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8,大工这十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题记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疫情阻隔,天各一隅;人心有常,天涯即是咫尺。
5
科教春天 改革振兴
1978年-1988年
拨乱反正‖翘首中华
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我校教师钱令希、侯毓汾参加了此次大会。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代表的合影
恢复高考‖重建秩序
1978年3月13日开始,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297名1977级新生,陆续进入大连工学院,走进大学课堂
注重教学‖深化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探索: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拓宽专业口径,试行“大土木”“大化工”的培养方案;创造条件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1987年4月,举办首届大学生发明创造展
1988年1月,国家首次举行了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优奖励活动,我校共有14种教材获奖
学位授权‖步入正轨
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6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9月20日,举行研究生院成立大会
1984年7月21日,计算力学专业学生施浒立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是我校授予博士学位第一人。1987年,他在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双科博士
1986年,我校第一个不脱离工作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博士论文的刘英卫获得博士学位,开创了我国培养在职研究生的新路
拓展学科‖重点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学校对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管理学科和应用文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科学技术‖双获丰收
1985年第一次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校的49个技术产品有85%以上找到买主,成交额1962万元,居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位
抢抓机遇‖借势发展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我校抓住历史机遇,通过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迅速打开国际学术交流的大门。
在我校建立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是中美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引进西方现代管理理念和教育培训体系的第一个窗口、中美两国政府间的第一个教育科技合作项目。主要任务是引进、吸收、消化美国先进管理科学经验,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
德育为先‖科学发展
文章转载自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官微
往期推荐
1 | 追寻历史记忆,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在线讲解(第一期) |
2 | 为你讲述大工尘封的记忆(二) |
3 | 为你讲述大工尘封的记忆(三) |
END