感冒,提升免疫力,提高鼻黏膜表面抗原的量达4倍,但要注意香包中有部分中药是孕妇忌用,故孕妇一般不宜佩戴。

外用雄黄酒


雄黄味辛温、有毒,具解毒、杀虫、杀菌、防腐等功效,主治百虫毒、蛇毒,为有毒矿物,不宜内服。

可将雄黄浸高梁酒或米酒制成雄黄酒,外用涂擦于疔疮、疥癣等皮肤病。通常以手指沾雄黄酒,在孩童的额头上写个“王”字,或在身上其它地方画符,或于住家污秽处(例如:垃圾集中处)以小杯子泼洒或用指沾弹洒,为外用式的传统辟疫保健方法,适合推广。

适量吃粽子



一颗粽子的热量不低。

市面上的粽子口味众多,热量都偏高,不宜过量食用。例如:一个裹蒸粽约有1,000大卡以上的热量,最好数人分食之。粽子内馅多为胆固醇较高或含醣类、油脂比例偏高的食物,胆固醇偏高、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要浅尝即止。

传统粽子缺乏蔬菜类,纤维质普遍不足,建议搭配高纤蔬菜一起食用,并多加咀嚼,帮助消化,再搭配一份水果,以均衡营养。餐后休息半小时,不妨以散步或快走来增加活动量,不仅能帮助消化,更能促进热量消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