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不会算命算好中医吗?
关注日知录(微信号: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 知人,敬人,做人。合作:8911155596(微信、手机、QQ号)
神州日知 乐儿
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
两者不同处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
具体而言,“医易同源”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
《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
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
既然“医易同源”,那么,中医都会算命吗?
的确,古代有许多名医都精通风水命相,如明代名医缪希雍是风水学理气派的代表人物,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精通卜蓍,民国名医袁树珊号称“命理巨擘”等等。
当然,不是每个中医医生都会算命,但因为中医学和风水命相学的哲学基础一致,即都是阴阳五行学说,导致中医学和风水命相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两者都通,自然能提高医学水平。
只是中医基础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精气血津液、藏相、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并结合中药学,经长期临床实践不断验证、修正,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最终形成一门科学。
而风水命相学经历了神煞学说、专论财官学说,最终回归阴阳五行学说,发展起用神格局学说,亦经长期实践不断验证、修正,但由于指导思想为“天定人命”,最终导致被永远地钉在封建迷信的耻辱柱上。
但只要研究过风水命相学,都会不由地钦佩:风水命相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远比中医学深入,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四柱算命学”。
所以,通过研究风水命理学,摈弃其中糟粕,的确有助于提高中医学水平。
如前述名医同时也是算命高手,可是典型。
具体而言,医易相通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1
天地人三才合一观
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在四时盛衰消长制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后天存续也必须依赖顺从四时天地阴阳之气。
人的性命同样取决于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生命存续过程也要始终效法天地。故天、地、人三才合一也是中医生命发生存续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2
太极元气
虽然中医学的生命元气理论与《易经》太极元气理论在具体内涵所指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方法上及哲学逻辑上无疑是相通的。
此外,古老的中医命门学说更是《易经》太极元气理论的直接产物。如张景岳《类经附翼》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3
两仪阴阳
易以阴阳为本,中医学同样以阴阳为本。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复杂地合和制化,最终形成人体脏腑经脉百骸及其气血精液。
所以,不仅人体脏腑经脉百骸有阴阳之性,气血精液有阴阳之性,而且人体生命也始终以阴阳二气的合和制化为其存续维系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其实这不仅是中医学所秉持的生命医道思想,也是《易经》所秉持的整个宇宙万物的生生之道思想。
4
四时五行
《周易》以四时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创造出以乾、坤、震、离、兑、巽、坎、艮为代表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
所以,从卦象建构的理论思想及其思维逻辑基础看,四时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基础,离开了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周易》的卦理模式很难建立。
而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脏腑理论也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
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观、位置观、数象观、治疗观等只有首先立足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这个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辨解析,才能真实展现其思想内涵精髓,也才能真正洞彻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自洽性。
5
六气
《周易》在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年周期划分为六节六气,形成以乾坤天地阴阳为父母,震、离、兑、巽、坎、艮为六节六子阴阳合气象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
其中,先天八卦主要模拟意会自然界四时六节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机制,侧重形而上思想内涵的表达。
后天八卦在于阐述比附自然界四时六节生命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变化之象,侧重形而下思想内涵的表达。中医学也有其“八卦六节六气”思想。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等的三阴三阳六气模式及其病理生理学思想即以这种三节三气理论模式为基础。
三节三气六气理论模式貌似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在思想基础上及其内涵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正因为这一点,《伤寒论》曾多次讨论六节八卦阴阳之气的时空消长关系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