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陶醉之中!“书香”具体为何物,谁知道?
关注日知录(ID: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 知人,敬人,做人。合作:8911155596(微信、手机、QQ号)
神州日知 乐儿
墨润冰文茧,香销蠹字鱼。
中华文化中的“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
书,本意是指四书五经,现在泛指书籍。
香,原指祠堂家庙,家谱,主要有香火传承意思。
门,指的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
第,对社会有重大责任与贡献的人。
书香为何?
中华文化中,认为仕农工商,以入仕为正途。
所以,古时人只有多读书,爱读书人家,一般都有较多书籍,书籍多了也很麻烦,有咬坏、发霉、发黄等现象。
“书香门第”的“书香”,是芸香草散发出的香气。
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
为了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古人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
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清香袭人,故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草,灵香草、七里香,素有“香王”之称,拉丁文名为Cymbopogon distans (Nees) Wats,禾本科、香茅属 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状茎,喜欢生生长在云雾缭绕深山老林处。
芸香草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香气,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是一种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属稀世珍品。
文献典籍中最早记载芸香草的是《礼记》,此书“月令”篇中说:“(仲冬之月)芸始生。”
东汉经学家郑玄对此注曰:“芸,香草也。”
晋人成公绥还写有一篇《芸香赋》,说芸香草“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描写芸草:“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所以,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
香浓20年
有趣的是,芸香草生时没有丝毫香气,但一经干燥后就越来越香,能保持20年之久。
经广西植物研究所1936年至1950年植物标本评定,至今仍有清香。
原来所谓书香浓浓,竟可一直持续20年。
想象一下,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是何等的舒服与高雅啊。
诗人梅尧臣曾写到:
静节归来自结庐,
稚川闲去亦多书。
请君架上添芸草,
莫遣中间有蠹鱼。
我国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号称“无蛀书”就是因每本书都夹有芸草之故。
就是如今,省市级以上图书馆大多仍用芸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
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称呼。
如古代校书郎,就有个很好听名称:“芸香吏”,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这个官。
书室中常备有芸草,因此,书斋就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说法。
唐朝徐坚《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
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气息,表达人们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尊崇。
侍女焚香
古代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为乐。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近代名人闻一多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认为焚香可以宁神静气,让思绪飞扬,是东方人特有的妙趣。
闻一多经常随身自带黄铜小香炉,一次,同窗梁实秋与闻一多惜别,不是酒菜满桌吃吃喝喝,而是焚檀香、静默坐。
他俩养养神、悄悄语,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医家说旧书散发出的异味,是一种有毒的东西。但文人是天生的嗜怪主义者,书香那种“难以形容的怪味”,总是让他们甘愿沉迷,兴奋不已,甚至整个生命与其相融也浑然不觉,乐此不疲。明清古籍《增广贤文》训蒙增广改本就有“家熟不如国熟,花香不及书香”的记载。
至于梁实秋先生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这倒是大众的同感。
“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实传》。
汉代权臣崔烈,名重一时,但他仍不满足于现状,而在卖官鬻爵的腐败中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得享“三公”之尊。
有一日,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
崔钧如实回答:“论者嫌其铜臭。”
由此,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讥讽俗陋无知而多财暴富之人。
千年以来,书香铜臭,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褒贬好恶。
沧桑逝水,风习递嬗。
随着时间推移,现代普通读书人早已不太容易见到芸草了,即使防蠹,人们也多是使用樟脑丸、檀香片之类。
书香情怀对于善于想像与怀旧的文人来说,恐怕更多只是缥缃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缅想罢了。
氤氲陶醉之中,书香具体为何物,恐拍谁也说不清。
推荐阅读
目前24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