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寒”为啥又叫“思归节”?古人因何更重视“小寒”?

2018-01-05 神州日知 乐儿 日知录

关注日知录(ID: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 知人,敬人,做人。合作:8911155596(微信、手机、QQ号)


神州日知  乐儿

思归时节,

乍寒天气,

总是离人愁绪。

夜来无奈被西风,

更吹做、

一帘秋雨。

征衫拂泪,

阑干倚醉,

羞对黄花无语。

寄书除是雁来时,

又只恐、书成雁去。

“思归节”


小寒到了,寒冬腊月也就来了。

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小寒则是“思归节”。

小寒首候“雁北乡”,试想大雁都知道回归了,作为人子是不是更应该“回家看看”!

所以,在外打拼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备动身返乡,即俗话说的“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因为小寒一到,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就不远了!

“小寒”定来年


“小寒胜大寒”、“小寒大冷人马安”。

其实,在冬季6个节气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节气,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些。

古人认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

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解》称:“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小寒与大寒一样,在节气到来当天,喜阴不喜晴,要冷不要暖。

农谚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干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热”。

这两句谚语,在阐明“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对应关系后,也点出了冬夏两者之间在气候上的联系,即冬天雨雪少,明年夏天雨水少,往往有旱灾,即所谓“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会太热,害虫多,农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

相反,第二年年景会不错,“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这些谚语都是古人对气候长期预测“岁卜”得来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还有“季卜”,如“小寒寒,惊蛰暖”、“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蒙蒙雨,雨水惊蛰冻死秧”、“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

而小寒与大寒之间,也有气候上的对应关系,谚称“小寒不寒寒大寒”。

类似说法还有:“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冻土,大寒冻河”。

这些谚语,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早做准备,防冻防灾,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古代以农耕为主,当然,小寒节气就更很重要了。

最冷时节

根据中国多年的气象资料,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日子,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民间也常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这是因为上一个节气“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底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

从冬至开始起的计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时段,也总在落在小寒节气内。

取材小寒元素绘制的南宋花鸟画《梅竹雀图》

《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望梅》),正是写小寒之冷。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

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到了小寒,北方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这时的农事活动,北方可以积肥造肥、兴修水利,南方则需浇好冻水、培土施肥以使农作物安全越冬。

保暖保健

所以,此时,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

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满身,牛到大寒草满栏。”

小寒节气还要讲究养生与食补。

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称:“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又称:“勿甚温暖,勿犯大雪。”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小寒天气最冷,与小暑时讲究“伏”一样,古人一般不会选择外出。

对应的字是“焐”,如“焐在家里”、“焐被窝”,讲究一个“藏”字,具体的外在现象就是“冬闲”。

同时,也不会选择做易出汗的剧烈运动。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

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冰封万里雪皑皑,

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

忽如一夜李花开。

古代因数九而产生一种《九九消寒图》,亦是辞冬迎春之意。既可计算时间、做日历、物候历,又是优美的装饰画,故而流传不衰,不论宫廷民间都采用作冬日的文娱活动。

九九消寒图有好多种形式。如文字九九消寒图,由字组成,通常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或者是“雁南飛(飞)柳芽茂便是春”(旧时把雁字下部写作“佳”,以省笔);或者是“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诸字皆九划,合计共八十一划。

以双钩画或印在纸上,每划都空白。

人们从冬至开始计算时间时,每过一日就在一划上染涂红色,涂尽九字后春光已至,全图皆是红色字。

还可在笔画内外记录每一日的风雪阴晴等天气状况,是很好的天气记录图。

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推荐阅读

中国人过4000年之久“元旦”,隐含啥文化符号和价值?有何启示?

过小寒:明明白白过,糊糊涂涂过?

目前24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